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答李翊書[212]

【題解】

李翊,唐德宗時人,貞元十八年(802)中進士。他寫信向韓愈請教寫古文的途徑和要領,韓愈寫了這封答書。在此書中,他介紹自己學習古文的經驗,提出“氣盛言宜”的主張,強調學習古文的根本在于加強道德修養。韓愈自述寫作古文的三個階段:深入鉆研古代經典,作文務去陳言,不顧時人的議論嘲笑,此為第一階段;識別古書正偽,然后加以繼承揚棄,文思汩汩涌流,此為第二階段;功夫臻于成熟,筆墨縱橫淋漓,又能省察檢討,去除不純,此為第三階段。貫徹始終的主導思想則是寫作以氣為本,實開論文重氣的先河。文章結構嚴謹,比喻貼切,說理深刻精當,而又透著諄諄教導、獎掖后進的深摯情意。

【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213],愈白李生足下[214]

生之書辭甚高[215],而其問何下而恭也[216]!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217],況其外之文乎[218]?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219],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220],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221],甚似而幾矣[222]。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223]?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224]。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225],養其根而俟其實[226],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227],膏之沃者其光曄[228]。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229]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230],茫乎其若迷[231]。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232],惟陳言之務去[233],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234]。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235]。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236],迎而距之[237],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238]。雖然,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239]

氣,水也[240];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241]。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242]。亟稱其人[243],所以勸之[244],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譯文】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告陳李生足下:

你信中的文辭立意高雅,而詢問的態度又是多么謙遜、恭敬啊!能像這樣,誰不愿把他所懂得的道理告訴你呢?看來,你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已經指日可待了,何況是作為道德的外在表現的文章呢?但我只是古人所謂的望見孔子的門墻而沒有登堂入室的人,哪能分清道理是對還是不對呢?盡管這樣,我還是不能不跟你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你所講的志在立言的話,是正確的;你所寫的文章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而且很接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立言的志向,是希望勝過一般人而被人學習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人著書立說的標準呢?如果希望勝過一般人而被人學習的話,那你現在本來已經勝過一般人而可以被人學習了。如果希望達到古代人著書立說的標準的話,就不能指望很快成功,也不能受權勢和功利的誘惑,而要像栽培果樹一樣,先培養它的根,再等待它結果,又要像燃燈一樣,先添進油脂,再希望它發出光亮。根長得茂盛的樹木,它的果實就飽滿;油脂充足,燈自然就會明亮。奉行仁義之道的人,他說起話來總是溫厚和順的樣子。

可是還有為難的地方,我的所作所為,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已經達到了古代著書立說的標準。雖然如此,但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和兩漢時代的書我不敢看,不是圣人的觀點我不敢記。無論是在靜處的時候還是行動的時候,我都像忘掉了世上的一切,成天一副莊重的樣子,總像在思索問題,茫茫然像被什么東西迷惑住了。當我把心里的想法用手寫出來時,凡是陳舊的觀點和言辭都一定要去掉,真是困難啊!我把寫好的文章給別人看,不把人們的非議和譏笑當作是非議和譏笑。像這樣過了好些年,我還是沒有改變自己的主張和態度。然后才識別出古書中哪些講的是真正的儒家之道,哪些講的不是儒家之道,以及雖然講的是儒家之道卻還沒有達到完美境界的地方,對這些區別得清清楚楚如同黑白分明一樣。而后務必去掉自己文章中不可取的地方,這才漸漸地有所收獲。當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時,文思勃發就像流水奔涌一樣不可遏止。當把寫好的文章給別人看時,別人譏笑它,我就感到高興,別人稱贊它,我便感到擔憂,因為這說明文章中還保留著一般人的觀點。像這樣也過了好些年,然后文思就像大水浩浩蕩蕩地奔流。這時我又擔心內容不純,便讓文思的奔流停止下來,平心靜氣地以客觀眼光考察一下,使內容都純正了,然后放手去寫。雖然如此,自己不能不繼續加強修養。要在仁義的大道上行進,在《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著作的源泉中暢游,不迷失仁義這條道路,不離開儒家經典的源泉,我終身如此。

文章的思想內容好比是水,語言好比是浮在水面的物體。水勢大,那么能浮在水面的物體大大小小都能浮起來。氣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氣盛,那么語句的長短、聲調的高低便都會恰到好處。雖然到了這種地步,難道自己敢認為自己的文章已經接近成功了嗎?即使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待到為人所用時,人家從中能得到什么呢?雖說如此,大概一般等待別人任用的人就像器物是否被取用一樣吧。用和不用都取決于別人。君子就不是這樣,他思考問題有一定的方法,自己行事有一定的原則,能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道德表現出來,給人們帶來好處,不能為人所用,就把自己的道德傳給他的弟子,把它寫在文章中讓后人學習。像這樣,是值得高興呢,還是不值得高興呢?

現在有志于學古人立言的人太少了。有志于學古人立言必然會被今人遺棄,我真的為他們既感到高興又感到悲哀。我多次稱贊這些人,是為了鼓勵他們,并不是我敢表揚那些應該表揚的人,敢批評那些應該批評的人。向我求學的人很多,我考慮到你說話的意圖不在于求取功利,姑且對你講了以上這些看法。韓愈誠告。


【注釋】

[1] 火于秦:指秦始皇采納宰相李斯的主張,焚燒《詩》《書》和諸子百家的書。

[2] 黃、老于漢:黃帝和老子的學說傳至西漢初期,又兼采各家學說,比較重視法治,主張守成無為。漢文帝時,曹參推薦蓋公講黃老法術,文帝很信仰,自此道家興盛發達。

[3] 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傳說東漢時,明帝夜夢一個金色的人在殿前飛行。傅毅奏說這個人便是佛。明帝派人去天竺國求來佛經和釋迦牟尼像。從此佛教傳入中國,至晉、魏、梁、隋各朝都有許多人信佛。

[4] 楊:楊朱,字子居,戰國時思想家,主張“為我”。

[5] 墨:墨翟,戰國時思想家,主張“兼愛”“非攻”。

[6] 強梗:強暴不法之徒。

[7] 符:古代的憑證牌,雙方各執一半,用時相合為證。璽:印章。秦漢后多指皇帝用的印章。斗斛:量糧的兩種器具。權衡:秤。權,秤錘。衡,秤桿。

[8] 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9] 禹、湯、文、武:指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和周武王。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助周武王滅殷建周,制禮作樂,被儒家尊為“圣人”。

[10] 曷不:何不,為什么不。

[11] 傳:此指《禮記》。

[12] 夷禮:夷狄的風俗禮儀。

[13] 中國:指中原地區的諸侯國。

[14] 經:此指《論語》。夷狄:古代對外族的通稱。諸夏:指中原各諸侯國。

[15] 戎:指古代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荊舒:泛指古代南部地區的民族。

[16] 郊:祭天的禮。假:通“格”,到來、降臨的意思。

[17] 廟:宗廟,這里指祭祖。人鬼:人間的鬼,指祖先。饗:通“享”。

[18] 荀:荀況,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揚:揚雄,字子云,西漢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著有《法言》《太玄》《方言》。

[19] 鰥、寡、孤、獨:《孟子·梁惠王下》說:“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

[20] 聞(wén):名譽,好名聲。

[21] 幾:庶幾,大概。

[22] 麟:麒麟。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性柔和,是吉祥的象征。

[23] 詠于《詩》:《詩經》有《麟之趾》篇。

[24] 書于《春秋》:《春秋·魯哀公十四年》有“西狩獲麟”的記載。

[25] 鬣(liè):鬃毛,馬頸上的硬長毛。

[26] 《易》:《易經》,中國古代一部占筮用的書。云從龍:語出《易經·乾卦》。

[27] 伯樂:姓孫,名陽,春秋秦穆公時人,以善相馬著稱。事見《莊子·馬蹄》和《列子·說符》。

[28] 駢(pián)死:謂和普通馬一起老死。駢,并列、一同。槽櫪:馬廄。

[29] 庸知:不需知,哪里管。

[30] 師道:從師求學的風尚。

[31] 相師:相互為師,互相學習。

[32] 常師:固定的老師。

[33]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hào)氏時代的官職名稱。事見《左傳·昭公十七年》。萇弘:春秋時周敬王的大夫。孔子至周,曾向他學習彈琴。事見《孔子家語·觀周》。師襄:周太師(樂官)。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事見《史記·孔子世家》。老聃(dān):姓李,名耳,字聃,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曾做過周守藏室的史官。孔子至周,曾向他請教周禮。事見《孔子家語·觀周》。

[34] 六藝經傳: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也稱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傳,釋經的著作。

[35] 治具畢張:法令健全完備。

[36] 有司:主管官員或官府。

[37] 兀兀:勞苦的樣子。

[38] 規:作為典范。姚姒:指《尚書》中的《虞書》和《夏書》。姚,虞舜的姓。姒,夏禹的姓。

[39] 周《誥》:指《尚書》中《周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召誥》《洛誥》等。殷《盤》:指《尚書》中《商書》的《盤庚》上、中、下三篇。

[40] 《春秋》:春秋時期魯國的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曾修訂過。

[41] 《左氏》:指《左傳》,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春秋》寫成的一部史書。

[42] 《易》:《易經》。相傳為周人所作,通過八卦的形式推演陰陽變化。

[43] 《詩》:《詩經》。

[44] 《莊》:《莊子》。戰國時思想家莊周作。《騷》:《離騷》。戰國時偉大詩人屈原所作的抒情詩。

[45] 太史所錄:指漢太史令司馬遷所作的《史記》。

[46] 子云:西漢時的辭賦家揚雄,字子云。相如:西漢時的辭賦家司馬相如。

[47] 跋前(zhì)后:老狼前進就踩到脖子下垂著的肉,后退就被尾巴絆倒。比喻進退兩難。

[48] 頭童齒豁:謂頭發掉盡,牙齒脫落。

[49] (máng):房屋的正梁。

[50] 桷(jué):椽子。

[51] 櫨(bó lú):柱上的短方木,即斗拱。侏儒:指梁上的短柱。

[52] (wēi):門樞臼。(niè):古代門中央所樹短木。(diàn):門閂等。楔(xiē):門兩旁的長木柱。

[53] 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又名龍芝。以上都屬貴重藥物。

[54] 牛溲:車前草。馬勃:又名馬屁菌。敗鼓之皮:破鼓上面的皮。以上屬于粗賤藥物。

[55] (yì):小木樁。楹:柱。

[56] 訾(zǐ):指責。昌陽:菖蒲,據說是一種久服可以延年益壽的藥物。

[57] 苓(xī líng):豬苓,可作利尿逐水劑的藥物,無延年益壽之功能。

[58] 京兆:唐時府名,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

[59] 天寶之亂:又稱“安史之亂”。指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和其部將史思明,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今北京)起兵叛亂,攻陷洛陽,進入長安等地,玄宗逃往四川成都。此亂歷時7年多,才被平定。

[60] 手鏝(màn)衣食:手操瓦刀謀得衣食費用。鏝,瓦刀。

[61] 相生:相互依存。

[62] 楊朱:戰國時期思想家,魏國人。主張“重生貴己”,宣揚“為我”,不肯拔一毛以利天下。

[63] 皇甫(shí):字持正。唐憲宗元和年間進士,曾從韓愈學古文,與李翱、張籍齊名。

[64] 律:指《唐律》,以下所引條文,皆出于《禮記》。

[65] 二名不偏諱:兩個字的名字不避諱其中的一個字。

[66] 釋之者:指解釋《唐律》的人,這里引的皆是為《禮記》做注釋的漢代鄭玄的話。

[67] 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謂孔子母親名徵在,孔子不諱單稱。如《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又《衛靈公》:“某在斯,某在斯。”

[68] 不諱嫌名:謂臣避君主的名諱時,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

[69] “康王釗之孫”二句:周康王,姓姬,名釗。其子周昭王,名瑕。“昭”和“釗”同音,周人不諱。原文“孫”應為“子”。

[70] “曾參之父名皙”二句:曾參,即曾子,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他事親極孝。他父親名點,字皙,也是孔子的學生。《論語·泰伯》記曾子的話:“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昔”和“皙”同音,曾參不諱。原文“名”應為“字”。

[71] “周之時”二句:騏期,春秋時楚國人。杜度,漢章帝時齊國的相。兩人的姓與名皆同音。

[72] “滸”“勢”“秉”“機”: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玄宗名隆基,其滸、勢、秉、機四字分別與虎、世基四字同音。

[73] 諭:唐代宗名豫。“諭”與“豫”同音。

[74] 諫議大夫:官名。唐時隸屬門下省。常侍從規諫。陽城:字亢宗,唐定州北平(今河北順平東南)人。家貧好學,為集賢院寫書吏,唐德宗時中進士。曾隱居中條山,由李泌推薦,召為諫議大夫。任諫官五年,每日飲酒,未嘗言事,韓愈為此寫下了這篇《爭臣論》。

[75] 恒其德貞、夫子兇:見《易經·恒卦》。意思是,在“恒其德”的原則下,有所占問,婦人則吉,丈夫則兇。

[76] 惡(wū):怎么,哪里。

[77]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易經·蠱卦》中“上九”爻辭。前一個“事”為動詞,謂侍奉;后一個“事”為名詞,指行為、節操。

[78] 王臣蹇蹇,匪躬之故:《易經·蹇卦》中“六二”爻辭。意思是王臣屢屢直諫,并非為自己,而是為君為國。

[79] 《書》:《尚書》。本段話出自《尚書·君陳》。

[80] 巖穴之士:指隱居山林的知識分子。

[81] 閔:通“憫”,憂慮。

[82] (yì):安定。

[83] 禹:夏禹。他治理洪水非常勤勞,十三年里三過家門而不入。

[84] “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二句:出自漢班固《答賓戲》。大意是說孔子和墨子熱心世事,周游列國,整天奔忙不休,座席還未坐暖,灶上煙囪還未燒黑,又離家出行了。

[85] 國武子:名佐,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國語》:“柯陵之會,單襄公見國武子,其言盡。襄公曰:‘立于淫亂之間,而好盡言以招人過,怨之本也。’魯成公十八年,齊人殺武子。”

[86] “《傳》曰”句:《傳》,指《國語》。《國語》又稱《春秋外傳》。引文見《國語·周語下》。

[87] 鄉貢:唐時士人由州縣舉選而不經過學館舉選的叫“鄉貢”。進士:唐時士人參加禮部考試的叫作“進士”;進士得第,叫作“前進士”。

[88] 誅:責備,責罰,懲處。

[89] 取于盜:在盜賊中選取人才(事見《禮記·雜記》)。

[90] 舉于管庫:在管理倉庫的人中選拔人才(事見《禮記·檀弓下》)。

[91] 休征嘉瑞:吉祥的征兆。

[92] 麟鳳龜龍:古代認為代表吉祥的四種動物。

[93] 百執事:指公卿百官。

[94] 閽(hūn)人:看門的人。

[95] 質:通“贄(zhì)”,古代的見面禮。

[96] 亟(qì):屢次。

[97] 瀆(dú):輕慢,對人不恭敬。

[98] 繼:一直,連續。

[99] 伺候:等候,守候。

[100] 加:對待。新:新交的朋友。

[101] 屬:連續不斷。

[102] 閔:同“憫”,憐恤,同情。

[103] 如:到。東京:即今河南洛陽。

[104] 邈(miǎo):遠,形容表情冷漠。

[105] 悄(qiǎo):沉默寡言。

[106] 誅:責備。

[107] 標軸:標明題號的書軸子。古代書畫用卷子,卷子中有棍桿,兩頭叫軸。

[108] 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和韓愈交情很深。

[109] 生紙:未經加工精制的紙。

[110] 揩字:涂抹的字。注字:添加的字。

[111] 俟(sì):等待。

[112] 金、石、絲、竹、匏(páo)、土、革、木:古代八種做樂器的材料,叫作“八音”,常用來泛指各種樂器。

[113] 唐、虞:指唐堯和虞舜的時代。咎陶(yáo):也作“皋陶”。傳說是虞舜時的獄官,曾制定法律。

[114] 夔(kuí):傳說為虞舜時的樂官。

[115] 《韶》:傳說為虞舜時的樂曲。

[116] 五子:夏朝君主太康的五個弟弟。太康游樂無度,被有窮后羿所廢。五子怨太康失國,作歌追述夏禹的告誡,稱為《五子之歌》。

[117] 伊尹:名摯,商初的賢相,曾輔助商湯滅夏建國,作過《伊訓》《太甲》《咸有一德》等。

[118] 傳:這里指《論語》。

[119] 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語出《論語·八佾》。夫子,對孔子的尊稱。木鐸,以木為舌的大鈴。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或有戰事時,就搖動大鈴召集百姓。這里是說孔子不被諸侯所用,將要退而著書,傳于弟子,其力量如同帝王發布政令。

[120] 莊周: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著名的哲學家、文學家。著有《莊子》一書。荒唐:廣大無邊。

[121] 臧孫辰:即臧文仲。春秋時魯國大夫。

[122] 慎到:戰國時趙人。著有《慎子》。田駢:戰國時齊人。齊宣王時做過上大夫。鄒衍:戰國末期齊人。陰陽家,曾為燕昭王師。尸佼:戰國時魯人。雜家。著有《尸子》。

[123] 蘇源明:字弱夫,初名預,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西北)人。唐代詩人。李觀:字元賓,隴西(今甘肅隴西東南)人。唐代文學家。

[124] 浸淫:逐漸接近。漢氏:指漢朝。這里指漢朝的詩歌。

[125] 李翱:唐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一說趙郡人。他是韓愈的學生,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126] 利澤:利益和恩澤。

[127] 進退:升降,任免。

[128] (jùn):同“俊”,有才能的人。

[129] 美:用作名詞,指甘美的果蔬。茹:吃。

[130] 鮮:用作名詞,指鮮美的魚蝦。

[131] 盤:盤谷的省稱。

[132] 維:是。

[133] 阻:險阻。

[134] 燕趙:戰國時期的兩個諸侯國。燕,在今河北、遼寧一帶。趙,在今河北南部和山西北部。感慨悲歌之士:指荊軻、高漸離、樂毅一類豪俠人物。

[135] 矧(shěn):何況,況且。

[136] 吾子:對董邵南的親切稱呼。卜:檢驗,驗證。

[137] 望諸君:戰國時燕國名將樂毅的封號。他替燕昭王攻齊,先后取七十余城。昭王死后,惠王中了齊國的反間計,派騎劫接替樂毅的職務,樂毅害怕,投奔趙國。趙王封樂毅于觀津(今河北武邑東南),稱為“望諸君”。

[138] 屠狗者:指高漸離。戰國末期燕國人。曾以屠狗為業,荊軻同他結成好友。荊軻刺秦王政未成被殺,高漸離替荊軻報仇也被殺。

[139] 節度:節度使的省稱。唐代設置,統轄一個道或幾個州,有軍政、民政、用人、理財等權,世稱藩鎮。御史大夫:主管彈劾、糾察以及掌管圖籍秘書。烏公:名重胤,字保君,唐張掖人。唐憲宗元和五年,任河陽軍節度使、御史大夫。

[140] 嵩:也作“崧”,山名,古稱中岳,又名嵩高。在河南登封北。邙(máng):山名,在河南西部。 (chán):水名,即河。:水名,出河南澠池,經澠池合澠水。

[141] 駟馬:古代車輛,一車四馬,兩服兩驂,稱為駟馬。

[142] 王良:傳說為春秋時晉國善御馬的人。造父:傳說是周穆王時的善御馬者。先后:指幫助駕馭車馬。

[143] 燭照、數計:用燭光照它,用數理算它。比喻見事之明,料事精確。龜卜:用龜殼占卜吉兇。卜時用火灼龜殼,由殼上的裂紋來斷吉兇。比喻料事如神。

[144] 張:“供張”的略語,意為設宴餞行。

[145] 三行:三巡,行酒三遍。

[146] 執爵:執掌酒器。爵,這里指酒器。

[147] 去就:謂離去或就職。

[148] 祝規:祝愿和規勸。

[149] 咸:全部,都,統統。

[150] 六韻:六個韻腳。舊體詩一般兩句押一個韻,六韻應是十二句。

[151] 東都:指洛陽。唐都長安,以洛陽為東都。

[152] 市:做買賣。這里指出仕、求官。

[153] 居守:指東都留守。河南尹:河南府長官。司:官署。

[154] 奚所:哪里。

[155] 南面:這里指皇帝。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皇帝見群臣時面南而坐。聽:治理。

[156] 縻(mí):羈留。

[157] 資:依賴。

[158] 介然:耿耿,有心事。

[159] 留守相公:指當時的東都留守鄭余慶。相公:指宰相。鄭余慶曾經兩次做過相公。

[160] 四韻:古詩隔行押韻,故此指八行詩。

[161] 季父:最小的叔父。

[162] 建中:韓愈派去祭十二郎的家仆。

[163] 孥(nú):妻子兒女的統稱。

[164] 遽(jù):突然。

[165] 東野:孟東野。

[166] 耿蘭:人名,十二郎的仆人。

[167] 比:近來。

[168] 終喪:服滿父母去世后的三年之喪。

[169] 兆:墓地。

[170] 斂:通“殮”,把尸體裝入棺材。

[171] 窆(biǎn):下葬,安葬。

[172] 伊、潁:指伊水和潁水。

[173] 尚饗:希望死者能享用祭品。饗,通“享”。

[174] 維:用在句首,起強調時間的作用。

[175] 潮州:唐代州名。州治在今廣東潮州市潮安區。

[176] 列:同“(liè)”,阻擋,封鎖。

[177] 罔:同“網”,張網捕捉。(chuō):同“戳”,刺殺。

[178] 江、漢:長江和漢水。

[179] 嶺海之間:五嶺以南,南海以北。五嶺,指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

[180] 涵淹:潛游。

[181] 禹跡:大禹的足跡。傳說大禹治水,足跡遍及九州,所以稱九州大地為“禹跡”。(yǎn):覆蓋。這里是踏涉的意思。

[182] 揚州:傳說夏禹所分的九州中的一個州。潮州在古揚州境內。

[183] (hàn)然:兇狠的樣子。,眼睛突出。

[184] 亢:同“抗”,對抗。

[185] (xǐn)睍睍(xiàn):恐懼不敢正視的樣子。

[186] “七世祖慶”三句:柳慶曾任北魏侍中,入北周。他的兒子柳且為北周中書侍郎,被封為濟陰公,并非柳慶封濟陰公。拓跋魏,指南北朝時的北魏,鮮卑族,姓拓跋,故稱“拓跋魏”。侍中,官名,秦置,是宰相的屬員。魏晉以后相當于宰相。

[187] 曾伯祖(shì):柳,字子燕,唐中書令。武后時,為許敬宗、李義府等誣陷,被殺。柳是柳宗元的高伯祖。

[188] 褚遂良:字登善,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官至尚書右仆射。因勸阻唐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被貶斥,憂憤而死。韓瑗:字伯玉,京兆三原人。官至侍中,因救褚遂良遭貶。

[189] 武后:名(zhào),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后,曾自稱帝,并改國號為“周”,在位十六年。中宗復位后,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

[190] 皇考:舊時兒子對已死的父親的尊稱。鎮:柳宗元的父親。

[191] 太常博士:太常寺的屬官,掌管禮儀祭祀和議定王公大臣的謚號。

[192] 博學宏詞:唐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由吏部在進士中考選博學能文之士,錄取后就授予官職。貞元十四年,柳宗元考中博學宏詞科。

[193] 集賢殿:集賢殿書院的省稱。正字:官名,掌校勘圖書、刊正文字的工作。

[194] 踔(chuō)厲風發:精神奮發,言論縱橫,氣勢蓬勃。

[195] 率:常常。

[196] 交口:眾口,齊聲。

[197] 藍田:縣名。今屬陜西。尉:官名。縣官的助手,掌管全縣的治安。監察御史:官名。屬御史臺的察院,掌監察百官、巡按州縣、視察刑獄和糾正朝儀等職務。

[198] 用事者:謂當權者,指王叔文。

[199] 司馬:刺史的屬官。

[200] 元和:唐憲宗年號。

[201] 柳州:唐時州名,治所在今廣西柳州。

[202] 是:這里,指柳州。

[203] 以男女質錢:指以子女為貸款的抵押。

[204] 子本:利息和本錢。

[205] 中山:古郡名,在今河北唐縣、定州一帶。劉夢得:名禹錫,唐東都洛陽(今屬河南)人。德宗貞元年間進士,官至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是唐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劉夢得文集》。

[206] 播州:唐置州名。今貴州遵義。

[207] 連州:治所在今廣東連州。

[208] 詡詡(xǔ):擬聲詞。形容說大話的聲音。

[209] 臺、省:御史臺、尚書省。均為中國古代官署名。

[210] 萬年:在今陜西西安市境內。

[211] 河東:郡名,治所在今山西永濟。裴君行立:裴行立,唐絳州稷山(今屬山西省)人。當時任桂管觀察使。

[212] 答李翊(yì)書:或作《答李翱書》。李翊,貞元十八年進士。貞元十七年,韓愈曾作《與祠部陸員外書》,向陸員外薦舉李翊,稱其為“出群之才”。

[213] 六月二十六日:指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六月二十六日。是年韓愈三十四歲。

[214] 生:古時前輩對弟子的稱呼,也指讀書人。足下:對人的敬稱。

[215] 書辭:書信中的文辭。

[216] 下:指態度謙遜。

[217] 有日:指日可待,言為期不遠。

[218] 其外之文:作者認為文是道德的外在表現,故言“其外之文”。其,指道德。

[219] 抑:轉折連詞。如同現代漢語中的“但”“不過”“可是”。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意謂自己只是望見了孔子的門墻,還沒有登堂入室,這是作者自謙的話,說自己道德學問還未修養到家。《論語·子張》:“子貢曰:‘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220] 立言者:指李翊來信中關于“立言”的說法。立言,著書立說。

[221] 期:期望。

[222] 幾:近,接近。

[223] 蘄(qí):同“祈”,求,希望。取于人:被人取而用之,被人學習。

[224] 固:已經。

[225] 無誘于勢利:當時官場和科舉考試皆用時文(駢文),故韓愈說欲寫古文便須“無誘于勢利”。誘,誘惑。

[226] 俟(sì):等待。實:結果。

[227] 遂:指果實成熟,飽滿。

[228] 曄(yè):明亮。

[229] 藹如:溫厚和順的樣子。如,用法同“然”。

[230] 儼乎:莊重的樣子。乎,用法同“然”。

[231] 茫乎:茫茫然。迷:迷惑。

[232] “當其取于心”句:把心里的想法用手寫出來。

[233] 陳言:陳舊的觀點和言辭。

[234] 非笑:非議和譏笑。

[235] 汩(gǔ)汩:水流迅急的樣子,比喻文思涌動。

[236] 雜:指內容不純。

[237] 迎而距之:言反過來讓“浩乎其沛然”的文思停止下來。迎,逆。距,止。

[238] 肆:指放手去寫。

[239] 《詩》《書》:《詩經》《尚書》,這里代指各種儒家經典著作。下面“無迷其途”承“行之乎仁義之途”而言,“無絕其源”承“游之乎《詩》《書》之源”而言。

[240] 氣:指文章的思想內容。

[241] 希:同“稀”,少。

[242] “志乎”二句:“樂”因其“志乎古”而發,“悲”因其“遺乎今”而發。

[243] 亟(qì):屢次。其人:指有志于學古人立言的人。

[244] 勸:鼓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九江市| 衡阳县| 寿光市| 胶南市| 尉氏县| 绥德县| 贵州省| 松原市| 丰都县| 达孜县| 寻甸| 商都县| 文水县| 额敏县| 博客| 石景山区| 朔州市| 绍兴县| 诸暨市| 茶陵县| 来凤县| 海伦市| 襄汾县| 云南省| 汝南县| 临江市| 张家界市| 桦甸市| 镇远县| 新兴县| 湖州市| 镇雄县| 孟州市| 新建县| 邵阳市| 通州区| 烟台市| 镇安县| 克东县| 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