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
【題解】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并,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當時的社會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和學者都提出“尚賢”的主張,這原本是為國家之本著想。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競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民間帶來惡劣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動之中。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所推崇的“尚賢”這一主張,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賢”的觀點,同時也批評了由“尚賢”引起的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
【原文】
不尚賢[23],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24];不見可欲[25],使民心不亂。
【譯文】
不尊崇賢能之人,使百姓不起紛爭;不看重貴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盜賊;不顯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心緒不亂。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26],實其腹,弱其志[27],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28]。為無為[29],則無不治[30]。
【譯文】
因此圣人治國的辦法是,凈化民眾的心靈,填飽他們的肚皮,削弱他們的欲望,增強他們的體質,永遠使百姓沒有知識、沒有欲望,使那些聰明人不敢妄為。執行無為政策,天下就會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