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題解】
對于這一章,人們普遍認為是老子針對奴隸主貴族貪欲奢侈、縱情聲色而寫的,是揭露和勸誡,也是嚴正警告。但在對此章具體解釋時,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說,老子從反對統治階級腐朽生活出發,得出一般結論,即反對一切聲色,否定發展文化。持此觀點的人認為,老子所謂“為腹不為目”的說法,是把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對立起來,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種表現,即只要給人們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這是徹底的文化否定論。另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五色”“五音”“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并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對立起來的問題,而是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中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也不過等同于打獵之樂和難得之貨。這兩種意見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異,也有學者自身價值觀的區別。不過,此處的爭論倒是提醒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更要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欲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88],五音令人耳聾[89],五味令人口爽[90],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91],難得之貨令人行妨[92]。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93],故去彼取此[94]。
【譯文】
繽紛的色彩,使人目盲;美妙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馳馬打獵,使人精神失常;珍貴物品,使人行為不端。所以圣人只關注民眾能否溫飽,摒棄耳目的奢望,使生活保持穩定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