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
【題解】
這一章講的是人的尊嚴問題。老子強調“貴身”的思想,論述了寵辱對人身的危害。老子認為,一個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貴身”,不胡作妄為。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們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責委任于他,讓他擔當治理天下的任務。在上一章里,老子說到“為腹不為目”的“圣人”,能夠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生活安定。此章接著說“寵辱若驚”。在他看來,得寵者以得寵為殊榮,為了不致失去殊榮,便在賜寵者面前誠惶誠恐,曲意逢迎。他認為,“寵”和“辱”對于人的尊嚴之挫傷,結果并沒有什么兩樣,受辱固然損傷了自尊,受寵何嘗不損害人格尊嚴呢?得寵者總覺得受寵是一份意外的殊榮,便擔心失去,因而人格尊嚴無形地受到損害。如果一個人未經受任何辱與寵,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傲然而立,保持自己完整、獨立的人格。
【原文】
【譯文】
受寵驚喜而受辱驚恐,這是把它看得如同禍患纏身。
【原文】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97]。得之若驚[98],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99]。
【譯文】
為什么受到寵辱好像受到驚嚇呢?因為受寵是卑下的事情。所以得到這些好像受到驚嚇,失去這些也好像受到驚嚇,這就叫作“寵辱若驚”。
【原文】
何謂貴大患若身[100]?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101]。及吾無身[102],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103],若可寄天下[104];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譯文】
為什么會把(寵辱若驚)重視得如同禍患纏身?我們有大患纏身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太看重自身了。如果沒有了自身的存在,我們還會有什么大災難呢?所以只有那些情愿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給他;只有那些愿意把自己全部身心投入治理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