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字路口的明朝
- 趙現海
- 1222字
- 2022-05-26 14:56:15
空前強大的水軍
與其他時期的農民起義不同,元末紅軍領袖許多都起家于海外貿易,紅軍也在南方湖泊遍布的地理環境下,發展出十分強大的水軍。張士誠、方國珍都是走私海鹽出身,地盤又都在東南沿海,擁有強大的水軍實在情理之中。而崛起于長江中游的陳友諒,水軍實力更強。在決定朱氏政權、陳氏政權命運的關鍵性戰役——鄱陽湖水戰中,陳友諒的水軍實力獲得了充分展現。《明史·陳友諒傳》載:“友諒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樓船數百艘,皆高數丈,飾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馬棚,上下人語聲不相聞,櫓箱皆裹以鐵。載家屬百官,盡銳攻南昌,飛梯沖車,百道并進。”由此可以看出陳友諒的艦船規模巨大、結構復雜、功能多樣,并通過船載騎兵的方式,實現了水戰與騎戰的結合。
朱氏政權雖然崛起于淮河流域,但憑借巢湖水軍奪取南京,因此水軍實力也不可小覷。朱氏政權水軍火器配備十分齊全。《國初群雄事略》載:
陳友諒親率大船進鄱陽湖來侵,徐達棄圍援之。上親領舟師往征,衣甲、鎧仗、旗幟、火炮、火銃、火箭、火'藜、大小火槍、大小將軍筒、大小鐵炮、神機箭及以蘆席作圈,圍五尺,長七尺,糊以紙布,絲麻纏之,內貯火藥捻子及諸火器,名曰“沒奈何”,用竿挑于頭桅之上,兩船相幫,燃火線,燒斷懸索,“沒奈何”落于敵船舟中,火器俱發,焚毀無救。
在鄱陽湖水戰中,朱元璋正是針對陳友諒船艦巨大,卻較為笨重的缺點,借助風勢,利用火攻,從而取得了戰役的勝利。《國初群雄事略》又載:
戊子,上分舟師為十二屯,命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突入虜陣,呼聲動天地,矢鋒雨集,炮炮雷 ,波濤起立,飛火照曜,百里之內,水色盡赤,焚溺死者二三萬人,流尸如蟻,彌望無際。
從這里描寫的戰爭場面,足見鄱陽湖水戰之壯觀,將之稱為世界古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水戰之一,應無問題。
鄱陽湖水戰后,朱元璋軍隊繳獲了陳友諒水軍大量船只、裝備,從名稱也可以看出陳友諒水軍戰艦形制巨大:“獲巨艦名‘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者百余艘,及戰舸數百。”[1]這支龐大水軍極大地壯大了朱元璋政權的水軍實力,并成為后來朱元璋威逼周邊海洋國家的依仗。洪武二十六年(1393),得知朝鮮“欲冠遼東”,朱元璋十分生氣,毫不掩飾地說出明朝水軍實力遠勝漢唐,具有經營海疆的軍事資本。《明太祖實錄》載:
爾之所恃者,以滄海之大、重山之險,謂我朝之兵,亦如漢唐耳。漢唐之兵長于騎射,短于舟楫,用兵浮海,或以為難。朕起南服江淮之間,混一六合、攘除胡虜,騎射、舟師、水陸畢備,豈若漢唐之比哉?百戰之兵,豪杰精銳,四方大定,無所施其勇,帶甲百萬,舳艫千里,水繇渤澥,陸道遼陽,區區朝鮮,不足以具朝食,汝何足以當之!
了解到這一點,便不會對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感到驚訝了。永樂、宣德時期,鄭和能夠組建起由62艘長44丈、寬18丈的艦船組成的船隊,運載27 000多名船員,七下西洋,完全體現了明初位居世界首位的水軍實力。與之相比,半個多世紀后,哥倫布、麥哲倫等開啟遠洋航行時,僅僅率領幾條小船、數十名船員,與鄭和完全不在一個等 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