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丞相的廢除

朱元璋發動“胡惟庸黨案”,一方面是為了清除他所猜疑的政治勢力,另一方面也是從根本上將權力完全收歸皇帝,為此廢除了實行兩千年的丞相制度。

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時期,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以后,丞相便一直作為百官之首,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由于擔心丞相會對皇權構成威脅,歷代君主不斷采取各種方式,裁抑相權:兩漢利用近侍官員,不斷蠶食丞相權力;唐、宋二朝利用群相制度,取代獨相制度,從而分散丞相權力;明清則徹底取消丞相一職,用內閣、軍機處作為秘書機構取代丞相。

但另一方面,相權的衰落,只限于漢人政權的發展脈絡。而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條北族政權的歷史脈絡。為了加強對漢地的控制,北方族群入主中原以后,往往對漢人政權煩冗龐雜的政治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砍削,從而構建起更為嚴明而有效的統治體系。金朝改變了北宋多相制的局面,專任尚書省。元承金制,只是改尚書省為中書省,將之作為丞相機構,負責處理所有軍政事務,從而為很多不擅于也不愿管理具體政務,而是迷戀草原狩獵的皇帝,承擔起具體工作。

元朝之所以將權力放心地交給中書省,和蒙古人傳統的政治觀念有密切關系。在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的內亞地區,一個部落,乃至一個族群,需要一個強力人物,將全部人口、草場、財產統一掌控,進行協調與分配,從而抵御自然災害和外族進攻。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北方族群逐漸形成了“家產制”觀念,即所有人口、草場、財產,都屬于大汗及其家族,所有人都是大汗及其家族的奴隸,大汗擁有絕對而不受限制的獨裁權力,整個族群都是他的私人“家產”。在“家產制”觀念影響下,汗位或者皇位,都只屬于大汗家族,其他人即使位高權重,仍是大汗或皇帝的奴隸,只是負責為大汗或皇帝照看家產的,相應也沒有繼位的可能。

成吉思汗將一盤散沙般的蒙古族群統合在一起,在很短的時間里,建立起古代世界空前絕后的龐大帝國,相應地,在蒙古人心中,成吉思汗的直系家族便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因此被稱作“黃金家族”。正是在這種政治觀念影響之下,元朝皇帝可以放心地將權力交付給中書省的丞相,而不擔心他們會發動叛亂,攘奪帝位。事實上,元代丞相雖然時常專權,但都未嘗產生廢帝自立之心。

在中原漢地,卻沒有這種絕對君權觀念,而是長期保持了相對君權的概念。作為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在“民本”觀念的基礎上,倡導士大夫制衡皇權,與皇帝共治天下。而普通民眾亦不斷將“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作為發動叛亂的政治輿論。在這種君權觀念下,中國古代的漢人政權和漢化的北族政權,一直都將防止政權內部的叛亂,包括政治篡權和民眾叛亂,作為政權建設的核心和重點。

明朝面對的歷史遺產,來自和漢人政權大相徑庭的元朝政權。雖然在北伐之初,明朝便明確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收濟斯民”[7]的政治口號,將之作為政權的合法性依據。但社會發展的自然慣性,使朱元璋無法在開國之初便完全拋棄元朝的遺產,因此明朝最初的政治體制,仍然延續了元朝舊制,中央設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分理行政、軍事、監察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庶務。

不過,在政權穩固之后,朱元璋便開始致力于改革政治體制,借助“恢復中華”的政治輿論,不僅全面改革禮儀、語言、風俗,而且最終借助“胡惟庸黨案”,標榜恢復周制,廢除丞相制度,形成了皇帝直接統領文官集團的政治格局。“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8]

事實上,作為取消丞相的先聲,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已經開始下令撤銷地方上的行中書省,改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三司”;洪武十一年(1378),又命“奏事毋關白中書省”[10],實際上在一步步地改造中書省主導的政治體制。“胡惟庸黨案”發生后,朱元璋最終廢除中書省,并且在《皇明祖訓》之中,嚴禁后世復設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9]延續了兩千年的丞相制度,由此被完全廢除。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平县| 永寿县| 昆山市| 莱芜市| 沂源县| 泾川县| 峡江县| 涞水县| 邵阳市| 惠来县| 徐州市| 彩票| 崇义县| 威信县| 龙门县| 大竹县| 德钦县| 安顺市| 栾城县| 江安县| 新乐市| 太湖县| 日喀则市| 霞浦县| 河北省| 东丽区| 宁河县| 垫江县| 罗城| 基隆市| 双峰县| 三原县| 枣阳市| 江津市| 广南县| 三亚市| 宣汉县| 和平县| 乌拉特中旗| 吴忠市| 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