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與民族,一直在他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錢學森1955年離開美國后再也沒有回去過。他對美國朋友和科學同行十分友好,并保持著聯系,但他堅持只要美國政府不對當年“驅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絕不再去美國。1985年3月9日,錢學森在給國務院一位領導的信中寫得十分坦率:“我本人不宜去美國,事實是我如現在去美國,將‘證實’了許多完全錯誤的東西,這不是我應該做的事。”原來,凡在美國移民局的檔案里留有被驅逐記錄的,必須經由某種特赦手續才能入境。“我錢學森本無罪,何需你特赦?”
這位中國航天事業的先驅,其思想、品德、情操,堪稱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他是一位把祖國、民族利益和榮譽看得高于一切的人,說得上是一位精忠報國、富有民族氣節的中國人。”蔣英對錢學森特有的愛國情結十分認可。
“在美國的日子里,他學習起來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卻有些不習慣,特別是某些美國人瞧不起中國人的傲慢態度令他生氣。”一次,一個美國學生當著錢學森的面嘲笑中國人抽鴉片、裹腳、愚昧無知,錢學森立刻向他挑戰——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是比你們美國落后;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到期末看誰的成績好?美國學生聽了都伸舌頭,再也不敢小看中國人了。錢學森懷著這樣一份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只用一年時間就拿下了飛機機械工程專業的碩士學位。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辦學宗旨,各專業學科的學生都要在學期內到對口的工廠、科研部門實習。錢學森應該去飛機制造廠實習。可是,他沒有想到,美國的飛機制造廠只準許美國學生去實習,不接納外國學生。這種種族歧視是錢學森在美國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擊。“挫折和困難并沒有動搖他為祖國強盛而發憤學習的決心。既然學習飛機機械工程走不通,他決定改學航空理論,并大膽地毛遂自薦,投奔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的世界航空理論權威馮·卡門教授門下。”錢學森很幸運,馮·卡門這位以學風嚴謹著稱的“超音速飛行之父”竟破天荒地接收了他。
“在這里,他的人生旅程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在空氣動力學研究和航空技術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錢學森獲得博士學位后,導師把他留在自己的身邊工作。很快,錢學森便在數學和力學這兩個領域嶄露頭角。錢學森與馮·卡門共同開創了舉世矚目的“卡門-錢學森公式”。馮·卡門率先提出了高超聲速流的概念,又由錢學森科學證明了這個概念。它的提出和證明,為飛機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為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此,錢學森的名字傳遍了世界。
1947年,錢學森留美后第一次回到闊別12年的祖國。與蔣英在上海舉行婚禮后,錢學森原準備留在國內,為祖國奉獻自己的一份心力。“但是,目睹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反動黑暗,他大失所望。然而,他在失望中也看到了希望。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運動在全國蓬勃發展,新中國就像嬰兒即將呱呱墜地。這使他受到很大鼓舞,決定與我重返美國,以積蓄力量,準備日后為新中國效力。”蔣英說。
回到美國后,人們發現錢學森變了。他接待來客更少了,工作上更加埋頭苦干,研究上更加勤奮。他在悄悄等待著祖國黎明的到來。
1949年中秋月圓,歸心似箭的錢學森在心底盤算著回歸祖國。“他萬萬沒有想到,為歸國竟歷盡了千難萬險,經受了長達5年多的折磨。他對我說他是中國人,他的事業在中國,他的歸宿在中國,他根本沒有打算在美國生活一輩子。”在這5年中,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時常闖入他們的住宅搗亂,連信件與電話也受到了檢查。然而,無論是金錢、地位、榮譽和舒適的生活,還是威脅、恫嚇、歧視和折磨,都未能改變錢學森回歸祖國的堅強決心和意志。
那幾年,他們全家一夕三驚,為此經常搬家。在這凄風苦雨的艱難歲月,蔣英作為忠實伴侶與他相濡以沫,為他分憂解難,給了他無比的勇氣與力量,終于熬到了獲準回歸的那一天。蔣英回憶說:“我們總是在身邊放好三只輕便的箱子,天天準備隨時獲準搭機回國。可以講,他最后是作為‘美國犯人’被驅逐出境的,是在外交努力下‘奉送’回祖國的。”這一段歷史,確實讓他們刻骨銘心。1955年10月,錢學森帶著妻子與一雙兒女轉道回到祖國,當時內心的激動難以言表。從此,他的名字,與中國的火箭與航天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
“回來后,中央提出由他牽頭組建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設想,他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北京西郊中關村科學城,數學研究所的一角擠出了幾間房子,作為力學研究所的籌備處。距這兒不遠處,他們一家分到了一套三居室的公寓,盡管比不上他們在美國洛杉磯那豪華的花園式別墅住宅,但這畢竟是他們有生以來第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夫婦倆終于可以坐在自家的書案前泡一壺家鄉的龍井茶,我們那時突然感到生活變得富有情趣且有魅力了。”而今,作為一代科技巨星,錢學森的愛國情操和獻身科學的堅定信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科技強國道路上時代精神的象征。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期間,1956 年2 月1 日晚上,毛澤東舉行盛大宴會,宴請全國政協委員。錢學森收到的請柬上面寫著他的席位在第三十七桌,到了宴會廳,工作人員卻領著他來到第一桌,在緊挨毛澤東座位的右面。后來才知道,毛澤東主席在審看宴會來賓名單時,把錢學森從第三十七桌調到了第一桌。
宴會一開始,毛澤東就指著錢學森對大家說:“他是我們的幾個‘王’呢!什么‘王’?工程控制論王,火箭王。各位想上天,就找我們的工程控制論王和火箭王錢學森。”這時錢學森回國不久,就被毛澤東如此看重,表明新中國的領袖深知錢學森的非凡實力。
2000年2月,江澤民總書記在廣東省考察時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年近九旬的錢學森當即意識到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觀點,他認真學習報紙上的有關報道,還催著身邊工作人員給他買有關的參考書。后來,工作人員為他找來幾本有關讀物。耄耋之年的錢學森便倚靠床頭,認真學習和思考,并不時向身邊工作人員談他學習的體會。錢學森說:“我算是高壽了,比我的老師馮·卡門活得還長。這要歸因于黨和國家對我的關懷和照顧。我在美國是學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一心想用自己學到的科學技術救國,不懂得政治。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橫行麥卡錫主義,整我,才使我切身體會到美國所謂的民主是怎么回事。回到祖國以后,我通過學習才慢慢懂得馬克思主義,懂了點政治,感到科學與政治一定要結合。我回國以后所做的工作,可以說都是科學與政治結合的成果。即便是純技術工作,那也是有明確政治方向的。不然,技術工作就會迷失方向,失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