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大師課:俄羅斯卷
- 柳鳴九 王智量 藍英年主編
- 4311字
- 2022-05-26 15:00:46
第二節 浪子回頭不一定都能成功
這部詩體小說究竟講了什么故事?
你可能會有點失望,這個故事情節本身并不復雜。如果只停留在淺層看人物關系,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四角戀”的故事。
小說的主人公是葉甫蓋尼·奧涅金,這個名字也是整部小說的題目。故事一開始,厭倦了上流社會生活的主人公——貴族青年奧涅金來到外省鄉下,和年輕詩人連斯基成了好友。他們雖然是好友,但性格截然不同——連斯基熱情單純,奧涅金恰好相反,按照現在年輕人的說法,比較“高冷”。主人公奧涅金在好友連斯基的介紹下,與拉林娜老太太一家結識了。拉林娜老太太有兩個女兒,性格也正好相反。她的次女——活潑的奧爾加和熱情的連斯基相愛,而她的長女——文靜的達吉雅娜愛上了冷漠的奧涅金。到這里,作品中對稱的人物結構出現了:一對好友和一對姐妹,性格彼此呼應。
姐姐達吉雅娜對奧涅金表白了愛情,但奧涅金對家庭生活抱有成見,不愿受家庭的束縛,就拒絕了她。后來,由于好友連斯基拉著奧涅金參加喧鬧的社交活動,奧涅金就故意和連斯基的戀人奧爾加接近,想使連斯基氣惱。結果,連斯基一怒之下向奧涅金提出決斗。奧涅金出于上流社會畸形的榮譽感,就接受了挑戰,卻弄假成真,打死了自己的朋友。之后奧涅金受到良心的譴責,浪跡天涯。
幾年后,等奧涅金回到上流社會,再次見到達吉雅娜,這位姑娘已經出于無奈嫁給了一位將軍。這時,奧涅金突然萌動舊情,狂熱地向她發起愛情攻勢,但遭到達吉雅娜的拒絕。最后,故事在奧涅金尷尬的場面中結束了。
乍聽下來,這就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浪子”奧涅金想要回頭,卻沒有成功。不過,盡管故事情節看上去很簡單,我們卻不能僅僅停留在故事梗概的層面來理解這部作品。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部作品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流的名作,開創了19世紀俄國文學整整100年輝煌歷史的作品。既然如此,那么想必它自有過人之處。
它的過人之處是什么呢?
上一節我們提到了別林斯基,他是19世紀俄國最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之一,和另兩位俄國評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齊名,被合稱為“別車杜”。如果說普希金是俄國文藝創作界的“英雄”,那么別林斯基就是文藝批評界的“泰斗”。只可惜俄國的天才們都很少活得長,別林斯基年僅37歲就因病去世了,普希金本人在同樣的歲數因為在決斗中受傷而告別人世。
言歸正傳,這位眼光獨到的俄國批評家別林斯基不僅對普希金評價很高,而且對他的這本《葉甫蓋尼·奧涅金》也盛贊有加,他的評價或許可以給我們賞讀作品提供一個角度吧。
別林斯基是怎么夸贊這部作品的呢?
他說,這部作品是“俄國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最富有人民性的作品”。為什么這么說?別林斯基解釋了,因為這部前后寫了7年多、藝術上豐富多彩的作品,事實上描繪了從俄國圣彼得堡上流社會到偏僻農村的廣闊畫面,全面深入地反映了當時,也就是19世紀前25年俄國的社會生活。這恰好符合別林斯基的現實主義文學觀:文學要反映現實生活。這本書滿足了這一點,所以別林斯基對它的評價也格外高。歷來很多學者也往往引用別林斯基說的這句話來分析和賞讀這部作品。
所以說,我能一開始進入俄國文學就牢牢抓住這部作品,真是我的幸運。是《葉甫蓋尼·奧涅金》教我生動真實地了解19世紀初葉的俄國社會,通過學習這部作品,我對俄國那一階段歷史的認識,遠比讀一本歷史教科書后的所得要生動、豐富得多,更重要的是,它把我引入了文學這個重要領域,從此給我的人生定下了一個貢獻自己的范圍和方向。
你可能會想:原來,就算是一個普通的愛情故事,只要被作者放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也能被賦予深刻的社會歷史意義。但其實這個愛情故事并不普通,它最不普通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人物體系。
這部作品究竟怎么“不普通”?
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在這部作品中,普希金塑造了一個以幾位堪稱不朽的人物組成的體系。那具體都有哪些人物呢?他們又如何不朽呢?
首先要說的就是我們的主人公葉甫蓋尼·奧涅金了,他是這個形象體系的核心。許多學者認為,奧涅金這個人物是俄國文學中第一個“多余人”形象。后來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岡察洛夫筆下的奧勃洛摩夫,都是這種“多余人”形象的發展。
什么是“多余人”呢?
我們看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就明白了。一方面,奧涅金出身貴族,養尊處優,有著很高的智慧和教養,對周圍現實不滿,所以他憤世嫉俗,甚至為此而痛苦;但另一方面,他又是軟弱無力的,他既不能和生活中的惡正面對抗,也不能對社會做出什么積極的貢獻,他有時還表現得很自私,甚至開槍打死自己親密的朋友。
他和上流社會格格不入,害著一種“俄國的憂郁病”,但他又不能和有志于改變這種現實的人們站在一起。因此,他變成了一個“多余人”。像他這樣的人,在1825年前后的俄國還是很多的。俄國作家赫爾岑說,在俄國每走一步路都會碰見他這樣的人。這種“多余人”的命運是一場悲劇。普希金通過奧涅金這個形象指出了一代人的弱點,這正是《葉甫蓋尼·奧涅金》這部作品的深刻之處。
但這個形象的藝術魅力之大,還不僅僅于此。讀者未必都對19世紀初葉俄國的現實狀況感興趣,但100余年來,這部作品流傳世界各地,直到現在仍給人們許多啟發,這就說明奧涅金形象中還有著某種比反映當時俄國的現實生活更廣泛也更深刻的意義。我想,這才是最能支撐這一形象的不朽藝術價值之所在。
奧涅金的形象究竟經典在何處?
這要從“人”這個話題說起。我認為,一方面,人作為一種自然的存在,永遠是一個個單獨的自我,即使是恩愛夫妻或孿生兄弟中的一員,也必須作為個體而分別誕生、存在和死亡。所以人必須維護個體,這是合乎客觀事理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人為了維護個體、發展個體,又必須借助種種關系共同相處,結群而居,形成社會。這就形成了人類群體中每一個人都不可逃避的現實矛盾。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一個個體,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的一員,他身上也必然體現著這種矛盾。
他是怎樣對待這種矛盾的?奧涅金有很強烈的個人欲望和個人追求,這一點無可厚非。他不是一個卑劣的、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者,他對廣大勞動人民是同情的,他厭惡上流社會,不愿意靠剝削他人來吃喝玩樂或者“打打蒼蠅、與女管家吵架”來過日子。但是,他又一事無成,消極懶散,不能下決心為社會做出自我犧牲。于是奧涅金就表現為一個既不愿墜入個人主義,同時也不能為群體獻身的“多余人”。
奧涅金這一形象的藝術魅力和價值就止步于此嗎?
在我看來,這一形象的藝術魅力和價值,主要不在于他是一個俄國社會的“多余人”,而在于他具體而感人地體現出了人類個體與群體之間與生俱來的永恒矛盾。奧涅金這一類型的文學形象由來已久,例如,比《葉甫蓋尼·奧涅金》大約早10年出版的法國作家貢斯當的中篇小說《阿道爾夫》中的主人公阿道爾夫,就有著和奧涅金很相似的性格和苦惱。
類似的人物形象,在俄國文學中還有前面提到的屠格涅夫筆下的羅亭,美國20世紀文學中“迷惘的一代”,中國現代文學中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等等。就個體與群體的關系而言,這些形象都是各自歷史環境中的奧涅金。甚至海明威的《乞力馬扎羅的雪》中的那位在生活中永遠尋覓、永遠追求,又永遠苦惱、永遠沒有著落,最后一死了之的主人公,實際上也是一位“奧涅金”。
那么,人完全沒有可能從這種矛盾中解脫嗎?
普希金在這部作品中給了我們一個答案。在普希金筆下,作品的女主人公達吉雅娜就是一個解決了這種矛盾的理想人物。達吉雅娜是這部作品的形象體系中奧涅金形象的并立者和對立面,她也是這一體系的一個中心人物。
和奧涅金這個形象一樣,她也體現著人的個體自然性特征和群體社會性特征的矛盾。對于當時的俄國現實,她和奧涅金同樣厭惡,但不同在于,奧涅金在厭惡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的同時又不能表現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于是他只能身陷矛盾,苦惱一生,而達吉雅娜卻能夠不同流合污,寧可放棄眼前的愛情和歡樂,也要永遠忠于自己的理想,所以她在相當程度上超越了作為個體的自我,達到一種比奧涅金高出許多的人生境界。
普希金將達吉雅娜的性格優點和奧涅金身上軟弱的部分相對立,告訴人們應該勇敢地超越自我,犧牲個人眼前利益,達到一種更高層次上的自我維護。達吉雅娜是普希金在他所能達到的歷史高度上,為俄國人,也是為全人類樹立的一種人生范例。這個形象雖然立足于俄國現實,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俄國女性的很多特點,但她仍然是一個偏理想型而非現實型的人物,所以普希金稱她為“我的忠實的理想”。
對于這一形象的評價,其實歷來都有爭議。有人認為,達吉雅娜最終表示要堅持忠貞,拒絕了奧涅金,這是達吉雅娜性格的弱點,是作者用她來美化封建道德的表現。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80年普希金紀念像揭幕式上的演說中也指出這一點,他按照自己的理解,把達吉雅娜尊為俄國婦女的圣像。其實我認為,普希金在這里的描述正是表現了達吉雅娜超越自我、追求理想地解決個人與社會矛盾的方式。
達吉雅娜這樣做,并不是信守那為少數人利益服務的社會道德規范,而是忠實于自己純潔高貴的天性。我們必須看到,在這表面的拒絕中,潛藏著她對奧涅金忠貞不渝的愛。正因為珍視他們之間的愛情,她才必須遠離那個淫亂的上流社會生活方式。
除了主角,還有哪些重要的人物呢?
當然,除了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達吉雅娜,書中其他幾個在重要性上低一層次的形象在這一形象體系中也承擔著各自的任務,他們也都各自有著自己在個體與群體矛盾中的位置,與男女主人公相對應。比如說,連斯基沉溺于個人的幻想和愛情,他短暫的生命薄如蟬翼,沒有一點分量。奧爾加的一生是她母親一生的再版,她心中只有飲食男女、婚姻家庭,連斯基一死,她便可以羞答答、笑瞇瞇地另嫁一個男人。書中還描寫了一個惡棍查列茨基,他為了滿足自己卑劣的個人欲望,害死別人也無所忌憚……
書中所有人物都既使得作品的生活畫面更加豐富真實,也使得作品主題在不同的層面上得到展現。這也正是這些人物不朽的原因。
介紹完這部作品所講的故事和其中不朽的人物體系,我想,這已經足夠回答我們在上一節最后提出的問題了。
大致總結一下,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普希金可以說表現出了他全部的才能。在這部作品中,主人公奧涅金的形象是俄國文學中“多余人”形象的始祖,也是這一形象中最為出色的一個。普希金通過這個生動真實的藝術形象,傳達出了他對人類本性的觀察和對現實人生的看法。因此,這部作品也是普希金一生的大量創作中最偉大、最重要的作品。
要讀懂這樣一部著作,只了解故事和人物體系顯然還不夠,我想,還要多少了解一下它的藝術特色。
關于“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這兩個概念,從某種角度來看,它們的意義是相對的。但我認為,《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一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著作。為什么這么說呢?下一節,我們就來聊聊到底什么是浪漫主義,什么是現實主義,以及在《葉甫蓋尼·奧涅金》中這兩者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