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名大師課:美國卷
- 柳鳴九 王智量 藍英年主編
- 2604字
- 2022-05-26 15:00:16
第二節 世俗的評判標準是恒定不變的嗎
《紅字》的故事發生在17世紀英屬北美殖民地。此時,宗教在西方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人類歷史發展步入現代社會之前,宗教一直是西方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都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系。
18世紀之前,西方政權的更迭都是與宗教捆綁在一起的,甚至在他們的歷史、文化典籍中,也處處顯示出宗教的影子。而這些宗教中最為重要的一支,便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如今世界上信眾最多的宗教,與伊斯蘭教和佛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于公元1世紀發源于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也就是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經典文獻是《圣經》。基督教主要有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三個分支,其中新教出現的時間最晚,它是在16世紀宗教改革中應運而生的。
研究西方文學,往往難以脫離宗教背景去看待作家、作品。《紅字》的故事發生在17世紀中葉的英屬北美殖民地,一個清教氛圍濃郁的地方,而作者霍桑本人,也深受清教思想影響。
殖民地的建立,一方面與資本主義的誕生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宗教沖突有關。可以說,北美殖民地的開辟,是歷史與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獨特的地理、氣候因素,西方很早就開始與海洋打交道,發展商品經濟,并建立起相應的政治制度,這也催生了相應的文化,形成了海洋文明。
5世紀左右,西方進入黑暗的中世紀。經歷了近千年的壓抑之后,人們解放天性的需求如同巖漿般噴涌而出,勢不可當,終于迎來了文藝復興的曙光。人們開始追求現世享樂,實現自我價值,這就喚起了人們對于財富的渴望。商品經濟不斷發展,資本主義也開始萌芽、生長。
到了15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具備了遠洋航行的條件,人們開始去海外尋求財富。由此,西方逐漸進入了大航海時代。在當時,風靡歐洲的《馬可·波羅游記》還掀起了一股“東方熱”。
在這本書中,古老的東方被描述為一片繁華富庶之地,其中一個故事記錄了一座位于日本的宮殿,這座宮殿居然是用純金打造而成的。這種夸張的描述激起了西方人對于東方的強烈向往。于是,大批西方商人登上了輪船,前往東方尋找財富。
當時從西方到東方的商路很少,且必須經過直布羅陀海峽。但坐落在該海峽周圍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崛起之后壟斷了商路,不允許他國船只通行。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不得不開辟新的航路。這一時期也涌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航海家,我們熟知的哥倫布就是其中一位。其實他的初衷不過是開辟一條通往東方的新商路,卻偶然間發現了美洲大陸。
根據哥倫布隨行船員的描述,他們登上了北美洲,看見了蓊郁的叢林、清澈見底的溪流。那里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相信“萬物有靈論”,他們崇敬自然,對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無比敬畏。
這樣一片遠離世俗的伊甸園,為何會在后來淪為歐洲國家的殖民地呢?
當我們把視線轉移到17世紀的英國,就會明白其中的原因。相較于其他國家,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的較早,勢力也比較強大。17世紀英國就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資本主義經濟,要求資本家們通過不斷拓展新的渠道來獲得優質的商品以及廣闊的商品市場。因此,英國在這時開始對外殖民擴張也就不奇怪了。
殖民地建立的另一個原因是宗教沖突。16世紀,歐洲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德國的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之后,新教的勢力日益壯大。新教中有一個派別叫加爾文教,在英國被稱為清教。清教徒們對英國的宗教現狀極度不滿,他們認為,英國國教成了維護國王統治的工具,教會內部腐朽不堪,因此應當清除英國國教中的天主教殘余,廢除主教制。清教徒們還要求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約,反對縱欲奢華。
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往往難以和平共處,尤其是當這信仰還與政治利益相關的時候。
清教徒的主張引起了天主教徒的強烈抵制,天主教徒對清教徒進行了殘酷的迫害。1620年,一批遭到嚴重迫害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輪船離開英國,前往北美大陸,也正是在這艘船上,他們簽署了著名的《五月花號公約》。這份公約成為美國日后無數自治公約中的首例,它的簽約方式及內容代表著“人民可以由自己的意愿來決定自治管理的方式,不再由人民以上的強權來決定管理”。清教徒開創了一個自我管理的社會結構,在王權與神權統治的時代代表著民主的信念在萌芽。
《五月花號公約》寫道:“為了上帝的榮耀,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為了提高我們國王和國家的榮耀,我們漂洋過海,在弗吉尼亞北部開發第一個殖民地。我們這些簽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莊嚴立誓簽約,自愿結為民眾自治團體。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實施、維護和發展,將來不時依此而制定頒布被認為是對這殖民地全體人民都最合適、最方便的法律、法規、條令、憲章和公職,我們都保證遵守和服從。”
早期統治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清教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自由、開放的,但實際上,自由并不意味著為所欲為。美國清教主義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精神運動,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而且還是一種極端民主與共和的理論。
清教徒們在自己的祖國遭受迫害,對英國嚴酷的社會現實產生強烈的不滿,移民到北美之后,他們希望從此能夠按自己的意愿信仰上帝。于是,他們致力于建立一個烏托邦式的重視倫理和精神生活的社會模式。他們崇尚的自由,涵蓋了廣泛的道德含義。他們嚴厲地斥責和懲罰任何破壞和蔑視這種自由信念的行為。
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霍桑在《紅字》開頭寫道:“新殖民地的建設者,無論他們原意是怎樣計劃著人類美德與幸福的烏托邦,可總是從一開始,便在實際的需要中,認為一定要劃出一部分處女地作為墓地,另外還劃出一部分作為監獄的地基。”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海絲特會因通奸罪在眾人面前接受審判,并且終身佩戴屈辱的紅字了。
除了重視倫理、崇尚自由,清教徒還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要想開創事業,必須要禁欲和儉省節約,并限制一切縱欲、享樂,甚至消費行為。他們崇尚商業和工業活動,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絕不坑蒙拐騙。清教徒企業家不僅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且具有回饋社會的意識,擔當社會責任、維護社會公正,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清教徒無論從事商業貿易還是生產耕種,都具有排除萬難的勇氣和信心,他們善于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他們身上的這種精神,后來被稱為“清教徒精神”。
在這一批勤勞能干的英國清教徒的共同努力下,英屬北美殖民地蓬勃地發展了起來,并為之后美國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