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是彌爾頓的名言,我把它引用為本章的“卷首語”。
黃啟團在《改變人生的談話》一書的“前言”中,就講了這么一個真實的故事:
2017年年底,在泰國的一家超市,父親與沉迷游戲的兒子發生爭吵。氣急之下,父親將子彈上了膛的手槍放在柜臺上,說:“有種你就別活了。”說完,父親轉身就要離開。兒子拿起手槍,對著自己的腦袋扣下了扳機。看到倒在地上血肉模糊的兒子,父親也倒在了地上,嚎啕大哭。
張國維博士的兒子也沉迷游戲。張博士與兒子一起玩游戲,并輸給了兒子,然后對兒子說:“你雖然贏了我,但你永遠贏不了游戲的設計者。如果你能設計一款更好的游戲,豈不是更好玩?”就是因為這句話,他的兒子后來成為了一位計算機博士。
黃啟團是從“說話”的角度,來引用這個故事的,就像馬東他們搞的那個影響很大的節目“好好說話”一樣,展現了說話的魅力和效果。
我引用這個故事,是站在思維的角度。沒有思維,哪來說話?
我不能說張博士的兒子成為計算機博士后,就像是進入了“天堂”,而泰國超市老板的兒子因為自殺而進入了“地獄”。但至少我們知道,這兩個小故事所面對的事實是完全一樣的:兒子沉迷游戲。
且不說沉迷游戲的成因,沉迷游戲這一現象肯定不是好事,我們“重慶明亮心理咨詢所”的服務對象,大多數是中小學生,其中游戲成癮者就占了很大的比例。
面對孩子沉迷游戲,家長和老師同樣會有不同的態度。泰國超市老板和張國維博士的態度,是兩種典型,也是兩種極端。
不是每個沉迷于游戲的人,都能成為計算機博士的,所以,我們也不要以為,向張博士學習即可。當然,我們更不能采取泰國超市老板的做法。
有研究表明,適度玩游戲對孩子的某些能力(比如眼手協調能力、快速反應能力、聯想及創新能力等)的提升還很有幫助。所以,要想不讓孩子玩游戲,難度太大。
而人類似乎是,對于越是禁止的東西,越難抵擋其“魅力”。
禁書就是例子。
既然有研究表明,玩游戲不像吸毒那樣有百害而無一利,還有一些好處,那么如果能夠既允許孩子玩游戲,又能夠訓練其自控力,那玩游戲也就不再是洪水猛獸了。從定義上說,玩游戲能夠被控制,那也就不是沉迷游戲,不是游戲成癮。所以,玩游戲關鍵在控制,難也就難在控制。
比如,把玩游戲作為玩耍的部分內容,當孩子完成學業后,如果有時間,就允許孩子玩一段時間,比如半小時以內。這樣的話,孩子也會努力盡快完成作業,不會拖拉。
此外,人生目標、學習目標不明確,才是孩子玩游戲的主要原因。因此,培養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學習目標,才是關鍵。現在,以考試成績為單一目標,已經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非常不好的影響。世界豐富多彩,人生也豐富多彩,怎么可能就只有這一個目標呢?這樣的單一目標,對孩子成年后也會產生不良影響,比如以掙錢、職位等為單一目標,一旦失敗,就無法承受。
還有,現在很多“80后”“90后”家長,自己就沉迷游戲,他們的孩子從小耳聞目染,再加上周圍的小朋友都在玩游戲,你說孩子怎么可能不玩游戲呢?
雖然我們改變不了周圍的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要想控制孩子玩游戲,家長就不要玩游戲,至少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玩游戲。或者,如果家長自己有自控力,還可以向張博士學習,和孩子一起玩游戲,這樣,既可以掌控時間,也可以監控游戲的內容。因為現在有些游戲,不僅內容里有黃色、暴力,而且還會不斷有這類彈窗出現。當然,這也是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
何止是孩子玩游戲,任何事情,都會因為我們面對它的態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也是本章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