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思維方式
簡單點說,思維方式就是對“什么是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等的思考。可以這么說,“什么是問題”往往比“如何解決問題”更重要。正如前述,如果你都不把別人眼中的問題看成問題,那就不需要去解決它。或者說,前者是方向問題,后者是方法問題。方向自然比方法更重要。
我們需要解決的,應該是人生的重要問題,而不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問題。而很多人,正是因為把太多的時間精力耗費在那些細枝末節上,才沒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人生的大問題。當然,或許在他們眼里,根本就沒有什么大事,只有雞毛蒜皮的小事。
什么是細枝末節的問題呢?舉一個大家知道的“六尺巷”的例子。這說的是康熙年間的大學士張英,家人在老家修房子與鄰居因地界問題起糾紛,于是就寫信向他求助。他回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便讓了三尺;鄰居也受感動,跟著讓了三尺,于是就有了“六尺巷”。
在張英的家人眼里,地界是大問題,但在張英眼里,這就不是問題。
農村剛實行包產到戶的時候,就有不少因為土地而起的紛爭,你挖我家的地一鋤,我也挖你一鋤,最后有的甚至還發展到打架。可再往后,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農村土地荒蕪,當年爭的那一鋤兩鋤地,都成了荒地。
人生最重要的問題,當然是成長。我在后面有多處會寫到。
如何解決問題呢?方法就是,找到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然后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雖然我們處于知識爆炸的時代,但我們也處于知識容易獲取的時代。不但網絡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且各地的公共圖書館、各單位的圖書館的館藏也不斷豐富起來。即便是借助這些渠道還是找不到的相關知識,我們還可以求教專家或向遠在萬里之外的圖書館、情報室求購,很難說不能找到相關知識的。
而且,人類的大腦,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已經進化到“為我所用”的地步:“人類的心智并不是一臺計算機,生來就是用于儲藏海量信息的。我們的心智經過演化讓我們成為一個懂得靈活變通的問題解決專家,學會只提取最有用的信息并舉一反三地應用于新形勢,引導我們做出決定。”
這也是最“經濟”的方式。
其實,這也是我們的思維既要有“開放性”,又要有“獨立性”的原因。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相關知識,所以需要有開放性;但我們又要“為我所用”,這是別人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我們才需要“獨立性”,也就是能夠找到最適合我們的知識,去解決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