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色小鎮設計開發理論與實踐
- 夏南凱 王駿編著
- 7230字
- 2022-05-26 14:21:21
1.3 產業驅動下的特色小鎮發展
發展特色小鎮,涵蓋內容豐富多元,但最核心的是產業。浙江省率先在全國掀起的特色小鎮創建,本質上就是發展新型城鎮化的“產業集聚區”。發展特色小鎮應從產業抓起,依靠產業集聚人口、發展經濟、提供服務。以產立鎮、以產帶鎮、以產興鎮,實現產鎮統籌和協調發展,促進從小鎮資源到小鎮產業,從小鎮產業到小鎮經濟,從小鎮經濟到小鎮發展的過渡,為中國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
1.3.1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產業,不是旅游,也不是地產
發達國家很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是聚集在小鎮而不是中心城市的。比如美國,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有兩個: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金融方面,有格林威治的“對沖基金小鎮”,一個鎮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對沖基金公司,對沖基金資產規模就占了全美國的約三分之一;加州的門洛帕克小鎮是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聚集地,納斯達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這個鎮上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高科技方面,美國的硅谷,其實就是一連串小鎮聚集而成的:斯坦福大學所在的帕羅奧多,除去大學校區,只有幾平方千米面積,是硅谷的孵化中心;蘋果公司所在的庫比蒂諾人口5萬多;英特爾總部所在的山景城人口7萬人。
德國的汽車制造業領先全球,著名的高端汽車品牌——奧迪的全球總部和歐洲工廠位于一個叫英戈爾斯塔特的小鎮,距離慕尼黑60千米,這個小鎮也因此被叫作“奧迪之城”。該地區總人口也不過12萬人,其中奧迪總部所在的英戈爾斯塔特的老鎮區人口則只有約3萬人。
目前來看,中國的高級人才和高端產業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鮮有集中到小鎮的。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會逐漸改變。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高端產業并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也并不全都喜歡居住在大城市。人才對居住環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們有的喜歡居住在繁華的大都市,有的則喜歡安逸寧靜、風光宜人,同時生活也足夠便利的小鎮。這是經濟水平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結果。
以往由于小城鎮交通條件和服務配套不完善,高端產業和高級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小城鎮的生活設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極大改善,特別是網絡通信和購物體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鎮的人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經過集聚發展,房價高漲、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大城市病”日漸突出,原本優越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總之,高端產業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鎮共同發展,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鎮一定會成為高端產業發展、高級人才聚集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與大中城市形成協作互補的產業鏈關系,這里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不應該是旅游小鎮,而應該是產業小鎮,而且是高端產業小鎮,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布局。中國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鎖定產業鏈的高端環節是必然選擇。也就是說,不能僅僅按照城鎮體系的分工,給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市淘汰的落后產能。如果只是從屬城市化,那么特色小鎮建設就失去了意義。
目前特色小鎮涉旅類占大多數,旅游幾乎成為特色小鎮的標配,而對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有一些名義上做產業的,本質上還是旅游。比如健康養生、拓展培訓、婚戀攝影、手工藝品生產等,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看,都屬于大旅游產業或者叫“旅游+”產業的范圍。
旅游以及與之相關的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民俗工藝品等也都是一種產業,但它們主要是“富民產業”,老百姓、開發商、鄉鎮政府可以從中獲利,對國家的經濟競爭力貢獻不大,與金融、制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語。
有人認為特色小鎮要“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實際上這混淆了兩對概念。第一對是“大旅游”和產業的概念,這一點前面已經區分過了。發展旅游的同時發展健康養生、民俗工藝品制作、會議培訓只能算旅游業的深化或者旅游產業鏈的延伸,不能算“旅游和產業雙輪驅動”。
第二對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旅游休閑和宜居、宜業的概念。適合旅游的地方不一定宜居,宜居的地方不一定適合旅游。旅游是“游”,是外來游客的流動,從觀光旅游到休閑旅游再到會議養生等,可以延長游客在某一景區的停留時間,但總體而言都還是短期停留。統計意義上一般把在一個地區停留6個月以內的人群稱為流動人口,超過6個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沒有什么旅游項目能讓游客在一個地區停留這么長的時間。
旅游的核心是消費,盡可能地吸引有“財”的人來流動消費,花完錢就走人;產業發展的核心是生產,盡可能地吸引有“才”的人來創業就業、長期定居。二者發展路徑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盈利模式也都差異巨大。比如,同樣是居住功能,要發展旅游就應該多建酒店、民宿或度假別墅;要發展產業,就應該多建人才公寓。旅游目的地對醫療教育設施幾乎沒有要求,即使是發展“旅游+健康”也是以康復療養設施為主;而產業聚集區要促進人才聚集,則需要配套幼兒園、小學,以及功能相對齊全的醫院。而且,就開發模式來講,旅游景區修建配套設施是為了賺錢,通過住宿、餐飲和各種服務收費把投資在景點建設的錢掙回來;而產業聚集區的配套設施投資則不應該賺錢,而是通過配套設施吸引人才和企業,再通過產業稅收把建配套設施的錢掙回來,這是兩個正好相反的投資收益模式。
浙江在特色小鎮建設標準里面,要求旅游小鎮按照5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產業小鎮按照3A級景區的標準建設,很多省也據此辦理。這樣的標準有“一刀切”的嫌疑。旅游小鎮按照5A級建設當然沒有問題,但產業小鎮按照3A級景區建設恐怕要有所選擇。例如3A級景區標準要求必須在交通要道上設立游客服務中心,還要配備合格的服務人員和導游,要有較多珍稀物種或者奇特景觀,而且每年接待游客要達30萬人次以上。
為了把產業小鎮也建設得環境優美、舒適宜居,使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環境相互融合,借用一些3A景區的標準的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3A級景區標準是為了旅游而設立的,除了具備一些產業小鎮不必要的標準以外,還少了很多應該有的宜居標準。宜居和宜游的標準差別很多,宜游主要是景觀和短期體驗,宜居則要求醫療、子女教育、社區文體設施、交際空間等立足于長期生活的設施,這些在3A級景區標準里面又是找不到的。顯然存在著目標和手段的錯位。
如果要找一個產業小鎮的建設標準,比較合適的是2007年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的《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其對行政效率、政務公開、民主監督、社區治理、貧富差距、刑事案件發案率、噪聲水平、人均綠地、垃圾無害化處理、文化遺產保護、古今建筑風格協調、建筑與環境協調、停車位比例、人均商業設施面積、500米范圍內擁有小學的社區比例、1000米范圍內擁有體育場館設施的社區比例、人均住房面積、社區醫療覆蓋率、防震減災預案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評價標準。顯然“宜居城市”的建設標準比“3A景區”的建設標準更加合適,更有利于小鎮的長遠發展,有利于產業升級和人才聚集。
1.3.2 產業發展適配條件與產業競爭力評估
產業集聚區并非是特色小鎮時代背景下的催生品。我國改革開放歷經40年,產業園區是主要的產業落地形式。產業園區的更新和變革,始終是各個階段改革的晴雨表。勞動密集型、低成本為主導的模式影響產業園區近30年,目前,產業園區面臨粗放型發展所帶來的產業鏈不清晰、企業入駐率低的問題,專業園區轉型充滿困惑。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深和加速,我國工業園區的轉型方向將是產城共融、城鄉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城鄉統籌相結合的一種發展方式。這也就是特色小鎮始終標榜的“產業集聚區”屬性的本質。
特色小鎮的產業競爭力評估,決定了“產業特色”能否成立、特色小鎮能否有真實內涵的關鍵問題。目前,我國多數已經立項入庫或者正在立項中的特色小鎮,產業是否能落地、落地的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成為多數特色小鎮“生死存亡”的關鍵。因此,對特色小鎮的產業競爭力進行客觀評估,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產業鏈不清晰、土地空置、平臺作用不明顯等。這些問題制約著區域經濟的發展。轉型融合是開發區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就需要對產業的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城市功能、土地利用、交通、空間布局等進行轉型升級。
相比過去過度房地產化,出現“鬼城”、空城現象,“產城融合”具有產業集群集聚、城市配套完備、勞動力密集、軌道交通便捷等特征。目前,在一些特色小鎮面臨被整合、淘汰的局面下,可以通過扶持龍頭產業,打造產業鏈,再輔以住宅、商業、醫院、總部基地等多功能配套設施升級改造,使其脫胎換骨。
產業特色小鎮關鍵就是“產城融合”,強調“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疊加。三部委在特色小鎮的培育要求中明確指出,特色小鎮必須要有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以及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
產業特色小鎮將會從細分開始實現產業集聚。盡可能靠近產業資源地,與中心城市保持適當的距離并形成依托,有利于推動產城融合和環境生態管理,有利于界定稅源管理和人才合理流動,可緩解大城市人口壓力等問題。
1.3.3 產業驅動下,特色小鎮發展的三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是從產業園區到特色小鎮。傳統產業集聚園區主要進行生產上的分工協作,開發模式相對比較單一,主要在政府征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后引入產業,存在規劃設計粗放、缺乏系統的功能分區等問題,特別是生活配套設施和生態空間嚴重缺乏,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再進行升級就很困難,人才都不愿意來。而特色小鎮是產業、生活、生態一體化的空間經濟平臺,不僅具備產業園區的集聚生產功能,并且強調生活空間、生態環境一體協調。既符合產業發展要求,又能夠滿足人居需求,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傳統產業園區應該利用特色小鎮建設的機會,對園區產業進行梳理,明晰產業發展思路,清退一批低端、散亂、不符合園區定位的企業。有的園區如果比較大,可以劃出一塊1平方千米左右的區域來,仿照產業特色小鎮的開發模式進行集中規劃建設,將園區生態予以重建,對園區生活配套加以完善,實現從產業園區向產業社區的轉變。
第二條路徑,是從重點鎮到特色小鎮。以前很多地方都會把鄉鎮劃分為重點鎮和非重點鎮。重點鎮一般都具有產業發展的功能,非重點鎮主要為農村地區提供生產生活服務,或搞點休閑旅游,不具有其他產業發展功能。非重點鎮普遍經濟發展條件一般,往往地處偏僻區域或受地形條件限制,一般會選擇做旅游類特色小鎮。而重點鎮則位于交通區位較好的地方,具有較強的產業基礎,應該抓住特色小鎮的建設機遇,努力發展成為產業特色小鎮。
鎮這一級的產業發展,突出的問題是缺乏統籌規劃,基本上是自發形成的產業聚集,有些地方非常強大,特別是在廣東、浙江等地,一些鎮的產業競爭力都是世界級的。但是在宜居性方面,則往往問題突出。由于大部分產業聚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由小老板與低端的產業工人組成,他們對生活條件并不講究,老板一旦發了財,會去大城市買房子。這樣的狀況對產業升級構成了巨大的挑戰。20世紀80到90年代曾經興起一波開辦鄉鎮企業的浪潮,后來大部分經濟資源都被中心城市吸走了,因此,那一批鄉鎮企業中的大部分倒閉,小部分進城,能夠在小城鎮發展好的很少。這些產業鎮,要防止重蹈覆轍的命運,那么,學習發達國家,認真打造宜居宜業的特色小鎮的就業生活環境就是很重要的一步。
第三條路徑,是從城市綜合體到特色小鎮。城市綜合體跟產業園的重點相反,不缺生活設施,關鍵是缺乏產業支撐。一些城市邊緣地區的城市綜合體建設,陷入了“睡城”的發展陷阱,就業都在中心城區,白天見不到人。
特色小鎮并不一定要建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它的開發理念是生產、生態、生活“三生”的融合,只要有3平方千米面積的一塊區域,把“三生”空間融合做好,都可以叫特色小鎮。城市中心區缺乏生態用地,而且需要高密度建設,另外,發達的公交體系可以讓生產和生活空間的距離超過3千米的范圍,所以無法進行“三生融合”,而城市周邊則具有這樣的條件。
1.3.4 產業驅動模式的難點和突破點
1)從資源優勢出發,確定主導產業
產業是人口合理聚集、城鎮健康發展的基礎。從小鎮的自然資源、人口結構、產業基礎等條件出發,因地制宜,才能確定小鎮發展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應充分考慮區域定位,做好小鎮建設和產業發展的規劃設計,防止重復建設和低水平惡性競爭。依托主導產業,形成拳頭產品,引領市場發展。
2)推動產業聚集,提高規模效應
產業集群發展,通常指的是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產業,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和融通發展。在小城鎮區域范圍內,推動形成產業聚集,可以暢通產業信息、增強產業活力、節約交易成本,形成產業抱團發展,提高產業發展的規模效應和綜合競爭力。
3)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帶動效應
龍頭企業是產業發展的代表,是產業先進生產力的掌握者。在一定程度上,龍頭企業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地方產業的發展水平。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支持,在財政支持、稅費優惠、用地用電、產品流通等領域加大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與產業鏈條上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民等各相關主體,建立公平的利潤分配機制,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發展和經營主體發育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4)發展配套產業,提高綜合發展能力
在小城鎮區域范圍內,第一、二、三產業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基礎和條件。要結合各自條件和發展階段,進一步挖掘產業內涵和潛力,推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特別是要立足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做活第三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產業,促進產業功能拓展,提升產業文化內涵,實現產業融合互動,提高三次產業綜合發展能力。
5)突出特色優勢,創新品牌市場
建設特色小鎮,主要體現為特色產業、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發展特色產業,不能墨守成規、千篇一律,要加強創新和品牌建設。大力開展品牌創建,發展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和品牌服務,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用特色品牌占領市場。
6)產城融合共建,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
產城融合是新階段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符合城鎮化發展的客觀規律。有產必有城,有產則城立、城興,無產則城衰、城空。要把產城融合共建擺在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位置。樹立“以產立城、以產興城、以產聚人”的發展思路,實現產、城、人的融合發展。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一些地方把城鎮化等同于“房地產化”,忽視了產業的發展,推進城鎮化應大力促進城鎮產業化,以“產城一體化”破解“城鎮房地產化”困局。當前,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4.77%,正以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的速度進入快速發展期。在這一時期,中國城鎮化面臨一些發展難題,如物的城鎮化快于人的城鎮化、土地的城鎮化快于產業城鎮化,造成了城鎮就業難、農業轉移人口融入難、城市公共服務難等相關問題。
各地應加快推進“產城一體化”融合發展,通過財稅、金融等手段,大力扶持地方特色產業,加快地方產業技術創新,培育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集聚效應,促進產城融合,以產帶城,以產興城,最終提高城鎮化的吸納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1.3.5 案例:杭州夢想小鎮
杭州夢想小鎮坐落在余杭區倉前街道,占地面積約3平方千米,于2014年9月正式啟動建設,2015年3月,17萬平方米先導區塊運營。2016年1月,浙江省公布第二批42個省級特色小鎮創建名單。夢想小鎮作為特色小鎮入圍。
夢想小鎮運用嵌入式開發理念,在保留原有自然風貌的基礎上,整合現有的山水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對道路、綠化、水體進行綜合整治,營造出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為夢想鎮民提供優質的創業環境,以及完善的教育、醫療、商業、交通配套設施。
夢想小鎮涵蓋了互聯網創業小鎮和天使小鎮兩大內容。其中,互聯網創業小鎮重點鼓勵和支持“泛大學生”群體創辦電子商務、軟件設計、信息服務、集成電路、大數據、云計算、網絡安全、動漫設計等涉及到互聯網相關領域的產品研發、生產、經營和技術(工程)服務的企業;天使小鎮重點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互聯網金融,集聚天使投資基金、股權投資機構、財富管理機構,著力構建覆蓋企業發展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等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金融服務體系。
夢想小鎮核心區塊總面積約3平方千米,以章太炎故居、“四無糧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自由徜徉”的自然生態系統為載體,以科技城開放、包容、創新、服務的政務生態系統為支撐,以阿里巴巴總部所在地和金融資源集聚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為驅動,通過建設“眾創空間”、O2O服務體系、“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孵化鏈條,打造富有激情的創業生態系統,幫助有夢想、有激情、有知識、有創意,但無資本、無經驗、無市場、無支撐的大學生“無中生有”,使他們將創業的夢想轉化為財富。
夢想小鎮秉持“先生態,后生活,再生產”的理念,打造“一環兩區三星”,構建“互聯網+”特色小鎮大格局。
“一環”指的是一條“希望田野環”。展開荷蘭NITA設計集團所做的夢想小鎮規劃設計圖,可以看到整個小鎮被一個基本呈環形的稻田地帶圍繞,和既有濕地的天然池塘、水面一起形成一條真正的田園生態帶。遠眺夢想小鎮的建筑,呈現的是“種”在金黃稻麥中的視覺效應。
“兩區”是指綠色辦公區和綠色生活區,主要特點是將綠化嵌入建筑物中。例如,在綠色辦公區中,辦公樓采用塔樓結構,將建筑物底部架空進行綠化,為工作人員提供更健康的休息空間,并且減少熱島效應等城市環境問題。
“三星”是指三顆“創業追夢星”,分別為尋夢水鄉、思夢花園和筑夢工廠。依照概念設計方案,在尋夢水鄉的部分,將新建一條東西走向的水系,以此來聯系當前較為分散的水系,形成完整的水系統;思夢花園里將建設濕地景觀,凈化水體,并打造4D水秀劇場;筑夢工廠則是在原有的水泥廠遺址上進行改造,將原有的生產水泥的裝置改造成空氣凈化器和有機土壤生產機,可以為小鎮提供有機健康的土壤和潔凈的空氣,而且還將建設一個農場游樂園,為孩子提供一個更健康的娛樂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