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戲力: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
- (美)勞倫斯·科恩
- 2503字
- 2022-05-13 14:14:54
孩子為什么游戲
有些孩子天生是領導者,而另一些則是追隨者;有些孩子喜歡過家家,而另一些熱衷于踢足球。但幾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熱愛游戲,在兩三歲的時候,這一點尤為明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游戲都可以進行。在這個充滿幻境與想象的世界里,孩子可以毫不費力地隨意出入。對成人來說,游戲意味著休閑,但對孩子而言,游戲就是工作。不同于成人的是,孩子非常熱愛自己的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游戲也是孩子交朋友、體驗生活以及探索學習的主要途徑。
一般來說,一個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投入游戲活動的孩子,都存在必須重視的心理問題,就像一個成人沒能力工作或不愿意談話的情況一樣。受過嚴重虐待或不被尊重的孩子,需要首先學會游戲,才能從游戲治療中獲益。這些孩子為什么對游戲感到格格不入呢?因為他們沒有一個無憂無慮、盡情玩耍的童年。
許多學者都把游戲描述為一個充滿魔力和想象的場所,孩子能在其中得到完全的釋放,從而成就自己。心理學家維吉尼亞·阿克斯萊(Virginia Axline)在一本有關學前孩子的書里說:“他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然后安全地爬到山頂,向世界大聲地宣布:我自己可以造一座大山,我也可以再把它夷為平地。在這里,我最大!”
在我女兒3歲生日聚會上發生的一件事,清楚地說明了游戲的基本點。我在我家街道對面的公園里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游戲,又拿出我自詡為心理學家的專業本領,把這些復雜的游戲一一給孩子們講解。沒想到他們卻毫無反應,只是圍在身邊傻乎乎地看著我,好像我是個外星人一樣。我不可能叫他們再回到屋子里去,因為他們的情緒已經調動起來,都憋足勁想玩點兒什么,可就是對我的游戲沒感覺。我正不知如何是好,妻子過來給我解了圍。她上來就說:“好啦,現在所有人,沖到草地的那一頭,然后再沖回來!”孩子們歡快地在公園里跑了起來,尖叫著,歡笑著,一路跑過去又跑回來,然后亂坐在地上,咯咯地笑個不停,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他們看著我,一個男孩問:“太好玩了,我們可以再來一次嗎?”就在那一剎那,我恍然大悟。
我想談一談游戲的“理論層面的意義”,盡管它很抽象。游戲當然具有好玩的一面,但是,它同時具有深刻而復雜的重要意義。在生物界,智慧越高的動物,玩游戲的時間越長。與鼻涕蟲和樹木不同,人類對于世界和自身的了解,都是通過主動的探索和實踐來進行的。有些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會自動進行,但許多學習則在游戲中發生。人類的童年期之所以越來越長,就是為了使人擁有更多的游戲時間,即學習時間。游戲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為孩子“喜歡玩”游戲,也是由于,即使是最平常的游戲,其中也蘊藏著層層深意。
舉一個最簡單的游戲做例子:親子間相互拋擲壘球。假如父母能像用顯微鏡觀察事物那樣認真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就能發現一個簡單的接球練習其實具有很多功能。孩子正在訓練手眼和身體的協調性;父親與孩子玩得非常開心;經過苦練,孩子終于掌握一個新技巧,還得意地露了兩手;壘球飛來飛去,劃出美妙的弧線,就像架起了一座親子間的空中橋梁;父親的夸贊,如“漂亮”“接得好”,都會給孩子帶來自信,并讓孩子對父親產生信賴感。
一個簡單的游戲也可能隱藏著強烈的情緒暗流。有一位向我咨詢的父親,曾描述他兒子怎么用力擲球給他。他從兒子擲球的力道看出孩子很生氣、很沮喪。我們一起分析后發現,孩子其實很可能是在問:“你能夠接住我投給你的球嗎?我對你是不是太情緒化了?我這樣發泄情緒合適嗎?你不會以為我是在發火吧?”另一位父親提到,他的孩子很喜歡玩接球,但是一旦他漏接了,孩子的淚水便會忍不住落下來,而且還會發無名之火:“我叫你投得低一點兒,但你從來不聽!”這個例子中的孩子所發泄的情緒跟玩壘球毫無關系,他只是將別處積累的情緒借機發泄了出來。
并非所有的游戲都包括以上那么多含義,但是通常,所有游戲都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有意義。首先,游戲是孩子嘗試成人角色和技巧的途徑,就像幼獅們從廝打中學習生存技能一樣。不同的是,人類世界的兒童們不僅學習相互爭吵,也學習和諧相處:“過家家”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途徑。通過游戲,孩子一邊探索世界,一邊嘗試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能力,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信和成熟。
游戲也是孩子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甚至如何與別人重歸于好的方式。黑猩猩喜歡在同伴的手掌上撓癢,特別是它們剛吵完架的時候。因此,游戲的第二個意義可以歸結為:滿足人們對聯結、對親密情感的無盡需求。這一點對人類來說尤為重要。
游戲對兒童的第三個意義,可能也是人類特有的,就是從情感創傷中得到康復。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過得不怎么順心,回到家里,他就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表現出來。他們可能把在學校的遭遇嘮叨一番,甚至可能遷怒他人;他們或者把自己鎖在屋里,或者大鬧一場。但孩子也經常自發地通過游戲的方式來放松自己。他們可能會坐在電腦前,對外星人來一陣狂轟濫炸;大孩子們也許會打電話跟朋友聊聊天。他們也可能“表演”上課的情形,所不同的是由他們自己來扮演老師。通過假裝扮演老師,孩子重新回顧了故事的經過,不過這一次的故事中,掌控者是孩子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情也就逐漸恢復平靜。難熬的一天過去之后,將自己托付給安靜的故事書,或者痛快地打一場激烈的網球,也是有效的辦法。
我認識一個孩子,她在閱讀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每次放學一回到家,她就開始畫畫,那是她的長項。在晚飯前,她會把自己的畫拿給爸爸媽媽看看。在如此甜蜜的時光,她從父母那里找回了安全和自信,并從白天的沮喪挫折中重新振作起來。
在我們進一步討論游戲的深層意義之前,我再次強調,游戲會帶來快樂。和孩子一起,就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我女兒的學前班老師說,學前班的孩子一天要笑300次。如果我們都能達到這個水平,那我們會多么開心?讓我們享受更多的快樂吧——唱一支傻乎乎的歌,假裝不小心摔了一跤,說話的表情也不妨夸張一些,掄起枕頭對打一場,再講一些笑話。如果你已經厭煩了每天提醒孩子20次要帶午餐、倒垃圾,那么下一次就試試用唱歌劇的方式來發出你的提醒,至少這次他會注意到你的聲音。在本書里你也會發現,游戲力不只是游戲而已。我們能夠以游戲的方式,或更感性的方式來互動,不管是做家務、運動、做作業、看電視,還是制定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