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猶太人憑什么獲得了近200個諾貝爾獎?

在2016年11月底結束的美國大選中,兩個候選人特朗普和希拉里進行了“殊死決斗”,激烈對抗的候選第一家庭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有一位猶太女婿。

一位是特朗普的女兒伊萬卡的丈夫杰瑞德·庫什納,家族房地產公司的CEO和《紐約觀察家》出版商,人稱“商業神童”。另一位是希拉里的女婿馬克·梅茲文斯基,曾就職于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8年,創立過價值3.26億美元的對沖基金。但是,馬克基本上沒有參與希拉里的競選活動,而杰瑞德卻是特朗普的重要軍師,這一切都源于2015年特朗普邀請女婿一同乘坐“特朗普一號”飛機前往伊利諾伊州參加競選。面對現場上萬群眾,特朗普高聲吶喊:“你們愿意讓誰給你們做代言人?”人群中頓時爆發出了山呼海嘯般的聲音:“特朗普!特朗普!”這使長期同企業大亨和富家子弟打交道的猶太才俊杰瑞德大吃一驚:站在特朗普一邊,就等于站在人民的一邊。他的正義感油然而生。

從此,盡管并未在特朗普競選陣營中擔任任何正式職務,但杰瑞德幫助特朗普理順了一些重要的人際關系,包括猶太傳媒大亨、福克斯新聞(Fox News)創始人默多克。杰瑞德在幕后和妻子伊萬卡連同兩個大舅子更換了特朗普的競選經理,接管了特朗普的競選事務。

另外,身為猶太人的杰瑞德還幫助特朗普提出促進與以色列關系的具體政策,其集團名下報紙的政治編輯協助起草了特朗普的競選演說稿,還建議“未來的總統”改變張嘴就來的“大炮”風格,在演講中使用提示器。杰瑞德還促成了特朗普同以色列駐美大使羅恩·德默爾以及以色列現任總理內塔尼亞胡的會面,從而使特朗普對自己的女婿言聽計從。正是特朗普競選的成功,使這位一向做事低調、內斂的年輕猶太富商的故事浮出水面。

杰瑞德·庫什納于1981年1月10日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雖然特朗普家族在美國媒體的曝光率遠超過庫什納家族,但其實后者的財富實力更雄厚。庫什納家族是美國新澤西州的名門望族,當地還有他們創辦的庫什納猶太學院和高中,學校以杰瑞德祖父母的名字命名,他們是波蘭猶太人大屠殺的幸存者,千辛萬苦逃到美國,祖輩的苦難現在已經成為后代的護身符。后來,從哈佛大學畢業的杰瑞德歷經艱辛,子承父業,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家族的事業更加興旺發達,被譽為“商業神童”。

2015年,杰瑞德的名字不斷出現在美國的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的捐助人名單上,他還向耶路撒冷的一家醫學院捐贈了2000萬美元,杰瑞德和被認為今后也可以出來參與總統競選的伊萬卡還籌劃大選后建立一個特朗普電視臺(Trump TV),以大選贏得的巨量關注建立自己的媒體矩陣。杰瑞德一邊陪著特朗普到處飛,一邊忙著應對一連串的競選電話和會議,他對自己的房地產帝國投入的時間卻比過去少得多。

他的岳父特朗普對此當然沒有意見。“盡管他在商業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有著正確的優先考量順序——家庭第一。”特朗普在一份聲明中稱贊道:“杰瑞德是一個大氣、大膽的思想者,一個非常出色的女婿,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隨著特朗普贏得美國大選,杰瑞德成為在美國總統競選中首次把家族資源發揮到極致的猶太人,他隨即進入總統的核心家庭圈子。

其實,在世界歷史上比杰瑞德更有才華的猶太人多如牛毛。目前全世界的猶太人只有1600萬左右,占全球人口總數不到0.25%。猶太人中共產生了近200位諾貝爾獎得主,占全部諾貝爾獎獲獎人數的22.35%,其諾貝爾獎獲獎概率遠高于其他各個民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此外,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克思、馮·諾依曼、馮·卡門、卓別林、畢加索、海涅、斯皮爾伯格、門德爾松、奧本海默、卡夫卡、保羅·紐曼、華納兄弟……眾多閃耀歷史的名人都出自這個人數不多的族群。

猶太人之所以如此成功,其奧秘之一就是他們非常熱愛讀書。猶太人有個習慣,就是在孩子學習識字之初,會把蜂蜜滴在《妥拉》上,讓孩子從小感受到“知識是甜蜜的”。后來,這成為猶太小學生入學的第一課。

在猶太家庭中,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就知道,家里的書架一定要放在床頭,從而彰顯書籍的神圣。這是猶太民族世代相承的傳統,以此表達對書和知識的重視。如果誰家把書架放在床尾,就會被認為是對書和知識的不敬而受到大家的蔑視。猶太人從來不焚書,即使是那些攻擊他們的書也絕不焚燒。

猶太人認為:“沒有人是貧窮的,除非他沒有知識。擁有知識的人便擁有一切。”正因如此,猶太人形成了全民好學、全民信仰知識的悠久文化傳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的一次調查表明,在以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成年的以色列人平均每周讀一本書,全國871萬人(2017),就有上百萬人辦有圖書證。在擁有圖書和出版社的數量上,猶太人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在年人均讀書量上,以色列為64本,遠遠超出其他國家。

除了喜歡讀書之外,猶太人還非常重視教育,這是他們能夠獲得成功的第二個奧秘。猶太人這一智慧的族群,其根本智慧就在于尊崇教育,這是根植于這個民族靈魂深處的核心教育價值觀。從精神層面來說,教育與學習成了猶太信仰的一部分,成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猶太人心目中,勤奮好學是僅次于敬奉上帝的一種美德,“教師比國王更偉大”,學習與鉆研《妥拉》和《塔木德》是一種神圣的使命。

猶太民族素有“一本書的民族”之稱,教育乃維系猶太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紐帶。“只要學校在,猶太民族就在”,“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當代猶太政治家們更是提出了“對教育的投資是最有遠見的投資”“在教育上的投資就等于經濟上的投資”等真知灼見。

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將帶什么東西逃跑呢?”要是孩子的回答是錢或鉆石,母親將進一步追問:“有一種沒有形狀、沒有顏色、沒有氣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么嗎?”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母親就會說:“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鉆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財富,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會永遠伴隨你。”猶太人一心追求智慧,以不同尋常的方式運用智慧來謀生的特點代代相傳。幾千年的猶太民族史,幾十年的以色列國家史,就是一部不斷追求民族高素質的歷史和把教育擺在頭等重要位置的歷史。

猶太人能夠獲得成功的奧秘之三,就是熱衷于背誦和討論經典。猶太家庭從小就培養孩子誦讀乃至背誦經典的好習慣,而且已成為世代不變的教育法則。他們認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給他們傳遞代表民族最高智慧的經典《妥拉》和《塔木德》,為他們一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許多猶太孩子從兩三歲就開始背誦經典。猶太教徒早上的禮拜祈禱書大約有150頁,每天早上都必須朗讀。不可思議的是,一旦大腦這種大容量的記憶系統建立之后,接下來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獨創性的思考從何而來?信息的來源越豐富,就越能產生優秀的發明和獨創性的思考。優秀的發明或發現只能從儲藏在頭腦中的海量知識中來發酵。記憶的容量越大,越容易產生新的發明和發現。猶太人中之所以有很多天才,就是因為猶太人是一個熱衷于“記憶”的民族。

當然,猶太人的背誦絕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對經典不斷討論和質疑。中央電視臺曾經播出過一部專題片《走進以色列》,里面提到一位雕塑家,他用石頭雕塑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石頭的質地尤其突顯了“問號”的力量。以色列前總統佩雷斯在自己的演講中,也提到了猶太人善于提問的傳統。

以色列的學校非常鼓勵孩子在上課時提問,甚至還專門開設了一門“提問課”。他們認為,如果用一個符號代表猶太人的科學精神和思維傳統的話,那就是大大的“問號”。因為在猶太人的教育理念中,問號代表一切。

在教育孩子從小尊重知識的同時,猶太人更注重教育孩子重視創新才能,對于那些只有知識而沒有創新才能的人,他們將其稱為“背著很多書本的驢子”。猶太人從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學習僅是一種模仿,而沒有任何的創新;學習應該以思考為主,思考是由懷疑和答案組成的,思考是學習的基礎。他們教育孩子,學習是打開智慧大門的鑰匙,懂得越多,產生的懷疑就越多,問題就隨之增加,所以提問使人進步,提問和獲得答案一樣重要。

一位猶太教師如此告訴他的學生:一份數學試卷,學生全部答對,不一定能得一百分。如果都是照課上所學的解題,他最高只能得九十分;從其他書本找數據來解題,最高也只能得九十五分;只有自己想出來解題的方法,才能得滿分。能在這位老師手下得到滿分的學生沒有幾個,但他們后來都取得巨大的成就。

猶太人之所以能培養出那么多諾貝爾獎得主,和他們的父母與老師培養孩子從小學會提問和質疑的傳統是分不開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籍猶太人赫伯特·布朗說:“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么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他總是讓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讓我自己知道為什么。我的整個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提出疑問,從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任何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我以為,這一點是猶太人的教育比其他的略勝一籌的地方。”

194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伊西多·艾薩克·拉比獲獎后,有人向他請教說:“你是怎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呢?”他回答:“我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全靠我媽媽。”“那么,你媽媽是怎樣培養你的呢?”艾薩克回答說:“我媽媽沒有怎么培養我,每天回家以后就問我一句話,‘孩子,今天你在學校提問了嗎?你問了一個什么樣的好問題?’從此以后,我就養成了提問的習慣,自然而然地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审旗| 友谊县| 永定县| 伊宁县| 刚察县| 邢台县| 锦州市| 长沙市| 岑溪市| 湄潭县| 会理县| 遂宁市| 马鞍山市| 兴宁市| 远安县| 怀来县| 曲沃县| 庆城县| 德格县| 江阴市| 伊宁县| 隆回县| 山西省| 宣威市| 琼中| 郯城县| 江孜县| 北安市| 都兰县| 昆山市| 张家口市| 黑水县| 土默特左旗| 博乐市| 鄂托克前旗| 望城县| 凤凰县| 大英县| 板桥市| 彰武县| 朝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