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過秦王山就是石門河,河不大,兩邊都是崖,崖縫里多長了枯柏,斜出橫插,扭曲臃腫,像是刀矛,充滿了仇恨。其中一崖頭上立著危石,上大下小,蘑菇狀的,后邊的石罅里有水。趴在罅沿往下看,水不知有多深,但水靜,幽亮著如同鏡子。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崖下的夾道村,村里人個個都算是巫師,病了能迎神驅鬼,出門得望云觀星,他們封樹封土封石封泉,為××君、××公、××尊、××神,也就給罅水封了個守侯。都說守侯要守護他們村就守護村人的心,這罅水能照心相。如果是人,或者是坦蕩的心地善良的人,容貌不改;如果不是人,或者齷齪的心懷芥蒂的人,模樣就變得怪異。那么,像狼的,就認定那就是狼,像鬼的,就認定那就是鬼。先是誰和誰起了是非,各說各有理,咬了死嘴,就去照罅水。后來發展到村里有重大決定,比如分田地和山林,比如實行合作社,比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比如“文化大革命”中你是口頭上的造反派還是實際上的保皇派,也都去照罅水。
一年,縣上有干部來夾道村指導村長選舉,聽了這事上崖頭查看,他帶了一只狗,他和狗都趴到罅沿往下看。看過了他一言不發,狗卻嚎了一聲暈倒。這干部返村后說罅水能照心相是無稽之談,是迷信,要求村人把石罅用亂石沙土填埋。可石罅太深,又有水,填埋了兩天還沒填埋平,便用石條架蓋在罅沿。罅水再沒人理會了。
五十年過去,縣政府要打造石門河二十里文化旅游長廊,偶然提到夾道村的石罅水,可以開發成一個景點。去了夾道村,夾道村知道石罅水的只剩下一個九十六歲的老人,老人說架蓋在石罅水上的石條曾經裂開口子,像井一樣,從井里長出過蓮。人們尋到了罅井,卻不見有蓮,便在那危石壁上寫了:夾道崖上罅井蓮,花開如斗藕如船。從此,參觀這景點的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