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管好自己,行事不亂(2)
- 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想做的事
- 錢瑛
- 4641字
- 2014-09-29 15:11:26
認識自己,就是要認識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現實,從實際出發,從自己現有的條件出發,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5.伺機而動,盲目是魔鬼
人追求遠大的理想是對的,有時冒點兒風險也是必然的。但若是選錯了目標,那最后的結局必然也是悲劇。因此,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必須有科學的態度。不要盲從,要選擇適合自己的事。人的才能是不一樣的,別人適合做的事,你不一定適合。你必須選準能充分發揮你才華而且有光明前途的事業,你才能有所成就。否則,盡管你付出了很多,最后可能仍一事無成。
一條勇敢的魚生活在渤海口,它發誓要游到高原去實現生命的價值。
它逆流而上,頑強地拼搏,它的游泳技術很好,頭腦也很機敏,它穿過了漁民們布下的一道道漁網,也逃過了大魚吞食的嘴巴,一會兒沖過淺灘,一會兒穿過激流。它游過了一個又一個危險地帶,它穿過了山澗,擠過了石罅,終于游上了高原。
群魚們為它歡呼起來。大家都把它視為勇于拼搏奮斗的英雄。
可是,這位受人尊敬的英雄,剛想朝歡呼的同類擺擺尾巴。卻已經不行了,它被凍成了冰魚。
多少年過去了,它一直保持著游動的姿勢,凝固在唐古拉山的冰塊中。
有人說它是一條勇敢的魚,它逆行了那么遠那么長那么久,它應該是一位英雄。
然而卻還有人說:它雖然稱得上勇敢,但只有偉大的精神卻沒有偉大的方向,它沒有遵從自然規律和歷史的選擇,歷盡了艱辛,得到的只能是死亡。做事何嘗不是如此,你也必須遵循規律,行事不要亂其所為!
成功必然需要勇敢的精神,但還要有科學的態度,時機不成熟就不要盲目地行動。伺機而動,乘勢而起,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都是如此。
6.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做什么樣的事
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評價和期望,也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意識。
有這個想法,人就能自覺地生活。
沒有這個想法,就是被動地生存,是糊里糊涂地活著。
有人這樣打比方,沒有目標設想的人生就是亂拼起來的色塊,而有設想的人生就是一幅燦爛絢麗優美的圖畫。
你想成為什么人,你的頭腦里就有了人生的導航系統,有意無意地引導你的行為朝著你的人生目標前行。
中學生小作家韓寒就是想成為作家,他從中學就開始創作,并展現了他這方面的才能。有了這個想法,他就不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去花費大量的時間應付考試,去學那些與他未來發展關系不大的數理化。
《論語·先進》中有一則孔子問其門生想成為什么人的故事:
子路先表示他的志向是要在3年之內,令一個貧窮危困的國家強大起來,并使人民好義。
冉有比較謙虛,他只希望能在3年內,使一個方圓六七十里的小國人人得到溫飽。
華西公說他的志向是在諸侯祭祀時,當一位小相。
曾哲的志向卻是在暮春時節,與五六個年輕人和童子六七人,簡衣外游,放懷于山水,沐浴乘涼,歌詠而歸。
孔子對他學生不同的想法都予以贊同,所謂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孔子是深知這一點的,他并不希望他的學生都去當官發財,成為顯貴,他只是嘆息著說:“我也認同曾哲的志向啊!”
想成為什么人,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這是成功人生的起點。
想成為什么人也不光是自己的事情,必然要涉及國家、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國家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就會出現什么樣的人才,要想人生成功,你想要成為的人必須是國家需要的人。如國家現在需要建設人才,你卻想成為馳騁疆場的將軍,這樣,你成功的幾率就會很小。
家庭是你想成為什么人的重要依據。很多人都是因為家庭的影響而想成為某種人的。家庭在子女成為什么人的問題上是矛盾的,它可能支持子女的想法,也可能反對子女的想法。在這個問題上常常上演著人類的悲喜劇。幾乎所有的家庭都有望子成龍的心理,開明的家庭會考慮子女的自主意識,傳統的家庭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子女身上。韓寒的家庭就很開明,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韓寒是幸運的。巴爾扎克就很不幸。他雖然出生于富有家庭,父親希望他學會經商,繼承家業,他卻偏要從事文學創作,結果遭到家庭的反對,鬧到決裂、脫離家庭的地步。巴爾扎克是自主意識很強的人,他也有才能,自信會成功。盡管遭受貧窮、饑餓、疾病的折磨,他也沒有屈服,沒有走回頭路,終于取得了人生的成功,他為了成功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想成為什么人,家庭的意見只能是個參考,而不是決定,父母有責任幫助子女確定人生方向,決不能代替子女做出決定。
傅雷向兒子提出的勸告,只是提供兒子選擇人生方向的參考,并不是絕對的命令。兒子聽取了,獲得了成功,這是因為他的孩子能夠正確認識自己,父親的勸告提醒了他,他接受了勸告。如果家庭的勸告與自己的興趣、特長不一致的時候,順從家庭就會是違心的了。
巴金在《家》里塑造了一個覺新的形象,這個人物之所以是悲劇,就是因為他想成為某種人而家庭卻替他做了安排,他失去了個人意志,成了唯唯諾諾、一事無成,內心苦悶而又無力反抗的悲劇人物。
你想成為什么人與你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一方面,教育影響你做出選擇。例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整個社會教育青年人上山下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于是,有很多人就想成為新式農民。80年代,整個社會都在宣傳教育人們脫穎而出創業發家,于是,很多人都想當老板。社會的這種教育影響是很大的。中國古代就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所以,一般受教育的人都想著當官,這種科舉取仕制度雖然取消了,但是教育對你想成為什么人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另一方面,教育奠定了你想成為什么人的基礎。想成為什么人既是一種愿望,也是要有一定的知識才能做基礎的,不是憑空想象。韓寒想成為作家,是因為教育使他掌握了語言這個工具,使他具有了這方面的才能。陳景潤就是因為在中學數學課上受到啟蒙教育,才想成為數學家。
現在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幾乎都要做一道作文題:即《我的理想》或《我的志愿》。這就是教育在起著誘導你成為什么人的作用。
要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就得從你的習性、情感、理想生活、人際關系以及你認為最成功的精神生活開始,將你的目標設定在成為什么樣的人上,然后開始努力成為那種人。
由于有了目標,你會發覺自己在努力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長處、精力及想法極其不同尋常。然后,當你在習性及思想上達到目標的時候,你就會以最勤奮的精神,運用你的能力及創意,盡全力去做那件事情。
當你依照這個程序持續一段時間之后,你就會有所收獲,最終,你將擁有所有你想要的東西,甚至更多。
人才是教育的結果,想成為什么人也是教育的結果。由于任何思想的產生都是受到各種因素制約的,所以,人們的行為也就不能隨心所欲了。
7.曲徑通幽,做事井然
什么都想得到,只能是生活中的侏儒。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就必須揚棄許多東西。瞎子的耳朵最靈,因為眼睛看不見,他必須豎著耳朵聽,久而久之,耳朵就達到了超常的功能。會計的心算能力最差,2加3也要用算盤打一遍,而擺地攤的則是速算專家。生活中也一樣,當你的某種功能充分發揮時,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
世界上行業千千萬萬,哪行做好了都能賺錢。每天都有企業垮臺、破產,每天同樣也有新的企業誕生。經營任何一種行業的商人,都應經營自己熟悉的主業,把它研究深、透,方能成為該行業的老大。
作為一個成熟的商人,你要學會放棄,那些你不熟悉的行業,千萬不要輕意進入,別人在賺錢,不要眼紅心動,否則,今天的投資,意味著明天的垮臺!
商人們,千萬不要有了點兒錢,就認為什么生意都可做,什么行業的錢都想賺!
很多人都夢想能擁有一份好工作,這份工作最好是能帶來財富、名聲、地位,為人稱羨。但事實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已經沒有哪一種工作是真正的熱門行業,無論何種工作,都無法提供完全的保障。那么如何以不變應萬變,取得一份較為實際同時又富含理想色彩的工作呢?以下建議,您不妨一試:
(1)放長線釣大魚
求職就業,你不必總是盯著“熱門”。過去是講三百六十行,現在的行當更多,但沒有一種是永遠的熱門職業。而且隨著社會的變遷,舊的行業在不斷消失,新的行業又不斷產生。近10年來,就業市場中冒出不少新興行業,像投資顧問、房屋中介經紀人、自由工作者等等,都吸引了大批就業人口。而一種新興的職業之所以能在就業市場中獨領風騷,是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就業觀念的轉變息息相關的。一開始,它也許并不是熱門,只是追求的人多了,才成了時尚。如果這時你想介入該行業,就應當充分考慮你的興趣、能力,你的就業磨合期、收益時限以及這一職業的未來前景。
其實,如今整個社會對于“職業貴賤”的觀念越來越淡,那些過去被人視為“下等人”干的工作,現在反而更能鍛煉人的本領,發揮出個人的潛力。西方國家的許多大學畢業生,一開始沒有多少是按專業對口工作的,很多人是從推銷員、收銀員乃至在餐廳打工起步,然后一步步走上新的崗位。比起“搶短線”的激進行為,在擇業中搞“長線投資”似乎更為理智、更具個性。
(2)以智能求生存
時代在變,社會在變,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也在不斷變化,如何讓自己成為就業市場的“常勝將軍”呢?你需要的是不斷“充電”。除了本行工作,你還應當熟知一些專業以外的事務。不僅要成為專門人才,還要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適合時代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這樣,你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3)個人主導生活
為了求得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有不少人放棄了個人的興趣追求。工作時往往超負荷運轉,個人空間極小。從社會對勞動力的不同需求來看,這種選擇無可厚非,但這往往并不是人們心目中最理想的選擇。賺錢當然是必要的,但人們除了工作之外,對其他事物也有追求,如自由的時間、良好的健康、滿意的人際關系和幸福的家庭等等。因此,一份相對自由的、能充分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工作將越來越成為人們首選的擇業目標。
這樣,人們就可能擁有更多靈活的時間,彈性安排自己的生活。這樣的工作才是個性化的、理想的工作。
做事也應獨辟蹊徑,最先要做的事不要過多地猶豫,因為那樣只會消磨你的志氣和銳氣,延緩你的思維,最后什么事都會不了了之。
8.生命有限,做事應集中你的注意力
這里是非洲的馬拉河,河谷兩岸青草嫩肥,草叢中一群群羚羊在那兒美美地覓食。一只非洲豹隱藏在遠遠的草叢中,豎起耳朵四面旋轉。它覺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后悄悄地、輕手輕腳地,低頭哈腰,慢慢地接近羊群。越來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覺,開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運動員那樣,瞬時爆發,像箭一般地沖向羚羊群。它的眼睛盯著一只未成年的羚羊,一直向它追去。羚羊跑得飛快,非洲豹更快。在追與逃的過程中,非洲豹超過了一頭又一頭站在旁邊觀望的羚羊,但它沒有掉頭改追這些更近的獵物。它一個勁地直朝著那頭未成年的羚羊瘋狂地追。那只羚羊已經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與累的較量中,比最后的速度和堅持力。終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絆倒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頸咬了下去,一動也不動,喘著粗氣。
可以說,一切肉食動物都知道在出擊之前要隱藏自己,而在選擇追擊目標時,總是選那些未成年的,或老弱的,或落了單的獵物。在追擊過程中,它為什么不改追其他顯得更近的羊呢?因為它已很累了,而別的羊還不累呢。其他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沖刺的爆發力,一瞬間就會把已經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后邊,拉開距離。如果丟下那只跑累了的羊,改追一頭不累的羊,以自己之累去追不累,最后一定是一只也追不著。
對于那些淺嘗輒止、見異思遷的朋友,非洲獵豹的做法不失為一個榜樣。
動物世界的這種普遍現象,也許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本能。但它啟發人類仿效: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切忌三心二意,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固定的目標中,才能有所成就。
成功的人做事很有秩序,能夠用理智左右自己的行為,行事的時候井井有條。總之,無論做什么樣的事都要管好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