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是個人之本。人有個性才有魅力。個性表現得越充分,個人魅力越大。個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但是,不恰當地張揚個性,對人并非有益,尤其是在社會眾生中,其危害更深不可測。
從根本上說,社會是消弭個性的。試想,我行我素,率性瀟灑,人家怎么會痛快呢?對你的親人、朋友或那些較寬容的人來說,也許他們還能接受你的這種個性和行為,但是對社會大眾來說,你無疑犯眾了。
在人群中過分張揚個性,這樣不好。你把自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赤裸裸地毫無遮掩,這無異于把肉放在砧板上,讓人家想怎么剁,就怎么剁,這不是愚蠢至極嗎?是的,這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你把自己暴露在你毫不知曉的各色人等面前,你不知道他們是些什么人,你不知道他們在怎么想,你也不知道他們將怎樣做,你毫無遮掩,將自己置身在他人的十面埋伏之中。很多人不知道這種兇險和厲害,青年人尤甚。他們愛我行我素,我講我話,率性而為,極力標榜自己的個性,欲與他人不同,而且似乎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那些很個性化的東西。這樣,他們便把自己張揚成了諸如嬉皮士、卡通一代這樣的人物,個人很過癮,有時還能成為文化和藝術,不亦美哉!不過,并非全都如此得意,因個性十足而吃虧上當,遭人宰殺的比比皆是。三國時的才子禰衡就是一例。
禰衡年少才高,目空一切。二十來歲時便躋身在名士權貴之中。而且禰衡很瞧不起那些人,把他們視為酒囊飯袋,行尸走肉。禰衡眼里,舉世無才。漢獻帝初年間,孔融上書薦舉禰衡,大將軍曹操欲召見他。禰衡不知道天高地厚,出言不遜。曹操心中不快,最后給他封了個擊鼓小吏,以羞辱他。禰衡也因此更忌恨曹操。一次曹操大會賓客時,命禰衡穿鼓吏衣帽擊鼓助樂,禰衡竟然當眾裸身擊鼓,以羞辱曹操,掃他們的興。曹操對之深以為恨,但曹操聰明,不愿親手殺禰衡而壞了自己禮賢下士的名聲。他把禰衡送給荊州牧劉表。不久,禰衡又因倨傲無禮而得罪了劉表。劉表也聰明,不殺禰衡,把他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里去。禰衡在黃祖那里,仍是率性如前。一次,禰衡竟當眾頂撞黃祖,罵他:“死老頭,你少啰唆!”黃祖氣極,一怒之下把他殺了。禰衡死時只有26歲。禰衡的殺身之禍,全因他的才氣和性情所致。
人有才情,本是天賜良物,正好周濟人生。禰衡卻相反,恃才傲物,因情害事,不知天下大于人才,權柄重于才情。最終冒犯權貴,以身涉險,終被人殺。這是極其個性、才情而不得善終的一個典型事例。從禰衡只知個人使性,不知考慮他人來看,禰衡的所謂才智是十分有限的。才智,除自身的審美和創造外,也包括對他人和環境的審視、知曉和防范,以至利用。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以一己之小搏世界之大,最終橫遭不測。
從根本上說,社會是消弭個性的。別人都站著的時候,你不要一個人坐著!不過,這樣成熟而富有城府地處世為人,也會失了很多性情上的樂事和人生的瀟灑,這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了。但是從人性的個人愿望和高度個人化的社會文明來說,我們還是祝愿未來的社會,更能夠寬容人的個性。
5.切記“吃虧是福”
很多人什么都想吃,就是不想吃虧,見到好處就撈,遇到便宜就占,即使是蠅頭小利,見之亦心跳眼紅手癢,志在必得。世界上沒有白占的便宜,每占一份便宜,往往會使你失一分人格,每撈一份好處,往往會使你失掉一分尊嚴。同樣,世上也沒有白吃的虧。“吃虧是福”是一種自律和大度,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吃虧之后,勢必贏得理解和尊重。
“禍虧福之所伏”,吃些虧可以累積你的經驗,提高你的做事能力,同時擴張你的人際網絡。
小楊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他的文筆很好,但更可貴的是他的工作態度。那時出版社正在進行一套圖書的編輯,每個人都很忙碌,但老板并沒有增加人手的打算,于是編輯部的人也被派到發行部、業務部幫忙,但整個編輯部只有小楊接受了老板的指派,其他的都是去一兩次就抗議了。
小楊說:“吃虧就是占便宜嘛!”
事實上也看不出他有什么便宜好占,因為他要幫忙包書、送書,像個包裝工一般!
他真是個可隨意指揮的員工,后來他又去業務部,參與直銷的工作,此外,連取稿、跑印刷廠、郵寄……只要開口要求,他都樂意幫忙!
“反正吃虧就是占便宜嘛!”他這么說。
兩年過后,小楊自己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做得還真不錯。
原來他是在“吃虧”的時候,把出版社的編輯、發行、直銷等工作都摸透了,他真的是占“便宜”了!
現在他仍然抱著這種態度做事,對作者,他用“吃虧”來換取作者的信任;對員工,他用“吃虧”來換取他們的向心力;對印刷廠,他用“吃虧”來換取信譽。
“吃虧”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的吃虧,一種是被動的吃虧。
“主動的吃虧”指的是主動去爭取“吃虧”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指沒有人愿意做的事、困難的事、薪酬少的事,這種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大部分的人不是拒絕就是不情愿去做,你主動爭取,老板當然對你感激有加,一份人情絕對會記在心上,日后無論是升遷或是自行創業,他都有可能幫助你,這是對人際關系的一種變相投資。最重要的是,你什么事都嘗試去做,可以磨煉你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但懂得的比別人多,也進步得比別人快,這是你的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
“被動的吃虧”是指在未被告知的情形下,突然被分派了一個你并不十分愿意做的工作,或是工作量突然增加,碰到這種情形,除非健康因素或家庭因素,否則就應接下來;如果冷眼旁觀周圍環境,根本沒有你抗拒的余地,那就更應該愉快地接下來,也許你不太情愿,但形勢比人強,也只好用“吃虧就是占便宜”來自我寬慰,要不然怎么辦呢?至于有沒有“便宜”可占,那是很難說的,因為那些“虧”有可能是對你的鍛煉,考驗你的心志和能力,是為了重用你啊!姑且不論是否“重用”你,在“吃虧”的狀態下,磨煉了你的耐性,這對你日后做事絕對是有幫助的,此外,你的“吃虧”也會讓人對你無話可說,不得不對你友好相待。
做事可以是“吃虧就是占便宜”,做人呢?做人比做事難,但如果也有“吃虧就是占便宜”的心態,那么做人其實也并不難,因為人都喜歡占人便宜,你吃一點虧,讓人占一點便宜,那么你就不會得罪人,人人當你是好朋友!何況拿人手短,吃人嘴軟,今天占你一點便宜,心里多少也會過意不去,只好在恰當時候回報你啦,這就是你“吃虧”之后所占到的“便宜”!
“吃虧就是占便宜”,這一點年輕人一定要牢記,因為這是累積工作經驗,提高做事能力,擴張人際網絡最好的方法,如果樣樣都想占便宜,那就不要怕吃虧!
在幸福與災禍這對矛盾關系上,我國的古人就已發現了它們的辯證關系,“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證。
古時候,北方邊塞住著一個老翁,不小心丟了一匹馬,鄰居們都認為是件壞事,替他惋惜。塞翁卻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眾人聽后大笑,認為塞翁丟馬后急瘋了。幾天以后,塞翁丟的馬又自己跑了回來,而且還帶回來一匹胡地的駿馬。鄰居們看了,都十分羨慕,紛紛前來祝賀這件從天而降的大好事。塞翁卻板著臉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壞事呢?”大伙聽了,哈哈大笑,都認為塞翁是好事樂瘋了,連好事壞事都分不出來。果然不出所料,過了幾天,塞翁的兒子騎新來的馬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斷了。眾人都勸塞翁不要太難過,塞翁卻笑著說:“你們怎么知道這不是件好事呢?”鄰居們都糊涂了,不知塞翁是什么意思。事過不久,發生戰爭,所有身體好的年輕人都被拉去當了兵,派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打仗。而塞翁的兒子因為腿摔斷了未被征用,他在家鄉后方安全幸福地生活。這就是老子的《道德經》所宣揚的一種辯證思想。正是基于這種辯證關系,你就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來很壞的“吃虧”也能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美國亨利食品加工工業公司總經理亨利·霍金士先生突然從化驗室的報告單上發現,他們生產的食品配方中,起保險作用的添加劑有毒,雖然毒性不大,但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如果不用添加劑,則又會影響食品的鮮度。
亨利·霍金士考慮了一下,他認為應以誠對待顧客,毅然把這一有損銷量的事情告訴了每位顧客,于是他當即向社會宣布,防腐劑有毒,對身體有害。
這一下,霍金士面對了很大的壓力,食品銷路銳減不說,所有從事食品加工的老板都聯合起來,用一切手段向他反撲,指責他別有用心,打擊別人,抬高自己,他們一起抵制亨利公司的產品,亨利公司一下子跌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苦苦掙扎了4年之后,亨利·霍金士已經傾家蕩產,但他的名聲卻家喻戶曉。這時候,政府站出來支持霍金士了。亨利公司的產品又成了人們放心滿意的熱門貨。
亨利公司在很短時間里便恢復了元氣,規模擴大了兩倍。亨利·霍金士一舉登上了美國食品加工業的頭把交椅。
生活中總是有一些聰明的人,能從吃虧當中學到智慧,“吃虧是福”也是一種哲學的思路,其前提有兩個,一個是“知足”,另一個就是“安分”。“知足”則會對一切都感到滿意,對所得到的一切,內心充滿感激之情;“安分”則使人從來不奢望那些根本就是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東西。沒有妄想,也就不會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來“吃虧是福”以及“知足”、“安分”會給人以不思進取之感,但是,這些思想也是在教導人們能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對于今天的現實生活,成功需要有勇氣面對一切,而有勇有謀、忍讓、懂得吃些虧都是勇氣的表現。
6.鋒芒太露易傷人,小聰明耍不得
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于怎么使用。有智慧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那是因為他們深藏不露,不到火候時不會輕易使用。一味地耍小聰明,不管必要或不必要,不管合適或不合適,時時處處顯露精明,不僅不會幫助你取得成功,還會成為招災引禍的根源。
有大智若愚,同樣也有大愚若智,區別在于是否有自知之明。
《老子》中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不自以為是,反而會超出眾人;不自夸成功,反而會進步。又云:“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夸者無長。”這是說:那些盲目自傲,不寬容,耍小聰明,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好大喜功的人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很難成功的。
在為人處世中,“小聰明,大糊涂”是萬萬要不得的。而楊修恰恰是犯了這個錯誤才做了曹操的刀下之鬼。
據史書記載,楊修是曹操門下掌庫的主簿。這個人生得單眉細眼,貌白神清,博學能言,智識過人。但他自恃其才,竟然小覷天下之士。
劉備攻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于懷,正沉吟間,有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為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叫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眾將大驚,請楊修至帳中細問。楊修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大家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后人有詩嘆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是很切中楊修做人的要害了。
原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關,到藍田訪蔡邕之女蔡琰。蔡琰字文姬,原是衛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擄去,于北地生二子,創作《胡笳十八拍》,流傳入中原。曹操深憐之,派人去贖蔡琰。匈奴王懼曹操勢力,送蔡文姬還漢朝。曹操一日去訪蔡文姬,看見屋里懸一碑文圖軸,內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曹操問眾謀士誰能解此八字,眾人都不能答。只有楊修說能解其意。曹操叫楊修先勿說破,讓他再思解。告辭后,曹操上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來此含隱語“絕妙好辭”四字。曹操也是絕頂聰明的人,卻要行三里才思考出來,可見急智捷才遠不及楊修。
曹操曾造花園一所。造成后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只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太闊了。”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興,但當知是楊修析其義后,內心已忌恨楊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臺上。楊修入內看見,竟取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為何這樣,楊修答說,你明明寫“一人一口酥”嘛,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曹操怕人暗殺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子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躍起來拔劍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夢中殺人,只有楊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語道破玄機。凡此種種,皆是楊修的聰明犯了曹操的忌諱:楊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聰明才智。
楊修終于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他的聰明,大智者看來,其實只是小聰明大愚蠢。大智者能心里明白而不隨便表露出來,絕不表現得比別人聰明。如果楊修知道他的聰明會給他帶來災禍,他還會耍小聰明嗎?所以他的愚蠢之處就是不知道耍小聰明一定會帶來災禍。這樣的人算聰明嗎?顯然不算。多少年中,他被提拔得很慢,顯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這他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的厭惡、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該聰明時他反倒糊涂起來了。如果他迎合曹操,不表現他的小聰明,那么他很可能會成功的。人們也許會說,楊修的死,關鍵在于曹操的聰明和多疑,但是,換了誰,作為上級也不大愿意讓部下全部知道他的心思、他的用意。顯然,楊修最終非失敗不可,這可算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羅貫中說他“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也只是說對了一半。他的才太外露了,從謀略來看,尚不是真才,不是大才,至少他不知道韜光養晦,不知道大智若愚,不知道保護自己。那么,除了災禍降臨,他還會有什么結果呢?曹操是何等聰明之人,在他跟前,笨蛋當然不會受到重用,才能太露也有“功高蓋主”之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會掌握“度”。“過猶不及”,就是說,太聰明了反倒不如不聰明,實在是至理名言!
其一,才不可盡露。楊修是絕頂聰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華橫溢,其才蓋主。這恰恰犯了曹操的大忌。殊不知,有些帝王將相是不喜歡別人勝過自己的。而楊修卻恃才放曠,無所顧忌,碰上曹操這個生性多疑的“奸雄”,能不碰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