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章(四):五德俱全,人生圓滿
夫欲為人之本①,不可無一焉。
①本:本體。
想要樹立做人的根本,道、德、仁、義、禮這五種思想體系是缺一不可的。
本句是對前面幾句講述的道、德、仁、義、禮五個部分的總結。作者認為,一個人要想達到做人的極致就必須同時擁有這些思想,每一個都不可缺少。道、德、仁、義、禮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其中的關系很是玄妙。老子說過:“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黃石公則認為,人要想成名成事必須先遵循規律,然后懂得如何為人處世,最后才是用禮法限制自己。一個人要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就不能脫離這五個方面。
從古到今,這些美好的德行都被當做評判一個人品性高低的標準,有才之人同時還要具有這些德行才能被稱為完人。
“四知太守”流芳百世
東漢時期,有一個有名的官員叫楊震,他出身名門,聰明好學,曾經拜有名的經學大師桓郁為師。在桓郁的教導下,楊震成為一個博覽群書、通曉經傳的學者。如果單單作為一名博學鴻儒,楊震對后世的影響可能沒有現在這么大。實際上,在后世人眼里,楊震不僅僅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以廉潔形象彪炳于世的有德之人。
楊震在前半生一直都是以私塾先生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但這并不是因為他無法取得功名。從楊震20歲起,地方州郡長官來邀請他出仕做官的車馬就絡繹不絕,但是楊震卻安貧樂道,把心思都放在了教學上。他在華山腳下開館收徒教學,堅持孔老夫子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悉心教導學生。他的名氣越來越大,四方的求學者紛紛前來,最多的時候學生達到了兩千多人。當時他的學堂所在的牛心峪地區槐樹很多,人們就稱這個地方為“楊震槐市”。
楊震辦學三十多年后,也就是年過五旬之時,應東漢大將軍鄧鷺的征召,去做了將軍府上的幕僚,不久又被推薦為“茂才”,從此出仕。雖然從教書先生變成了官員,身份發生了變化,但是楊震卻不改簡樸本色。在去治所赴任的時候,他經常一個人背著行李步行前往,不坐轎,也不坐車。在任期間,他為官清廉,不謀私利,始終以“清白吏”為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
楊震雖然五十多歲才當官,卻官運亨通,不斷升遷。漢安帝永初四年(110),楊震被升為荊州刺史,兩年之后的永初六年(112)又升遷為負責一郡政務的東萊(今山東省掖縣)太守。

楊震塑像。東漢太尉楊震以“天知,神知,子知,我知”的諍言得以“四知太守”之雅稱,為我國清官廉吏的典型代表。
楊震從荊州前往東萊赴任的途中,路經山東昌邑(今山東巨野縣東南),住在了當地的驛館中。當地的官員王密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因此,王密在聽說楊震要路過這里時就打算好了要向楊震送上厚禮,一方面答謝恩情,一方面為自己以后在山東一帶的官運鋪路。王密在白天謁見楊震后,又乘著夜色再次來到驛館,向楊震獻上黃金十斤。楊震很不高興,說:“我和你是故交,我知道你的為人,你卻不知道我的為人。”王密以為楊震怕收受賄賂的事情被人察覺,便勸告說:“夜深人靜,沒有人會知道的。”誰知楊震厲聲說道:“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是沒人知道!”堅決拒絕了王密的賄賂。王密十分慚愧,送黃金的事情就此作罷。
后來人們因為此事而把楊震稱為“四知太守”,把他當做廉吏的典范。有的人可能會問:楊震是因為家境富裕,看不上這些黃金嗎?不是。楊震的生活并不富裕,家中沒有什么產業,家人平時都是吃青菜粗糧生活。一些親朋好友都勸楊震要為子孫后代著想,趁著當官的時候多置辦一些產業,楊震卻說:“使他們被后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這不是十分豐厚的遺產嗎?”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來,楊震的甘于清貧是發自內心的愉悅,而不是對于法治的畏服。在他心里,清廉是一種節操,不能被賄賂玷污。
楊震不僅有才干、有品德,同時也非常正義。在為官期間,他從不阿諛奉承權貴,也從不向惡勢力低頭。漢安帝十分寵信自己的乳母王圣,讓她居住在內宮中,侍奉得十分殷勤。王圣仗著皇帝的寵信,不但自己為非作歹,還慫恿女兒佰榮在宮里恣意妄為,大肆行賄受賄。楊震知道這對母女的惡行之后幾次上疏漢安帝,要求將王圣遷出宮外,斷絕佰榮與宮廷的往來。但是漢安帝卻一直袒護王圣及其女兒。后來佰榮與朝陽侯劉護的堂兄劉瓌私通,劉瓌在娶佰榮為妻以后,憑借她的勢力得以承襲劉護的侯位,被提拔為侍中。
楊震義憤填膺地再次上疏諍諫,指出劉瓌只是劉護的堂兄,被提拔“不合經義”,要求將侍中之位傳襲給與劉護血脈最近的劉護的母弟劉威。但漢安帝依然不聽進諫,對這件事不理不問,反而在聽了中常侍樊豐和侍中周廣、謝惲等人的讒言之后,為王圣大修宅第,顯示榮寵。最終楊震因為這些小人的奏議被罷官,但他在晚年時哀嘆的不是自己的官位被免,而是不能鏟除奸邪。
楊震從應征入鄧鷺幕府起,到被罷免太尉一職止,出仕二十多年,一直正直無私、兢兢業業。他不謀私利、不事奉承的高尚作風不僅在古代被廣為傳頌,在現代也是值得稱頌的品質。楊震的事跡告訴我們,一個真正正直的人,必須要有道德和正義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強者。
不丹國王令人驚嘆的和諧統治
不丹,這個位于南亞內陸的小國在國際上沒有什么重大聲望,也不曾發生過什么政治軍事大事,就好像在世界上是隱形的一樣。然而去過這個國家的人都會由衷地對它的風土人情表示贊美,稱之為“最后的香格里拉”。不丹國王旺楚克就是守護這片凈土的人,他的統治充滿了仁德,值得每一個人真心欽佩。

美麗的不丹。不丹位于南亞內陸,被人們稱為“最后的香格里拉”。
不丹是世界上少有的與世隔絕的國家之一,它位于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與印度毗鄰,國土面積很小。由于這個國家很少和世界其他國家來往,也不接受大量游客到訪,人們很容易將它想象成野蠻落后的地方。其實這里的國民生活水平很高,曾經被稱為世界上“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之一。雖然這個國家山地很多,但是并非完全走不出去,這里的很多人都曾經到歐洲接受過教育。吉格梅·辛格·旺楚克,這位不丹的第四任國王,就曾于12歲時遠赴英國求學。1972年,辛格的父親吉格梅·多吉·旺楚克突然駕崩,17歲的他即位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年輕的國王。此后,在他的統治下,不丹的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國家獨有的那份原始和神秘感卻一直都沒有減少。
辛格被稱為可以與古代先賢相媲美的賢明國王。1974年,正當不丹的亞洲鄰國們為了國家經濟而拼命加速發展的時候,年僅19歲的辛格卻提出了一個新的治國名詞——“國家快樂力”,用這個指數來取代國民生產總值。這個在全球第一個提出“快樂立國”觀念的執政者,在自己三十多年的執政生涯里不遺余力地讓自己的國民快樂地生活著。
辛格在英國牛津大學求學期間,曾經親眼目睹了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產生的戰爭、環境污染、國民心理等問題,他認為這些國家的人民雖然收入增加了,但快樂卻減少了,現代化速度加快了,環境卻被破壞殆盡。因此,在治國過程中,辛格力求走出一條能夠保護不丹歷史傳統和原生態自然環境的發展之路。不丹國土之內到處都是美景,但是政府卻選擇不開發。不丹國王中部的甘唐是黑頸鶴的棲息地,為了不驚嚇到這些遠道而來的珍稀鳥類,不丹禁止把電線拉入這片凈土,并向當地農民提供了最先進的太陽能發電設備。有很多國家會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開發旅游資源,對民風和自然資源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不丹卻不會這樣做,盡管這里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不丹政府卻并不熱衷于向世界推銷自己的美景。辛格有很濃厚的自然主義思想,不愿意破壞不丹國土上的自然氣息,他要求國民從事經濟活動必須順應自然規律,不能對森林、草原造成破壞,不能做竭澤而漁的事情。這些被世界環保組織津津樂道的發展方略恰恰符合依靠“道”來成就事業的理論。當其他國家的人們看到自己的家鄉因為過度開發旅游資源導致民風不古、環境惡化時,他們才會明白辛格的聰明之處。
辛格,這位愛護臣民的君主,他雖不了解中國的儒家思想,卻踐行著“道”與“德”的理論,如果生在中國古代,他一定會被稱為“仁君”。辛格在執政之前曾經用了兩年時間在民間走訪,詢問人們的需要,了解到什么是人們想要的“快樂”,他所提出的“快樂力”就是建立在人民的愿望之上的。這其實就體現了他的仁義之心。而這種仁義之心,也達到了“以遂其成”的效果。在不丹,人們信奉佛教,民風淳樸,盡管家里有電視機、冰箱、電爐等現代電器,但人們的生活中依然充滿了許多傳統元素。
在不丹,如果沒有導游特別指點,外地人是絕對不會想到辛格的王宮是什么樣的。不丹王宮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樹林里,是傳統的木質結構,規模很小,和普通居民的房屋看起來沒有區別。這里沒有富麗堂皇的建筑,也沒有板著臉的王室侍衛,一切都如同平民家庭一樣。

不丹王宮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樹林里,是傳統的木質結構,儉樸自然。
辛格是一位懂得順應社會潮流的君主,他真正明白“道”的核心,知道應該順應自然法則。雖然不丹相對閉塞,但是他對西方的現代民主政治十分推崇,自動削減國王權力,使不丹的國家體制逐漸向議會民主制轉變,以適應發展需要。2008年,不丹國內正式實行議會選舉,國家政體由世襲君主制變為議會民眾制。促成這一改變的辛格被人們幽默地稱為“推翻自己統治的國王”。
黃石公說,一個完美的人應當具有道、德、仁、義、禮,辛格對這些要素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遵循自然規律,保護人民賴以生存的不丹國土,滿足人們的需求,仁義治國,并不斷順應歷史趨勢推動國家發展。從他身上,人們可以獲得修身、齊家、治國的諸多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