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原始章(一):順天而行,以道為本

經典再現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

迷津指點

①蹈:遵循、履行。

②使:支配。

③由:緣由。

④得:得到。

⑤欲:有求之謂欲,人的欲望。

古文譯讀

所謂道,是指人應遵循的自然法則,它支配著天地萬物的生成變化,而天地萬物卻不知其中的緣由。所謂德,是指人順應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萬物,使萬物的欲望得到滿足。

前沿詮釋

世間萬物的運轉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晝夜交替、四季分明等就是自然界最尋常的規律。人類社會也有著相似的規律,這些規律在黃石公看來就是天道。中國古人對天道的尊崇由來已久,于是順天而行就被視為興盛的起源。“道”“德”二者在道家學說中通常并用。所謂“德”,是滿足百姓的生存需要,使百姓各得其所,生活安樂。而“道”則一般被認為是天地先于人的存在而已經出現的自然、宇宙法則,此二者缺一不可。

縱觀歷史,凡是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取得成功的人都遵循了“道”“德”的要求,順應了自然規律,滿足了百姓的需要,從而才開創了興盛的局面。

陸賈: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陸賈是西漢初期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他跟隨劉邦平定了天下,對當時統治政策的確定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他的影響下,漢高祖采取了正確的統治措施,避免了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

陸賈原為楚人,在年輕的時候就以出色的口才而聞名。他生逢秦末亂世,一心要尋找一位明主。當時,起兵反秦的諸侯不少,其中還有許多六國貴族,陸賈身為楚人卻投奔了漢王劉邦。這是因為,在他看來,劉邦雖然出身寒微,但對下屬的合理意見卻能夠積極采納,是一個值得輔佐的人物。在跟隨劉邦之后,陸賈充分發揮了他伶牙俐齒的優勢,為劉邦說服各路諸侯立下了不少功勞。

陸賈(約前240—前170),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有口才,善辯論,為漢高祖時期重臣。

漢朝建立以后,作為劉邦的近臣,陸賈不改儒生本色,經常勸劉邦注意以詩書教化百姓。不過,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劉邦是鄉野出身,一度被后世稱為“流氓”,他對儒家文縐縐的東西可是沒有什么概念,在他看來,陸賈嘮叨的儒家那套軟綿綿的治國思想,實在不符合自己金戈鐵馬奪天下的風格。于是,陸賈和劉邦之間便有了一段流傳千古的對話。

有一天,劉邦厭煩了陸賈的嘮叨,斥責陸賈說:“我是在馬上得天下的,要這些詩書做什么!”劉邦的意思很明白:儒家提倡用德行治國,可是最后秦國卻以武力統一了六國,現在的皇帝我也是騎馬征戰疆場才把天下打下來的,你們儒生嘮叨的那些書本哪里派上過用場!

陸賈不愧是雄辯高手,他一語驚人:“在馬上得天下,難道就能在馬上治天下了嗎?”劉邦用武力奪取天下不假,但是陸賈也有著無可辯駁的證據可以說明以德治國的重要性。商湯、周武雖然都是起兵“犯上”,但是他們建立的王朝卻延續了幾百年,就是因為他們廣行仁、義、禮、樂這些教化手段,用道德治國。吳王夫差和秦始皇建立的王朝雖然也曾經盛極一時,可是都沒過多少年就滅亡了,就是因為他們多行不義。

他拿最切近的例子告訴劉邦,秦始皇治國不用“德”,所以才有漢家的天下。如果當時秦始皇懂得以德治國,不窮兵黷武,那么現在仍然是強盛的大秦王朝,就連陛下您也只是他治下的一個順民而已,哪里能夠得到如今的天下!

劉邦聞言終于清醒過來,明白了上陣廝殺要用武將,治國還是聽從讀書人的建議比較好。于是他讓陸賈為他講述了治國的方法。

陸賈為劉邦搜集了許多前朝治國的成敗案例,供他施政參考,還寫了十幾篇政治論文為劉邦誦讀。這些論文得到了劉邦的連連稱贊,后來被集合在一起編為《新語》一書。

《新語》的開篇就是《道基》,把“道”作為論述的根本。陸賈認為:“道”是萬物運行的根本,只有奉行“道”的綱紀原則,才能夠把國家治理好。其具體做法就是自然無為,即政府少干預民間事務。陸賈認為,只要順應自然法則行事,適時、適度而為,那么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好,盡管這樣看上去是“無為”,像什么都沒做過一樣。這種順應規律的做法被漢初幾代皇帝接受,他們憑借此法統治了漢朝最初的百年。

人們都知道賈誼的名篇《過秦論》,卻不知道在賈誼之前,陸賈就已經對過往的盛世危機進行了闡述。“桓公尚德以霸,秦二世尚刑而亡,故虐行則怨積,德布則功興。”雖然齊國武力強盛,但齊桓公卻是因為崇尚德治才成為了春秋霸主,秦二世繼承了天下卻只會用刑罰來治理國家,因而很快就亡國了。所以說用暴虐的行為對待百姓則會使民怨沸騰,用“德”來治國才能使國家興盛。雖然漢初有不少名臣對秦亡帶來的歷史教訓進行了研究,但是濫觴者絕對是陸賈。

陸賈的思想取得了什么成就,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是不言而喻的——一代強漢就此興起。盡管漢初統治者沿用了秦朝的典章制度,但在陸賈等人的德治思想下,統治者一反秦朝法治的嚴苛,用柔和的仁德思想去安撫民眾,減少賦稅和徭役,簡化嚴刑峻法,鼓勵民間休養生息。于是,人民在經歷了大亂之后,終于迎來了比較理想的社會環境。

陸賈用道和德來說服漢高祖,使他采用了文武并用、儒法相成的統治模式,此舉不僅對漢朝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為其后的王朝提供了借鑒。

漢文帝休養生息不擾民

漢朝初年,經過了秦末之亂、楚漢相爭、匈奴入侵之后,民生凋敝,社會環境不容樂觀。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大漢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馬來拉車,丞相出門都是乘坐牛車。物資之缺乏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漢朝初年的統治者都采取了與民休息的統治政策,信奉“無為”的黃老之說。其中,在施恩于民方面最令后人稱贊的就是漢文帝。

漢文帝劉恒被后世稱為有德之君,他在位23年,簡樸守業,讓百姓按照自然的規律休養生息,不用苛政欺壓他們,使漢朝逐漸強盛起來。西漢賈誼曾經描述過漢文帝即位時國家的情況:“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朝建立已經將近40年了,朝廷和民間都還是一窮二白的清苦模樣,一旦遇到災年更是民不聊生。漢文帝一即位就采取了重視農耕的政策,他還親自示范耕地,為天下人作出表率。古代帝王能這樣做是非常難得的。

漢文帝劉恒(前202—前157),漢高祖的兒子,母親是薄姬。公元前180年即位。他以儉約節欲自持,是個謙遜克己的君主,與其子景帝的兩代統治被稱為“文景之治”。

為了使百姓能夠有足夠的資本和人力進行勞動,從即位的第二年開始,漢文帝就著手減輕賦稅。他把農民的田租從高祖劉邦在位時的十五稅一改為三十稅一,減少了一半。文帝十二年(前168),田租再次賜免一半,第二年干脆全部免去。他還把人頭稅(算賦)從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改為四十錢,徭役從每年一個月改為每三年一個月。百姓們要交的賦稅少了,能夠用于勞動的時間卻增加了,這些措施對于民間恢復生產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漢文帝為了使民間盡快恢復生氣,不僅獎勵耕織、輕徭薄賦,還數次下詔書鼓勵民眾種植樹木。從先秦時期開始,統治者就知道,要使國家強盛就必須重視繁衍人口。為了保護百姓的生活,漢文帝曾經在前173年下詔,令各地不得擅自征捕。為了防止大災之年出現百姓生活困苦的情況,漢文帝在地方上遇到旱災或蟲災的時候,常施恩于民,免除地方諸侯進貢,避免對百姓造成傷害。在歷代皇帝當中,愿意作出護民姿態的人不少,不過肯把自己的皇家苑囿讓出來的人卻少得很,漢文帝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經常下令開放皇家的狩獵苑囿,讓附近的百姓可以進去打柴、捕獵。此后,漢文帝又陸續施行了其他一些有益于民眾的政策,百姓生活逐漸得到改善。

漢文帝的政策滿足了人們安穩生活的愿望,但是他自己在生活享受方面卻非常克制。說起歷代皇帝中的“小氣”者,漢文帝一定可以排入前三。他平時吃飯穿衣都不講究,衣服的料子很差,還要求寵妃不要穿拖地長裙,為的是節省布料。宮中的帳幔等制品一律用最簡單的樣式,不能有花紋錦繡。曾經有一次,一位大臣建議漢文帝建造一座露臺,漢文帝本來已經心動,可是叫來工匠進行成本核算后,聽說要用百兩黃金,他長嘆一聲:“百兩黃金可是十戶小康之家的財產總和啊,我怎么能這樣浪費錢財。這個露臺朕不要了。”

古代的人們非常重視喪葬,都把它作為人生最后的典禮來對待,有的時候辦喪事甚至會讓一個普通家庭傾家蕩產。而皇帝駕崩,更是要用嚴肅隆重的儀式厚葬,要建造規模宏大的陵寢,要隨葬珠寶重器,全國百姓都要為皇帝穿孝服以寄哀思,以致在很長時間內都不能正常生產、生活。漢文帝卻在這方面成為一個另類。他在病重之時就立下遺詔,詔告天下:萬物誕生之后沒有不死的,這是天地運行的常理、自然的規律,因此也不必過分哀痛,喪事要從簡,百姓的服喪期減為三天。

霸陵:漢文帝墓地。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駕崩,他在位23年,享年46歲。葬于霸陵。

他還殷殷囑托后繼者不要在做孝服上浪費大量布匹,不要讓百姓到宮中來啼哭,以往喪期內不準欣賞音樂、不準吃葷的習俗也可以改變。如果用現在的話再說得直白點,我想他可能會說:我死就死了吧,讓大家該干啥干啥。

漢文帝劉恒在道德方面真可以成為古代皇帝的楷模。作為一位有德者,他順應天道而行,以天下人的溫飽為重,最終開創了漢代的又一興盛局面。

可以說,漢文帝劉恒用他的一生詮釋了《素書》中“道”與“德”的理念。

施永青企業管理的大道無為

“無為而治”的思想不僅在我國古代君王治理國家的過程中時有體現,在現代經濟領域,不少企業管理者也奉行類似的管理原則,從而能夠做到“拱手而治企業”。

施永青是香港地產中介名企中原集團的董事長,他白手起家,把創業時只有一張寫字臺的公司壯大到如今香港規模最大的房地產代理集團,聘用了一萬六千多名員工,擁有跨地域分公司接近一千家。雖然已經把公司做得很大,施永青卻自嘲是“懶人”,因為在企業管理中,他奉行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實行無為而治。

施永青認為事物的發展都帶有周期性,是遵循“天道”的,道法自然,市場的發展有其“道”,企業無為而治,自然會隨著市場之“道”運行,如果干預過多反而不利于企業發展。他所信奉的無為不是無作為,而是盡量不干預,不妄為。

從1978年起在香港地產業打拼至今,施永青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經驗。企業做大做強之后,他麾下員工的數量也迅猛增長。但是施永青并沒有給自己的員工定下工作中的條條框框,而是放手讓他們自己拿主意。施永青認為,一些老板自視太高,總是將以往的成功經驗掛在嘴上,對員工的工作指手畫腳,這就使員工沒有進步的機會。他信奉“將能,君不預者勝”,領導者無為,則下面的員工必定有為。

有一次,大埔分區的經理找到一個不錯的鋪位后向施永青請示,要他過去把把關。施永青根本沒想去,還毫不客氣地說:“大埔我一年都去不了三次,又不了解那里,怎么給你把關?你身為大埔區的經理,當然比我更清楚應該怎樣做。”他后來還說中原集團每年幾乎都要增開一百多家分公司,如果事必躬親,每一家都要他去把關的話,光“御駕親征”就把他累死了。

20世紀90年代,中原集團開始走向內地拓展業務。在業務范圍拓展到香港之外后,施永青把限制放得更寬了。他在給拓展內地業務的下屬作指導時只給出一個大方向,實踐時要用的方針要他們到了具體環境里再制定,他一概不予干預。“如果做得不好,市場自會反饋,還用得著我去管嗎?”他如是說。

中原地產各地公司分布圖示。

在企業運營過程中,施永青相信公司能夠在市場規則下找到自然發展的道路。地產代理處于房地產產業鏈條的下游,但是相比其他代理公司對待地產發展商的態度,施永青顯得自然、瀟灑多了,他認為不需要去特別籠絡發展商,他們看中了中原公司的銷售能力自然會自己找上門來。在企業發展中,施永青和其他的管理者一起制定出了集團發展的宗旨,其中有幾條就是不為利所圖、不操控咨詢、不違背社會利益。因為在施永青看來,事物自有其規律,違背社會利益得來的東西最終也會被社會收回。

當眾多的企業老總為如何會聚人心,提高員工工作熱情而費盡心思時,施永青卻用了最簡單的做法——讓員工“得償所愿”。正如《素書》所說,“德者,人之所得”,施永青深諳這種思想的精妙之處,對于員工,他沒有過多的激勵、沒有空頭許諾,認為只要員工得償所愿,自然就會努力工作。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愿望,員工都能在中原集團得到滿足。

在中原集團,員工充分享有精神自由。中原集團的管理層不妄為,從而為員工創造了“有大為”的環境,員工在企業中感到受信任、受重視,能夠自由發揮才能。2005年,施永青甚至創辦了免費報紙《AM730》,并親自為它撰稿,目的在于講述企業管理、地產市場、人才管理等知識,滿足員工求知的愿望。而在報紙的創辦過程中,他只要求負責管理報紙的下屬要把這份報紙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而對具體的辦報方法,他很少下指令,只是提些意見。對此,他有自己的心得:如果把管理報紙變成老板派下的一個任務,員工只會敷衍了事,但是當管理報紙變成他們親自操刀的事業之后,他們自然會盡力去做。

在利益的分享方面,施永青就只是說了“我會把利潤分給他們一些”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中原集團里沒有過多的激勵措施,而是看員工需要什么就給什么,總體原則就是讓員工在企業中感到愿望被滿足。

如果說這些都是施永青“懶”的表現,那么他對人才的管理就顯得更加淡然。施永青選擇人才時對于學歷和經驗并不是很看重,他說:“公司不是不重視學歷和經驗,但是這些東西如果不能轉化為公司的業務,又有什么意義呢?”他主張讓員工在工作中自然成長,他做得好,市場自然就會說好,從而就用這種方式讓市場替自己挑選出對公司有用的人才。對于人才的去留,施永青有自己的看法,這種看法與他的“無為而治”思想如出一轍。他說,很多公司都怕人才出走,但是人才也有自己的選擇權,只要你給他的空間夠大,他覺得公平合理,自然會留下。中原集團對于人才采用“散聚任自然”的態度,“你在我們公司感到發展得好就留下,如果感到不滿意就走,我不會生氣。”1997年,中原集團北京分公司的一位經理離職,另立門戶,在離開時還帶走了一批員工,而且把不少客戶挖到了自己開的公司里,北京分公司的副總因此大發雷霆。施永青卻說人都有自己的選擇,公司工作做得再好也會有人離開的。

施永青雖然自嘲懶惰,把事情都交給別人去打理,但是他的“無為”和順應自然卻使得中原集團不斷壯大,始終保持著持續增長的勁頭,成為地產代理業的常青樹。由此可見,“無為”也是現代企業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原因就在于它遵循了“道”與“德”合一的規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方县| 石棉县| 长治县| 容城县| 武陟县| 什邡市| 武清区| 易门县| 神木县| 逊克县| 白城市| 漾濞| 剑川县| 巴彦县| 达州市| 长寿区| 轮台县| 历史| 前郭尔| 孝义市| 宜兰市| 东丽区| 岐山县| 陇西县| 道孚县| 合山市| 阜阳市| 慈溪市| 海宁市| 武平县| 沂南县| 沙湾县| 马边| 嘉峪关市| 信宜市| 万安县| 海盐县| 韩城市| 开阳县| 丰县|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