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古代奇書眾多,《素書》便是其中之一。《素書》亦名《鈐經(jīng)》《玉鈐經(jīng)》,關(guān)于它曾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傳說:
一天,張良從一座橋上經(jīng)過。橋上有位白發(fā)老人,他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站立的地方,故意將鞋子丟到橋下,讓張良去給自己撿起來。張良既驚訝又氣惱,但見他年事已高,就強(qiáng)忍怒火,下橋?qū)⑿瑩炝似饋恚謶?yīng)他的要求為他穿上。老人后來又幾次考驗張良,在張良通過考驗后送給他一部書,這部書就是《素書》。
不管這一傳說的真實性如何,但《素書》確實是在張良死后大約五百年,被盜墓人從他的墓里偷出來才得以流傳下來的。
根據(jù)傳說,張良正是因為讀了此書,才能夠在楚漢戰(zhàn)爭中輔佐劉邦打敗西楚霸王項羽,助其奪得天下,建立西漢王朝。
翻開《素書》,我們幾乎可以找到漢時張良所有謀略依據(jù)之處:“陰計外泄者敗。”這是張良用于勸說漢高祖劉邦先將韓信穩(wěn)住,再慢慢圖之時所持的理由;“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這是張良勸漢高祖劉邦封雍齒為侯以穩(wěn)定漢初天下時所持的理由;“決策于不仁者險。”這是張良用來勸說漢高祖停止分封六國時所持的理由;“吉莫吉于知足。”這是張良面對漢高祖的分封持知足不貪的態(tài)度的原因……
小小的一部《素書》,成就了漢室天下。但宋朝人張商英仍然認(rèn)為張良沒有領(lǐng)會此書的奧義。到底這部奇書里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其實,《素書》僅6章,1336個字,可謂短小精悍。但在這短短的篇幅內(nèi),作者卻講了五個方面的內(nèi)容:
一是闡明了作者“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的思想體系以及“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的處世哲學(xué);
二是闡明了作者識人用人的原則,“任材使能,所以濟(jì)物”“危莫危于任疑”“既用不任者疏”;
三是闡明了應(yīng)該如何加強(qiáng)個人修養(yǎng),包含了“博學(xué)切問”“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等方面的內(nèi)容;
四是講述了一些治國安邦的經(jīng)驗,“后令繆前者毀”“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有道則吉,無道則兇。吉者,百福所歸;兇者,百禍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鐘”;
五是講述了自己的處世之道,“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上無常操,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yuǎn)臣輕之”。
《素書》涉及的范圍不可謂不廣,無論是普通人用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還是從政者用于提高管理能力,它都是極其實用的。因此后人評價說,讀罷此書即能“知天地變幻,曉人事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