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是閱讀無用,而是你不會用
作為內容行業(yè)的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我經常要面試撰稿人。在面試時,我總會問對方一個問題:“你在工作中如何提升自己?”大多數人的回答通常都是“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向同事或上司請教”等,鮮少有人提及“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
他們的回答有錯嗎?乍一聽似乎沒錯。但作為撰稿人,一個內容輸出者,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閱讀,是提高工作能力和學習的重要方式。所以,對于從不閱讀或認為閱讀無用的人,我們是絕不會聘用的。
對于其他工作崗位來說,閱讀的重要性雖沒有如此苛求,但閱讀也是我們長久且有效的學習方式。
無論是“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還是“向同事或上司請教”,這些往往只會在初次接觸這項工作的前半年效果顯著。因為在前半年內,工作中的事物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新鮮”的,再往后隨著工作熟練程度的提升、資歷的增長和慣性思維的培養(yǎng),從一件事物中獲得更多知識的可能性會逐步降低。
而閱讀則全然不同。閱讀的效果幾乎不受環(huán)境和時間的限制,也沒有所謂的階段、周期之分。當我們閱讀工具類書籍時,能迅速掌握一門技藝;閱讀文學類書籍時,短期內可能看不到效果,但隨著閱讀范圍的增加、閱讀層次的深入,個人的視野會越來越開闊,認知水平會不斷提高。
認為“閱讀無用”和“閱讀有用”的人,在認知上天差地別;經常閱讀和從不閱讀的人,在思維方式上截然不同;會閱讀和不會閱讀的人,在效率上大相徑庭。
為什么有人覺得閱讀無用
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令人感到詫異的消息被披露出來。例如,“北京大學畢業(yè)賣豬肉”“清華大學畢業(yè)做保姆”“碩士畢業(yè)送外賣”等。于是,很多人洋洋自得道:“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這些工作,我不讀書同樣能做!”
身處于信息時代的洪流中,我們似乎聽到越來越多的人發(fā)出“讀書無用”的論調。在這些人心里,學歷尚且無用,閱讀更是如此。這些“尖銳”的聲音引發(fā)了我的思考:為什么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閱讀之于人的重要意義——這個幾近真理的觀點?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寺廟中徒弟詢問師傅:“一碗米值多少錢?”師傅說:“一碗米的價值很難衡量,關鍵要看這碗米在誰手里。要是這碗米在家庭主婦的手里,她會將它蒸成米飯,那么就是1元的價值;要是這碗米在一個有點生意頭腦的小商販手中,他會花費些功夫將它包成粽子出售,那么就是5元的價值;要是這碗米在一個更有頭腦的大商人手中,他會用心地將這碗米釀造成一瓶酒,那么就是30元的價值。因此,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
書籍就像我們手中的一碗米,最終這碗米具有多大的價值,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如何加工這碗米。而之所以有人認為“閱讀無用”,是因為我們每個人在“加工”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他們‘死讀書’。”“死讀書”是指有些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唯書本論,認為書本上的每一字一句絕不能更改,完全不懂得將書本知識靈活變通,在實際生活中思維顯得極其固化、呆板。好比鄭人買履、按圖索驥。所以這部分人即使?jié)M腹經綸,也讓閱讀顯得毫無意義。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言論:“你看他讀了那么多書,跟個書呆子一樣,有什么用?”這是大多數人認為閱讀無用的最主要原因。
“他們‘假讀書’。”“假讀書”是指很多人自認為看了很多書,懂得了很多道理,但實際卻是流于表面,只學到了皮毛。就好比說,一個人在書本中經常看到“鄭人買履”這個成語,但卻不知其背后具體的含義,更不用談該成語帶給他的啟示。
這類人止于閱讀本身,缺乏獨立思考,最終讀完的效果跟沒有讀相差無幾。這是大多數人認為閱讀無用的另一重要原因。
正如《弟子規(guī)》中所言:“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意思是說,若只知道啃書本,而不知道按照書中的道理去做,只能使自己華而不實。
這也從我國當代著名企業(yè)家李嘉誠先生的口中得到了驗證:“我喜歡看書,什么書都看,這對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來的時候,我也能解決。”
“他們‘急功近利地讀書’。”回到上述一碗米的故事中。一碗米的價值可高可低,但其中卻存在一個重要的規(guī)律,我們花費的心思越短,加工的時間越少,米越接近原來的形態(tài),它的價值就越低,而越是耐著性子將其釀成酒,離最初的形態(tài)越遠,價值就越高。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過于浮躁,希望自己的努力在短時間內就能獲得巨大回報,閱讀也是一樣,他們企圖用幾日的閱讀獲得快速成長,在一段時間內暴風式“吸入”,但當無法看到閱讀帶來的立竿見影的效果時,便會給閱讀下定論,認為閱讀無用。
閱讀是一個長期積累,由量變到達質變的過程,過于急于求成,很顯然就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
總的來說,閱讀是否有用,完全取決于個人如何閱讀、如何運用或如何正確看待閱讀這件事。
經常閱讀和從不閱讀的人有什么區(qū)別
三毛曾經在《送你一匹馬》中寫道:“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經常閱讀的人和從不閱讀的人的差異體現在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上。
幾年前,我的一位朋友Nancy去相親,對方長相不錯、工作穩(wěn)定、家境殷實。我們都很看好這兩個人,但朋友Nancy卻在相處一段時間后,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對方。
原因是對方在與Nancy或她周圍的朋友相處時總是聊不到一塊去,顯得格格不入。
Nancy帶相親對象參加朋友間的聚會時,朋友問了對象所從事的專業(yè)領域的相關問題,他卻表現得滿臉疑惑,完全答不上來,只能在一旁附和和尷尬地傻笑。在私下與Nancy相處時,為了努力表現得幽默,對方只能講一些庸俗的段子。在與餐廳服務人員交流時,對方卻又表現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
用Nancy的話說,沒有內涵的人,無論打扮得多么光鮮亮麗,只要一開口或在不經意間就會黯然失色。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大抵是對此最好的詮釋。
經常閱讀的人見多識廣、勤于思考,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在與人交談時更有談資。而從不閱讀的人顯然是缺乏這些知識儲備的,無論是在知識廣度還是深度上都無法企及經常閱讀的人,通常在向外輸出時就會顯得格外困難,在與朋友或同事聊天時,經常表現得對內容不了解或跟不上對方的思路。
而我之后也在無意中聽到了Nancy的相親對象真實地袒露了他在與Nancy交往時的心理——忐忑、焦慮。他說:“我是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但Nancy跟她的朋友都很愛閱讀而且很博學,所以一跟他們相處,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在他們面前顯得無知,甚至很傻。”
這其實也從側面反映了經常閱讀的人和從不閱讀的人在思維能力上的巨大差異。
現代散文家、小說家林語堂先生說:“沒有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人,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
一個從不閱讀的人,就只能觀摩自己平直的一生,像井底之蛙一般。他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思維,易被他人的觀點左右,也許連自己的一生都活不明白。而經常閱讀的人卻能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丈量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看到眼睛無法看到的地方,與優(yōu)秀的人進行“交流”,從他人的故事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反省自己,形成系統(tǒng)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生活中也會有自己的判斷力,更能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既不會輕易被他人的觀點左右,也對于未知存在敬畏之心。
會閱讀和不會閱讀的人有什么區(qū)別
你會閱讀嗎?
也許很多人面對這個問題時都會感到疑惑,認為閱讀還不簡單,我們從小學到大學,讀書讀了10多年,怎么可能不會閱讀呢?再者,一個人哪怕學歷不高,但只要識字,拿著書就可以直接讀,有何不會。
如果你的答案跟上述一致,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閱讀有一定的技巧,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正如中國數學家華羅庚先生所說:“學會讀書,并不簡單。而我個人在這方面也還是處于不斷摸索改進的過程中。”
之所以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一直認為閱讀是一件門檻很低的事情,是因為他們對閱讀的認知僅停留在表面的“讀”上,殊不知,會閱讀與不會閱讀的差異從前期選書、購書開始,貫穿于后期記錄、運用的過程之中。所以,會閱讀的人與不會閱讀的人有著云泥之別。
那么,會閱讀與不會閱讀的人之間到底具體存在哪些差異呢?表1-1所示為會閱讀和不會閱讀的人之間的區(qū)別。
表1-1 會閱讀與不會閱讀的人之間的區(qū)別

(續(xù))

由表1-1可見,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運用各個環(huán)節(jié)來看,會閱讀的人能做好每個環(huán)節(jié),而不會閱讀的人從選書和購書的環(huán)節(jié)就顯得極其被動和吃力,最終收獲的結果也不盡如人意。
在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鮮活的例子。
朋友Helen是一個喜歡閱讀但又不會閱讀的女孩子。這還得從她買書的過程說起。她買書的過程十分糾結,沒有明確的目標,不清楚自己喜歡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像無頭蒼蠅一樣,只能“亂躥”到直播間聽一些名人做好書推薦,最后總是不加判斷地盲目下單購書。
可想而知,這種選書、購書方式也讓她的閱讀過程變得十分艱難,一些書籍閱讀難度太大,根本不適合她,而她也在打開了書本的第一頁之后就沒有了之后的動作。此外,一些書籍只適合娛樂消遣,對于她的職業(yè)生涯并無太大的幫助。所以,長此以往,閱讀于Helen來說,變成了一件極其痛苦卻又無意義的事情。
與Helen相比,我的另外一位朋友Emily在閱讀上就顯得格外得心應手,與Helen的狀態(tài)也全然不同。Emily會根據自己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想要購買的書。通常每個階段對書目的類型要求不一樣。Emily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有自己的技巧,最后也能將書中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得益于高效閱讀和積累,Emily無論是在思維方式還是外在氣質中都表現得閃閃發(fā)光。
雖然每個人都能拿起書閱讀,但并不意味著閱讀這件事門檻很低,閱讀是一門技術活,若我們“技術欠佳”,就會使閱讀變成一件痛苦且無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