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動為先
“動起來”是一種帶有“突破性”的力量。
張瑞敏的漂石
張瑞敏曾經(jīng)在一次中層干部大會上向員工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才能夠讓石頭在水面上漂浮起來?”有人回答:“把石頭里面掏空。”張瑞敏搖了搖頭。又有人答道:“把石頭放在木板上,就可以漂起來了。”張瑞敏回答:“沒有木板。”還有人說:“石頭不會是假的吧?”張瑞敏搖搖頭:“是真的。”
最后,終于有人站了起來,答道:“是速度。”張瑞敏露出了會心的笑容,說道:“回答正確,只有速度才能決定石頭是否可以漂起來。”
快速運動可以讓石頭在水面上漂起來,而靜止甚至緩慢都會讓石頭沉下去——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這個道理都是適用的。你要么因為快速行動發(fā)展起來,要么因為低效緩慢而沉淪下去。生活不是一成不變的,在這方面沒有中庸的、不退不進的狀態(tài)。
錯過的機會
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fā)給了三位美國物理學家格羅斯、維爾澤克和波利澤,他們在1973年發(fā)現(xiàn):物質的最基本粒子——夸克(夸克,通俗地說就是組成質子、中子、介子的人類目前不可再分的物質基本粒子)有一種所謂“漸近自由”的特性。在頒獎典禮上,有兩位科學家卻高興不起來。
一位是華裔美國物理學家徐一鴻。徐一鴻在1972年春天想到了“漸近自由”,但是這種觀點在當時太激進了,因此沒再往下想;另一位是美國物理學家赫拉爾杜斯·霍夫特,他在1972年馬賽的一次會議上,對德國物理學家西曼尼說,他可以證明“漸近自由”符合現(xiàn)有的理論,可惜他當時忙于進行另外一項研究,沒有聽從西曼尼的建議立即發(fā)表這一結果。
機會總是稍縱即逝的。如果你先做,那么你的機會總比后做的人的機會要多一些。
職業(yè)機會或者公司發(fā)展都要求我們在發(fā)現(xiàn)某種機遇或問題后,能夠快速做出行動;得知與公司發(fā)展有關的事件或政策后,能夠及時做出反應;當意識到公司內存在某種會給生產和開發(fā)造成阻礙的問題后,能夠迅速采取措施,及時糾正。
2000年春節(jié),黑龍江的一個本地網(wǎng)交換機中斷。華為的技術人員在一天內從深圳趕到黑龍江,發(fā)現(xiàn)問題不在華為,但仍將自己的接入網(wǎng)改接到另一個路由上,恢復了正常通信。客戶不勝感激。
華為幾乎做到“日夜守護”,維修人員隨時待命,哪里有問題就立即維修更換。華為正是通過這種快速反應機制來抵消跨國公司的技術和質量優(yōu)勢的。
華為的快速行動力體現(xiàn)(部分)
□ 市場情報反饋。每位一線人員,包括市場經(jīng)理,至少每周向總部匯報一次所轄區(qū)域的市場動態(tài)。
□ 市場情報匯總和問題落實。設有專門的“銷售管理部”,對所有的項目信息和求助信息進行提煉和匯總,按照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落實。
□ 重大項目日報制。當有重大項目時,主管的項目經(jīng)理每日向總部匯報項目進展。
□ 投訴機制。如果一線人員反映的問題未及時得到落實,一線人員可以投訴,查實后相關人員將受到處分。
華為的嗅覺就像“狼”一樣靈敏,快速捕捉戰(zhàn)機,快速對市場做出反應。一般情況下,華為從簽訂合同到實際供貨只要四天的時間,這足以令任何對手膽寒。快速行動的力量可見一斑。
給職業(yè)工作者的告誡是,如果你拖延不決、行動低效,你將永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好應該做的事情,你也永遠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的能量能夠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未來。更重要的是,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完成,這件事情就會時刻影響著你對下一步事情的投入,這種“未完成狀態(tài)”必將拖垮你,使你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