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州縣政府的組織
在知州(從五品)和知縣(首府知縣六品,一般知縣七品)即“正印官”(印信掌握官)或稱“正堂”(官衙正堂主持官)[1]之下,還有三種屬官:佐貳(助理知事)、首領官(書吏首領)和雜職(雜務官)。
知州下屬的官員有:
1.知州助理官:(1)州同(一級助理官),從六品,也稱為“州貳守”(一州副知州);(2)州判(二級助理官),從七品,也稱為“分州”(副州)。[2]
2.書吏首領官:吏目(典獄官),從九品,也稱為“右堂”(官衙右廳主持官)。因為吏目也負有緝捕職責,所以其辦公處也稱為“捕廳”或“督捕廳”。[3]
3.雜職官:(1)巡檢(分區守官),從九品,又稱為“分司”(分轄區負責)、“少尹”(次級州縣官)或“巡宰”(治安特派員),[4]負責其分轄區內的治安或河道管理、鹽務管理;[5](2)驛丞(郵政官),未入流;(3)稅課司大使(稅收官),未入流;(4)倉大使(糧倉監守官),未入流;(5)閘官(水閘看守官),未入流;(6)河泊所官(漁稅征收官)。[6]知縣屬下的官員有:
1.知縣助理官:(1)縣丞(知縣助理),八品,又稱“二尹”(即副知縣)、“分縣”(分轄區守官)或“左堂”(官衙左廳的主持官);(2)主簿(簿記官),九品,又稱“三尹”(第二副知縣)。
2.書吏首領官:典史(典獄官),未入流,又稱“右堂”、“少尉”或“廉捕”(偵查和緝捕)。他的辦公處也稱為“捕廳”。縣丞(二尹)或主簿不在時,典史也可以代行其職責。[7]
3.雜職官:與知州屬下的雜職官相同。[8]
上述三類總稱為“佐雜”[9],我們可以將其稱為“僚屬官員”。
注釋:
[1]《宦鄉要則》卷三,第45頁。
[2]《清會典》卷五,第1頁;《宦鄉要則》卷三,第45頁b。
[3]《清會典》卷四,第3頁b;《六部處分則例》卷四十九,第2頁a—b;《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第14頁b;《宦鄉要則》卷三,第45頁b;卜內特、哈蓋爾斯特羅姆:《當代中國政治組織》,第435頁。
[4]《宦鄉要則》卷三,第45頁b;同前書卷七,第13頁;卜內特、哈蓋爾斯特羅姆:《當代中國政治組織》,第435頁。
[5]《清會典》卷六,第15—16頁;《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第15頁b。
[6]《清會典》卷六,第18頁b—19頁;《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第15頁b—16頁。我在這里沒有采用卜內特和哈蓋爾斯特羅姆著作中(第439頁)的譯法。他們將河泊所官譯成“河警督察員”。然而,河泊所官的主要職責是征收漁稅而不是河道治安。【《清史稿·職官三·外官》有“河泊所大使”。——譯者】
[7]《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第14頁b;《宦鄉要則》卷三,第45頁b;同前書卷七,第13頁。
[8]《清會典》卷六,第18頁b—19頁;《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第15頁b—16頁。
[9]《清會典》卷三,第14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