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密碼3:瘟疫傳
- 尹燁
- 2538字
- 2022-04-29 15:04:08
抗疫斗士伍連德
在這次中國東北暴發的鼠疫事件中,一位中國醫生分類出鼠疫的不同類型,并成功地阻斷了鼠疫的進一步傳播,這位醫生就是伍連德。
1896年,伍連德獲得了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意曼紐學院(Emmanuel Colle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求學。自父親那一輩起遷居南洋,他是家中第四子,從小接受大英義塾的免費教育,成績優異。
伍連德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攻讀學士學位時,多次獲得獎學金,進入圣瑪麗醫院學習。1902年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后,他又去了英國、德國、法國的多家研究所進修。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法國的進修地是巴斯德研究所。
由于表現優異,獲得學士學位一年后,伍連德便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學業結束后,他便回到吉隆坡醫學研究院進行了一年的熱帶病研究,主要研究瘧疾和腳氣病。
一年后,伍連德回到檳榔嶼開設私人診所。在這期間,他很關注國際禁煙活動,創建了檳城禁煙社,也因此受到利益相關方的阻撓。正好這時他收到時任直隸總督袁世凱的邀請,回國擔任天津陸軍醫學堂副校長。命運的齒輪悄然運轉,將伍連德推到了特殊的位置。
受施肇基任命,伍連德前往哈爾濱主持抗擊鼠疫的工作。伍連德到哈爾濱的時候已經是12月了,天氣寒冷,他當即前往疫區查看,通過血液檢查和調查發現,最早染病死亡的是滿洲里的一個俄國人。隨著打旱獺以獲取皮毛的獵手進一步增多,一些沒有經驗的新手會將因生病而行動緩慢的旱獺也收入囊中,帶回客棧處理,因此傳播了瘟疫。恐慌的老百姓開始乘火車往哈爾濱方向逃亡,病菌也因此被傳播到火車站沿線地帶,傅家甸、哈爾濱等城市均未能幸免。
在對疫情有了全面的了解后,伍連德聯合相關部門發布了一些規定,例如:安排人手分區管理,不同區的居民持有不同的證件,隔離病人及家屬;派專業醫護人員而非警務人員從事檢查工作;管制交通與流動人口;征募600名特別警察輔助防疫工作等。

伍連德發明的“伍氏口罩”,來源:新加坡國立圖書館
伍連德的防疫措施無疑是創新且有效的,對于今日的新冠疫情防控也有借鑒意義。為了將健康人、疑似患者和高危患者分隔開,減少傳染可能,伍連德借用了俄國的100多節火車車廂,作為獨立的隔離場所。這一將隔離區與居民區分開的做法,大大降低了疫情的傳播速度。

傅家甸的濱江防疫疑似病院,來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11年出版的《哈爾濱傅家甸防疫攝影》
在抗疫過程中,伍連德還遇到了一個難題。患病死亡的人越來越多,戶外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天氣將土地凍得異常堅硬,無法挖掘深溝埋葬,尸體得不到及時的安置,就這么成堆地擺在戶外,動物啃咬尸體后再將病菌傳到其他地方,這樣疫情始終無法平復。于是,伍連德向清政府提出火葬的建議,陳述這么做對阻止疫情傳播的重要性,最終獲得清政府的支持。在首批集體火化儀式上,100具尸體堆成一堆,一共22堆,解決了大量尸體攤在積雪深厚的戶外既無法安葬又傳播病菌的問題。伍連德的這一建議雖打破了中國人土葬的傳統,引來民眾抵觸,但也隔絕了瘟疫傳播的一大途徑。
除了讓鼠疫不再擴散,伍連德還積極地尋找病原體,因為只有控制了傳染病的源頭,才能真正解決瘟疫的傳播。
進入疫區的伍連德,拜會了比他早到疫區的研究者——日本生物學家北里柴三郎的助手,他已經在疫區工作了一陣子。有意思的是,這位研究員專門與老鼠打交道。他每天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解剖老鼠。或許因為之前已有研究表明,鼠疫由跳蚤從老鼠傳播到人,所以這位固執的研究者堅持認為只有在老鼠體內發現了鼠疫桿菌,才能證明這次疫情是鼠疫。可惜,他的研究之路非常不順利,他收集并解剖了成千上萬只老鼠,也沒有發現鼠疫桿菌的影子。
伍連德并不認可這種做法,在他看來,令人致死的病原體一定留在尸體里。他開始尋找在疫情中死去的患者尸體,提取血液進行分析。但由于當地居民對尸體解剖非常抵觸,好不容易,他才得到解剖患病去世的日本籍客棧老板娘的機會,觀察到死者腫脹的肺部組織。通過高倍顯微鏡對提取的樣本進行細菌學檢查后,伍連德發現了鼠疫桿菌的蹤跡,因此確定這次瘟疫是鼠疫。結合調查和實驗結果,伍連德判斷這是一種新型鼠疫,與之前發生的鼠疫類型不同,是通過飛沫傳播的,而且致死率極高。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即使他已在尸體中發現了鼠疫桿菌,北里柴三郎的助手仍拒絕承認這是鼠疫,而且認定鼠疫不可能通過空氣傳播。這不是伍連德第一次遭遇否定。在哈爾濱期間,伍連德一再受到其他醫生的挑戰。在查看患者癥狀后,伍連德高度懷疑病菌是通過空氣傳播的,卻被俄國防疫醫院主管醫師哈金夫嘲笑,這位醫生甚至不戴口罩,便進入病房檢查病人。法國醫生梅斯耐向當局申請防疫主任的職位,被派往疫區后,卻輕視與他共事的伍連德對疫情的見解。不久后,梅斯耐因為不戴口罩進病房而患鼠疫去世。(寫到這里,不免想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之際,眾多發達國家人士竟然集體抵制口罩……歷史驚人地相似,人類的愚蠢何曾減少?)
由于防疫有方,1911年4月,鼠疫流行了6個月后逐漸平穩,死亡總人數不下6萬。當局決定在奉天(如今的沈陽)召開萬國鼠疫研究會,分享經驗。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分離出肺鼠疫桿菌,這也是第一次中國在現代醫學界有機會輸出經驗。
在抗疫活動中居功至偉的伍連德擔任大會主席,國際上享有盛名的北里柴三郎擔任副主席。英、美、俄、日等11個國家的34位代表出席了會議。為期26天的會議期間,與會代表肯定了伍連德對肺鼠疫的判斷,并共同總結了東北鼠疫的傳播途徑、治療方法、防疫措施等內容,確定了鼠疫的傳播路徑,不僅老鼠,如旱獺等嚙齒動物也能成為跳蚤的宿主。
大會之后,伍連德仍留在中國從事抗疫工作,直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才回到馬來西亞。他擔任中央防疫處處長,控制住鼠疫在東北的第二次大流行;陸續幫助中國建立了北京中央醫院、協和醫學院和協和醫院,自此中國才有了自己的醫院和醫學院;與顏福慶等人聯合發起成立中華醫學會,創辦《中華醫學雜志》,該雜志至今仍在出版;因為不滿《世界醫學史》中關于中國的記載不足一頁且有錯誤,他耗時十余年編撰《中國醫史》;在他的周旋下,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在上海建立,我們終于將海港檢疫權拿回自己手中。
對于伍連德的貢獻,梁啟超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博士一人而已!”伍連德也因為在對抗鼠疫過程中做出的貢獻而獲得193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提名,這是華人首次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