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新生活:詩生活
- 風流猶拍古人肩:《古典的中國》講義
- 嚴凌君
- 7065字
- 2022-04-27 11:28:13
中國文化的“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享譽全球,大家也耳熟能詳。這是英國學者李約瑟為中國人總結出來的中國科技對人類的貢獻。我覺得還有另外四大發明,中國文化的四大發明,一點也不比火藥指南針印刷術和造紙術遜色,甚至更為出色,更應該在全世界推廣。我們一直有自信:中國人應該對人類有更大的貢獻。科技類的發明或許很快就會過時,科技在于應用,不斷推陳出新;文化在于沉淀,是時間的朋友,文化類的發明可以歷久彌新,古老的容顏青春的心,鶴發童心,這就是文化勝過科技的力量。
我以為可以普及全球的中國文化的四大發明是:漢字,君子,茶,詩生活。
漢字。中國對世界最偉大的奉獻,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漢字。因為它是世界上唯一流傳下來的依舊活著的文字化石——象形文字。幾個文明古國原初的文字都是象形的: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除了漢字,其他的都演變成了拼音文字。由于漢字是視覺文字,克服了全國眾多方言的隔閡,讓廣大民眾迅速成為一個文化共同體,保持了中華文明數千年的堅韌傳承。漢字存活是個奇跡,近代以來,漢字就有過兩次生死危機:在“五四”時期,我們的漢字差一點變成了拼音文字,錢玄同那一代大師曾喊出“漢字不死,中華必亡”,為了急著融入世界文明,唯一的渠道就是把文化的載體一鍋端掉,將漢字變成拼音文字。好在錢玄同那撥文人沒有把它變成事實,這個運動的副產品是推廣了漢語拼音,提高了識字率。然后到了計算機時代,只有拼音文字可以輸入,漢字待在計算機外面,看人家奔跑。后來是科學家王選等人,當代畢昇,發明了漢字輸入法,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讓漢字變成了信息時代最快捷的處理信息的文字之一。漢字又活過來了,而且顯示了它獨特的威力。唯一的,就是寶貴的。漢字對于人類的價值,或許在太空時代會有出其不意的表現。
君子。科學在發展,人類這個物種自身也該有所進步吧?各種對未來理想人類模樣的揣測,其中只有君子,最有可能變成現實。也只有君子,是一種美好的變化。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參看上一講。
茶。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不用說八大菜系,也不用說琳瑯滿目的地方小吃,只是一個老干媽,就輕易占領了全球的餐桌,尤其對年輕一代懶人的胃口。中國飲食引領人類的胃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其中有一個,太尋常了的,人們天天需要的,以至于熟視無睹的發明,被人隨隨便便地遺忘了,那就是:茶。世界三大飲料:茶,咖啡,還有可樂。可樂是工業制品,傷身;咖啡毀譽參半;只有茶,似乎是一邊倒的贊譽。除了眾多實際的對人體健康的益處,我覺得茶是中國人奉獻給世界的一種優雅的生活方式,一種因為分享而更具意味的人際生活狀態。這個是會千古流傳的。
詩生活。人類不是螞蟻,除了勞動,還會偶爾想想活著的趣味。在勞動之外的時間里,我們如何生活,決定了人生的品質。今天的年輕人,玩游戲,不可一日無此君;成年人,打麻將,刷微信,追劇。都是消耗式的生活方式,想方設法把時間消磨掉。相比之下,享樂式的生活方式比較有意思,讀書寫字,喝茶飲酒,友人相聚,說走就走的旅行,風花雪月的戀愛,等等。除了享受快樂,還為生命增添了內容。這其中,最極致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詩生活。西方哲人喜歡念叨的一句話:人類勞苦功烈,然而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許多人認同這是人類的終極追求。詩生活,是中國人發明的曾經普及于東亞文化圈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我私許的,中國古人奉獻于世的可以流傳更久遠的人類文化的四大發明。
煉一顆文字丹
詩生活,不一定要寫詩。不寫詩,生活同樣可以有詩意。然而如果寫詩,你就找到了進入詩意生活的一個方便入口,如果全民寫詩,如唐宋以來的書生那樣,一種特殊的有韻味的生活就變成了現實。
作為一個詩的國度,詩生活早在中國書生的內心落地生根。由于詩賦取士,吟詩作賦早已成為古代讀書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在文字中,感受與表達生活的深厚意味。因而,對文字的鐘情,就是對生活的認真。
這件事只有我們中國人在做,幾千年都在做。寫詩到底對一個人日常生活有什么好處呢?這個還真要你寫了才能真實體會。平常人眼中的一棵樹,一聲鳥鳴對于你來說只不過是景物而已,而對詩人來說可能就是靈魂的顫動。杜甫會說“恨別鳥驚心”,柳永會說“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些尋常的景物在一個敏感的詩人心里都具有無限的韻味,這就是中國人寫詩寫出來的結果,讓我們眼中的世界跟別人不一樣。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落第士子賈島,后來又做了和尚,當他在長安朱雀大街上推推敲敲的時候,他在“煉”字,也在提煉生活經驗。劈頭撞見“長安市市長”韓愈,韓愈說:“‘敲’好。”你試想一下,到底是敲好還是推好?顯然是敲。敲又有聲音,又合禮儀。一個光頭和尚半夜三更悄悄去推別人的門,那不是非奸即盜嗎?推門而入顯然是不合適的。即便是廟門,也該敲、叩門,意思是問:“允許我入內掛單嗎?”
春風又綠江南岸。“拗相公”王安石的名句,一個綠字讓人擊節贊嘆。這首詩的手稿被別人給收藏了,發現“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被改了很多遍,“到”“過”“入”“滿”等足足有十幾個字,推敲不定,最后才發現只有“綠”才是最好的。為什么好呢?形容詞動用,一個綠字展現了春風來到江岸的動態和情態,他看到了來的過程,風讓草慢慢變綠了,春天的江南忽然就在一個字里面活了,有畫面,有動感,有生機。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唐】柳宗元《漁翁》
這是柳宗元的一首名作。有個讀者眼光很毒,他認為最后兩句詩是多余的,畫蛇添足,這個人就是蘇軾。而后世的學者也多贊同他。為什么最后兩句可以不用呢?
一個漁翁,天黑了將船停在峭壁之下,一大早點燃竹子燒開江水做早餐。然后,很妙的一句:炊煙消失了,太陽出來了,漁翁不見了,只聽見搖櫓的聲音,一路上將山水都搖綠了。人消失了,天地之間空曠無物,只有一片青郁的山水。漁翁的生活清淡自足,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高深的隱士,比如煙波釣徒、五湖散人這樣的名號。詩寫到這里,神清意滿,接下來說什么呢?那漁翁回過頭來看看昨晚船停的地方,水流浩浩,白云自在,無心,沒有機心——把這個消失的人又叫出來了,還把前面的第三人稱敘述改成第一人稱的視角,讓他把自己狠狠地贊美了一聲。唉唉,前面的畫面本來就交代清楚了,又何必再特意點破呢?顯然是多余的抒情。有點像中學生作文,一定要在篇末點題,否則于心不安。
清朝一個杭州土豪到蘇州買妾,李家姑娘生得標致,就是沒裹腳。土豪嘆息一聲:可惜土重。他不說腳大,而說土重,土感覺很重,走起路來踩在地上很重。就像罵人瘸子——世上的路不平。罵人不帶臟字。媒婆說姑娘有才,可以彌補腳大的遺憾。土豪出了個惡作劇的命題:《弓鞋》。李姑娘當場賦詩:
三寸弓鞋自古無,觀音大士赤雙趺。
不知裹足從何起?起自人間賤丈夫。
腳大又怎么了?自古以來就沒有這個習俗,連觀音菩薩都不裹小腳呢。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說裹小腳的風俗一度裹脅了整個中國的婦女,按道理我們把觀音菩薩引進來的時候,把一個男神變成女神,那么,觀音也應該裹小腳才對。但是很奇怪,我們的觀音菩薩從沒有裹小腳。因為引進在前,惡習在后,后人再大膽也不敢往前追溯,把觀音的腳也給裹了,這就有很微妙的文化信息在其中。不知道裹腳的習俗從哪個時候興起(據說始于南唐李后主),不管是哪個朝代,最初發明裹小腳的那個人肯定是人世間的大賤人、賤男人。罵得好!這么一來,土豪就不敢娶她了。這個女孩用詩句捍衛了自己的尊嚴。
詩生活,是一種審美生活,價值觀也蘊含其中。
一個人讀書作詩,就是在做人。詩是什么?詩首先要說真話吧?縱觀中外文學史,各民族的文學源頭都是詩歌,這意味著什么呢?詩歌是最容易抒發人的內心情感的,是人類在需要抒情的時候脫口而出的最自然的文學形式,詩歌最能表達人內心深處的永恒訴求。如果詩歌一旦開始抒發虛假的情感,變成假大空的東西,就不再是詩歌了。因此,所謂心中的詩意,首先是對人間的一種真誠,對自己人生的誠實,在這種狀態下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詩、做出來的事情才會有所不同。這就是讀書以后心中有了詩意,你對人世間的感受異于常人。真誠地面對內心,誠實地面對世界。所謂性情中人,指的是詩意的性情,是不肯放棄對生活對生命的審美底線。
風雅的意趣
一個人從小就寫詩,然后做了官,那會發生什么事呢?米芾,書法大師,他的行書寫得特別漂亮。他在做縣官的時候,碰到了蝗災。蝗蟲吃糧食很厲害。隔壁縣的縣官派人去捕捉蝗蟲,在古代是沒有農藥殺蟲技術的,只有靠人工捕捉蝗蟲。有一年蝗災,唐太宗親自下到田里,捉了一只蝗蟲就往嘴里塞,說:你吃我百姓的糧食,我就吃了你。可惜,吃不完哪。你想想蝗蟲鋪天蓋地而來,老百姓抓它,要么就火燒掉,要么就埋掉。抓來抓去,隔壁縣的官員就惱火了,說:怎么可以只讓我們抓呢?這些蝗蟲明明是從米芾的縣里飛來的嘛,我們要寫個公文去問責,以鄰為壑,不把蝗蟲好好管住,反而趕到我們縣里來,危害我們的百姓,于是正兒八經地寫了封信去責怪他。米芾正在吃午餐,看到這個公文后,會是什么表情?笑,然后忍住笑,放下筷子,馬上寫了封回信:
蝗蟲元是空飛物,天譴來為百姓災。
本縣若還驅得去,貴司卻請打回來。
多幽默啊,不嘲笑你,不必針鋒相對,米芾告訴鄰縣縣官一個常識:蝗蟲不是用腳走的,它是在空中飛的,又沒有航線規定,是老天爺派它來危害百姓的。假如真是我們縣把它趕過去的,那就麻煩你把它們押解回來吧。用的是很文雅的詩句,說的是一件很嚴重的政事糾紛,淡淡的三言兩語就把問題化解了。這是做官的機智,而且是用詩意做官的機智。鄰縣的長官估計沒有好好學詩,急于事功,才會留下魯莽的笑柄。
法國現代派詩歌開山宗師波德萊爾,有個奇怪的說法:中國人能從貓眼里看時間。原來,這句話是有典故的。話說歐陽修收藏了一幅古畫:一叢牡丹,下邊臥一只貓。不知道是否佳作,請來老親家、宰相吳育鑒定。老吳一見,立即斷定:這是畫的正午牡丹。理由有二:牡丹花大開,顏色干燥,是日中時分的花;貓眼瞇成一條細線,顯然是陽光強烈的緣故,是正午時刻的貓眼。這個故事傳到了法國,于是波德萊爾才有這個奇談怪論,他一定內心驚訝:中國人總有些了不得的功夫。
清代美學大師李漁是個吃貨,他對螃蟹情有獨鐘,以螃蟹為題,專門寫一篇長文,介紹一個吃貨的日常生活,為了吃如何癡迷。后世讀者不免覺得這家伙有點可愛。然后,你去讀他的其他文字,看看他除了吃還會怎樣。推薦他一本生活審美的書:《閑情偶寄》。很有味道的一本美學書,關于日常生活的各類小事情小情趣小判斷,比如說到美人,他認為女子的媚態比美艷更搶眼迷人云云,是文化人特有的審美趣味,品位精致高雅。
詩意的棲居
比《閑情偶寄》更好玩的一本小冊子,我隆重推薦給大家:清朝書生張潮和他的朋友們共同撰寫的《幽夢影》。這本書被林語堂翻譯成英文,在西方非常流行,成了西方人認識中國文人的一部小型百科全書。這本書的美就在于,幾千年文化傳承到了清朝以后,在中國書生心里沉淀下來的那些對生活生命的審美、對世界的智慧認知。你一言我一語,用很簡練的話寫出來,就像今天手機上的小段子一樣,發出來以后朋友們看到很高興,也紛紛在后面跟帖,比拼機智,個性百出。這是很奇怪的一個文本,在清朝就出現了一部類似今天的段子匯編還帶點評的小冊子。聽聽這些聰明人的俏皮話:
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杏以董奉為知己,石以米顛為知己,荔枝以太真為知己,茶以盧仝、陸羽為知己,香草以靈均為知己……
張潮認為,天下有一人知己,你就應該不遺憾了。不光人是這樣,世界上的物事也是這樣。下面每一句都有一個典故。比如說,菊花碰到了陶淵明,就成為隱士的象征,采菊東籬下;梅花碰到了詩人林逋,他隱居在杭州的孤山,號稱梅妻鶴子;寫過愛蓮說的是誰?周敦頤;逃避秦朝暴政,有人躲到了桃花源;一個著名的醫生,給人看病不要錢,只要種一棵杏樹,杏林成為醫者仁心的意象;米芾是個“石癡”,碰到一塊奇怪的石頭會下拜:石兄你好;盧仝說喝茶令人神清氣爽,七碗以后就可以生出翅膀來,翩然欲仙;而陸羽寫了《茶經》,被尊為茶圣;屈原在他的楚辭里,寫的最美的是香草美人,象征君子……有一個知己,天下的事情就變得可愛了,平凡的事物變得光芒四射了。這就和我們第一節課說的一樣,天下任何一件東西都可以找到他的對應物,也就是中國人骨子里認為天地是和諧的,你發出的任何一種呼喚都會有人應答,任何一種美都會有人欣賞,這就是文化,文化美麗了這個世界。
朋友與書類比:碰到一個知識淵博的朋友,你就好像發現了一本奇書,他時不時冒出一些你不知道的學問;對著一個很風雅的友人,就好像讀著名人詩文,總是感到一種難得的美;對著那些很謹慎的朋友,就好像讀圣賢傳,正襟危坐;一個很幽默的朋友,就好像是一本傳奇小說,不時令你開懷大笑。交友如讀書,反過來,讀書也是交友。讀得越多越雜,朋友越多。
同一本書,少年讀、中年讀跟老年讀,所得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四大名著,我們古人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少年讀了水滸喜歡打打斗斗,好狠斗勇;老人家本來應該心思清淡一點,還去讀三國,老謀深算,心機深藏。再比如說《紅樓夢》,年輕人讀可能看到的是情色,甜甜蜜蜜的愛情;中年人讀,可能感覺到一點人世的蒼涼;老年人讀可能就看到了時代的變遷,命運的虛幻了。所以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隱隱約約的有星星點點的光,但你未必看到月亮的全貌。中年人讀書時如庭中望月,月亮全貌是看到了,但是境界可能不是很開闊。到了老年人讀書就好像在天臺上賞玩月亮,知道月的陰晴圓缺,懂得體悟人間的各種悲歡離合。
昔人云:若無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
予益一語云: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這一則我很喜歡,我覺得這是天下讀書人的宣言,中國書生的最佳廣告詞。前人說: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花月美人,根本不想活在世上。說這話的自然是個男人,女同學可以將“美人”換作“君子”“紳士”“騎士”“俠客”“男子漢”“大丈夫”之類的詞,請你自選。而我想補充一句:如果這世上沒有文字筆墨,沒有棋和酒,那我干嗎非得做個人呢?這話的意思是:如果這世界上沒有美好的景致,美麗的女子,活在世上沒什么意思。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讀書人,如果世界上沒有那些美妙的文字,沒有高雅的文化生活,那做人有什么意思呢?除了讀書,也要有一點無益卻有趣的消遣,喝酒與下棋便是。然而天天吃酒快活,天天賞花玩月,天天和美人在一起卻沒有書讀,還是沒意思。人要生活在文化之中,才堪稱為人啊。
所以:天下無書則已,有則必當讀;無酒則已,有則必當飲;無名山則已,有則必當游;無花月則已,有則必當賞玩;無才子佳人則已,有則必當愛慕憐惜。真的碰到一個值得欣賞的人,不管是同性還是異性,都要懂得欣賞他的美和才華,所謂近朱者赤。這就是心中有詩意的感受。日常生活的詩意才是一個君子活著的底氣所在。一個人不可能總是活在那些艱難的重大的選擇里面,一個人平常的所作所為才更可以看出他的本色。不一定要治國平天下干大事,更不必整天絞盡腦汁怎么去升官發財、爭名奪利。能夠活得自由自在有尊嚴,有所愛好,那也是很美的詩意生活。
我們看兩首詩詞,來體會這種情態。李清照,是古代文人里面,尤其是女性文人里面真正享受過幸福的人。生于富貴之家,年輕時候真正享受過幸福生活。這首年輕時寫的小詞很能見到她怎樣對待日常生活中一個微小的景色,以及深藏其中的微妙的情意。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天晚上,下了一夜的小雨,刮了一夜的狂風,風雨交加中,詞人睡得很沉。一大早起來,酒意卻還沒有消。隨口問侍女:院子里的海棠花怎樣了?有沒有在風雨中零落了?侍女也隨口回答:很好很好什么事都沒有。李清照的隨口問是有意的,侍女的隨口答是無心的,頭也沒抬。李清照急了,居然跟她爭辯起來:你這傻孩子,你知不知道啊?經過一夜風雨,應是綠的肥了紅的瘦了。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說,經過風雨打擊,葉子還是茂盛的,可是海棠花嬌嫩,一定經不起折騰。這話什么意思呢?李清照一大早起來,昏頭昏腦地和侍女爭辯一朵海棠花的開落,還將爭吵寫成詞,她想干什么?要知道詞人寫這首詞的動機,也就是為什么而觸動?顯然,一株海棠花的開落,對她來說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重要的不僅僅是一朵花,而是象征著一種生活,安寧美好的生活狀態,很怕經受生活的波折、風雨的侵襲,所謂綠肥紅瘦的感慨,是憐惜生活的一種勇氣啊。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宋】趙師秀《約客》
生活在快節奏時代的人們,體會不到慢生活的滋味。從前慢,人生的一些滋味才得以緩緩呈現。比如宋朝的這位詩人趙師秀,他在等朋友,而朋友一直不來,他信手就寫下了這首詩。纏綿的黃梅雨,小心呵護著江南的每一戶人家,長滿青草的池塘里到處都是呱呱亂叫的青蛙,鄉野有生機,也反襯我的孤寂。我一個人守在油燈底下,夜半已過了,獨自擺著棋譜,一邊等候,一邊守護著我的孤寂,棋子敲在桌子上清脆的聲音,震落了油燈的燈花。這是一種非常有耐心的等待的心境。
等待是一種美,一個好友值得等待,一本好書值得等待,一段感情值得等待。在等待中,我們期待的事物緩緩露出它的真容;在等待中,我們體察到隨著時間而來的智慧;在等待中,我們自足,這是一種豐富的孤獨。日常生活中的那種詩意,讓我們充滿了力量,許多平凡的事物也顯得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