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讓孩子自己玩耍
- 這些事讓孩子自己去做
- 宋天天
- 4157字
- 2014-09-28 15:00:27
教子心經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且玩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對沉重學習的緩和、休息,是他們本能、本性中必備的享受。讓孩子自己玩耍,可以培養孩子專注的品性、良好的秩序感,父母也能省不少心。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聰明、巧妙、愉快地玩耍,及時發展孩子的“玩商”。
孩子本身有獨立的能力,父母應該加以引導和發掘。尤其在玩方面,孩子是專家,讓孩子獨立玩耍,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創造力以及語言能力。這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心愿,但讓一歲多的孩子踏實地自己多玩上一會兒,卻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李梅的寶寶一歲半了,最近酷愛廚房玩具,經常到廚房里耍鍋鏟,而且總要媽媽陪著玩,李梅在有關資料上看到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培養他自己玩,對他好處,但是孩子自己頂多能玩上10分鐘就要找媽媽。
其實,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那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可以獨立玩耍。事實上獨自玩耍對孩子確實有好處,美國的兒科專家認為,大多數的一歲寶寶已經可以自己拿著玩具,可以自己翻看漫畫書,可以追著皮球到處跑。他們認識到自己可以獨立地去做某些事,而且也經常堅持這樣去做。獨立玩耍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信、創造力以及語言能力等。爸爸媽媽經常可以發現15個月大的孩子在自己玩耍的時候總是自言自語,這種典型的現象正是他的語言能力發展的基礎。但同時,一歲的孩子又很少能長時間獨自玩耍。一般情況下,15分鐘已經是我們可以預期的最長時間。所以家長除了給孩子提供獨立玩耍的機會,還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想延長一歲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就要牢記四個關鍵詞:心情、興趣、習慣和引導。
1.心情
孩子獨立玩耍的能力取決于他的心情。假如他餓了、累了或者身體不舒服就很難堅持自己玩耍。家長也不要以為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就應該能夠比小一些的堅持的時間長,比如一個22個月左右的孩子,雖然他的感知能力和語言能力都要強一些,對獨立自主的渴望也更強烈,但是他更希望得到爸爸媽媽密切的照看和關注。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能強行讓孩子自己玩,或強行增加孩子自己玩的時間,而應該耐心地坐下來陪著他,問問他想要什么。如果他餓了,就陪他一起用餐,讓他高興,之后再慢慢引導他自己玩。
2.興趣
游戲是孩子的興趣所在。不管是摞杯子還是把衣柜抽屜里的衣服翻得亂七八糟(只要你能夠忍受這亂糟糟的場面就好),只要他喜歡玩的,他就會把精力多投入一會。可以在廚房特意留出兩個底層的抽屜存放儲物盒、塑料勺子及量杯等,這可以讓孩子非常感興趣,每次孩子玩著那些勺子和盒子時,媽媽就有充分的時間做好晚飯。
在孩子完全沉浸在游戲中后,你可以慢慢地走開一些或者在旁邊看雜志等,假如他把玩具扔向你,你可以微笑著把玩具還給他,然后繼續你的閱讀。幾天或幾周以后,你就可以離得更遠一些,但是記住永遠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視線,同時要確保孩子所處的環境必須是安全的,畢竟一歲多的孩子還沒有什么明確的安全意識。
3.引導
單純地把孩子所有玩具都一股腦地拿給他,只會令他不知所措,相反,你可以通過一定的次序每次只給他一個玩具來吸引他的注意。一歲的孩子需要你的引導,所以當孩子開始對玩具失去興趣的時候,你可以通過簡單的問題重新引起他的熱情。假如他正在玩積木,你可以邊做自己的事情邊和他說話,但不要直接參與他的游戲,例如你可以說“你已經堆了三塊積木了,你能再加上一塊嗎?”
4.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嘗試養成孩子獨自玩耍的規律。美國華盛頓一位兒童發展研究專家說:“關鍵在于要循序漸進,每次延長一點時間,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習慣。”剛開始也許沒有幾分鐘孩子就會尋求你的參與,這時不要立刻就回應他,給他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一般孩子剛洗過澡或者剛吃完午飯時心情比較愉快,是培養獨自玩耍規律的好機會。同時盡量避免選擇你疲倦或煩躁的時候,因為你的心情也許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
記住這個過程不一定會一帆風順,也許今天孩子自己還玩的很好,到了第二天他就堅決拒絕再重復昨天的游戲,這時候需要家長堅持提供不同的機會讓孩子自己玩耍,也許在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中時,你已經在不經意中享受了一個完整的15分鐘,沒有孩子的尖叫,甚至沒有小手來牽扯你的注意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盡管孩子之間玩的一些游戲難登大雅之堂,但他們卻能在不斷的玩耍中,激發出創造的欲望和想象的空間,使其沉睡的大腦得以迅速地被激活,在走上天才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父母幾乎都不想讓孩子用太多的時間去玩,他們總是認為,孩子的時間是用來學習的,如果玩得時間太長,就會占用學習的時間,所以他們非常反對孩子們玩耍。
很多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做一個有用的人,想要做有用的人就必須從小開始學習,因此,父母們從小就開始了對孩子的教育,讓孩子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知識。既然想要讓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識,當然就沒有多余的時間讓孩子去玩。于是,父母們就整天把孩子關在家中,讓他與外面的世界隔絕起來,這樣一來孩子就沒有了玩的機會。但是,父母想過沒有,孩子沒有了玩的機會,同時也會失去了快樂的童年。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喪失了想象力和無拘無束的歡樂,而且喪失了在同齡群體中,磨煉自己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和機會,最終可能導致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皆為低下,不知道什么是合作、謙讓、禮貌、感恩……甚至出現精神抑郁和心理疾病,使日后走向社會變得難上加難。
一位老師有一次在給學生上課時,出了一道智力測驗題,題目的內容大致是在屋子頂端隔一定的距離系上兩根繩子,并提供少量的工具如鉗子、螺絲刀、凳子等,要求學生想辦法把兩根繩子系起來。這個智力測試題難倒了班上的許多孩子,但卻有一個孩子在一分鐘之內給出了正確的答案。他的答案就是把繩子的一端系上鉗子,然后擺動它,接著再去拿另一端繩子,等系有鉗子的那跟繩子擺過來時再抓住它,最后將兩根繩子系上即可。老師很驚奇地問他是怎么想出來的,這個學生回答說,自己小時候就玩過這種游戲,只是繩子上系的是石頭而不是鉗子。這就是從游戲中玩出來的智力!
淘氣、調皮的孩子總是貪玩,他們不停地擺弄著各種各樣的物品、玩具,從許多相近似的物品中找出相同的東西。他們喜歡玩“逮貓貓”捉迷藏的游戲,這個游戲可以讓孩子認真觀察、排除假象尋找目標,養成細致的思維習慣。孩子們會將一根竹竿當駿馬、火箭、飛機、機關槍,把眼前子虛烏有的東西想象得活靈活現。他們玩耍時激動、舒暢、愉快的情緒,會激發和調動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能力。所以,貪玩的孩子一般會表現出較多的智慧。
因此,父母應充分利用孩子的玩性,讓孩子走出教室,走出圍墻,接觸活生生的環境,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他以最直接、可操作的環境,滿足他自己動手的欲望,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從而加深孩子對環境中各種事物的理解和掌握,讓他在社會實踐和周圍環境中,去體驗和感受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使各方面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
最后,我們看一個媽媽是如何讓孩子自己玩耍的故事。
以前,每當怡群出去玩的時候,媽媽都會坐在一旁看著她,怡群顯得非常安靜。
怡群說:“媽媽,我可以蕩秋千嗎?”
媽媽就會回答說:“寶貝,如果你喜歡當然可以了,讓我拉著你的手,小心,別傷著。”
怡群站起來,拉著媽媽的手,這個時候媽媽常常會不放心地說:“我們要非常小心,從后面繞過去,以免被其他秋千碰傷。”
媽媽一邊說一邊就拉著怡群走向秋千,怡群坐在秋千上,媽媽又會說:“媽媽來推你好不好?”
“媽媽,可以讓我自己來嗎?”怡群懇求道。
“不可以,那樣會掉下來的,還是我來推你吧,你坐好了,一定要抓緊。”
怡群非常安靜地坐著,緊緊地抓著秋千,媽媽推著她。很快的,怡群覺得厭煩了,覺得這樣玩實在太沒意思了,就從秋千上滑了下來。
“小心!為什么不讓媽媽把你抱下來呢?”媽媽一邊說一邊迅速拉住了她的手,“你這孩子,想下來也不說—聲,萬一被蕩來蕩去的秋千碰倒怎么辦?”媽媽領著怡群走過了單扛,怡群站在那里,看著其他小孩在上面蕩來蕩去,她轉過身又看見有些小孩子在單杠上翻騰,翻轉過來,然后又倒掛在單杠上。
“媽媽,我也想玩單杠。”
“不行,小群,那樣太危險了,還是去坐滑梯吧,那個安全一些。你要慢慢走上去,千萬要小心,別摔著,我在下面接著你。”
怡群慢慢地、小心翼翼地爬上了滑梯。她坐下,慢慢地往前蹭一蹭,坐到了滑梯邊上,兩只手緊緊抓住滑梯的扶手,剛想往下滑,
“等一等!等那幾個孩子滑完了你再滑,否則他們會撞倒你的。好了,你現在可以滑下來了。”滑了幾次滑梯,怡群又覺得沒意思了,說:“媽媽,我累了,想回家。”她拉著媽媽的手慢慢地回家去。
慢慢地,怡群變得不喜歡出去玩了,她變得既安靜、又害羞。
爸爸看著女兒變成這樣,覺得太太必須要改變教育女兒的方式了,他說:“如果再這樣下去,怡群會變得越來越不能自立,什么事都會依賴大人的。”聽了丈夫的話,怡群媽媽也覺得女兒太安靜了,也太依賴自己了,必須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于是,她試著讓怡群自己做主安排自己的游戲方式,也不再亦步亦趨地跟著女兒了。
當怡群要出去玩的時候,媽媽就會對女兒說:“怡群,你自己玩一會好嗎,媽媽在這里等你!”“好啊,我想我會玩得很愉快的!”怡群激動得蹦了起來。
怡群一個人跑到滑梯旁,跟在小朋友的后面,等前一個小朋友滑下來后,她也嘴里叫著“啊——”跟著滑了下來。看得出來,怡群雖然有些害怕,但她玩得很快活,接著怡群又去玩了其他玩具,媽媽遠遠就能聽到她的笑聲。怡群玩夠了,跑到媽媽身邊高高興興地說:“媽媽,我們該回家了。”“你玩得太棒了!”說著媽媽把怡群摟進懷里。
從那以后,媽媽總是鼓勵怡群自己去玩。
教子小故事
讓孩子當老師
王芳的兒子在搭積木時,王芳總是在邊上看著,等著兒子自己搭,這樣兒子學會了自己動腦筋,看他搭得差不多成形了,王芳就說:“兒子,你是怎么想到這樣搭的,搭得還真不錯,媽媽都沒想到,教一教媽媽好嗎?”孩子是好為人師的,于是,兒子揚起小腦袋得意地說:“媽媽,你看,這樣搭。媽媽你都不會吧。”兒子一塊一塊地比劃著教王芳,他的積木搭得還真不錯。
兒子畫畫時,王芳喜歡讓他隨心所欲,他畫了以后,王芳不明所以地問他:“兒子,你畫的是什么呀。”兒子就會得意地跟王芳講解,王芳會恍然大悟地說:“兒子還真有創意,媽媽都想不出來。”兒子畫畫的勁頭就更足了。王芳就是這么不露聲色地把表揚變成了示弱,讓兒子來當媽媽的老師,讓孩子體會到了一種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