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腕手矯形器的使用方法
不同疾病引起的損傷或組織愈合的不同階段(如骨骼、肌腱、神經、韌帶),腕手矯形器的選擇、制作和穿戴時間均有差異,尤其是定制的矯形器,更應隨著疾病的發展進行動態調整。
矯形器的使用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部位、范圍、程度,針對要解決的問題,在不同的康復階段,選用適當的矯形器。在缺乏合適的矯形器時,還需要設計出新的樣式供患者穿戴,以滿足個體化需求。
挑選或制作出適當的矯形器后,會有專業的康復科醫生或矯形醫生指導患者使用,如穿戴方法、穿戴時間、穿戴頻率,以及穿戴矯形器后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措施。在治療過程中,還應對所用矯形器不斷進行調整,以適合病情康復過程中不斷改變的需要。
矯形器的要求首先是作用適當,矯形器應該起到應有的治療作用。其次,由于在治療過程中需要經常將器具戴上和脫下,所以穿戴后應覺舒適、方便;如果穿戴不舒適,說明有的部位壓力過大,若不及時解決,嚴重者會引起皮膚壓力性損傷,延長愈合周期,增加醫療費用,加大家庭負擔。最后是美觀,一個好的矯形器應給人愉悅的觀感,也易于為患者所接受,而一個外觀丑陋的器具會增加患者穿戴的心理壓力。
總之,存在手功能障礙需要康復的患者應及時尋求康復科醫生治療,選制適當的腕手矯形器,并隨時監測器具的使用情況,使其發揮最大的康復治療作用。
(一)周圍神經損傷
正中神經損傷修復術后1~3周,腕關節可置于屈曲20°的位置,手指可自由活動;橈神經損傷修復術后患者可穿戴防止關節過度背伸的矯形器。損傷修復后3~6周,關節的活動幅度可循序漸進地增加,矯形器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配合主被動訓練之后,晚間休息時也應穿戴休息支具將手腕和手指放于功能位置,預防可能出現的肌肉萎縮、畸形或關節僵硬等。
(二)肌腱損傷
肌腱損傷最常見的問題是水腫、肌腱粘連、手指關節攣縮僵硬,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肌腱損傷修復術后2~3天,患者可使用組件式腕手動態矯形器,將手腕置于屈曲30°,掌指關節屈曲70°,受傷手指被橡皮筋牽引至屈曲位。在橡皮筋的牽引協助下,關節可在支具內被動屈曲和主動背伸,使肌腱有滑行動作,以減少肌腱粘連。需要注意的是,此階段不能主動收縮屈肌腱。矯形器須全日穿戴,早期活動每小時約10次;術后4~6周可改為手腕伸直型的固定矯形器,使手指能自由活動,配合壓力衣控制瘢痕增生,預防關節攣縮;術后7~12周,使用矯形器矯正關節僵硬及攣縮的同時,可逐漸開始抗阻力的手握力訓練、功能訓練及被動式訓練。
(三)掌骨骨折
1.掌骨頭頸部骨折 掌指關節須固定于屈曲位約40°,近指關節和遠指關節可自由活動。
2.掌骨中段骨折 骨折位須用支具從掌前到手背后全筒式地牢牢固定,手腕和手指均可自由活動。
3.掌骨底部骨折 腕關節須固定于背伸位約30°,可固定骨折位,手指可自由活動。矯形器穿戴時間為4~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