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大時代
- 張路平
- 1804字
- 2022-05-06 13:35:00
1986 北馬高光時刻
在勇攀世界頂峰的社會氛圍中,馬拉松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發展史人物|朱樹春 專業運動員
像女排的大松博文一樣,中國女子馬拉松的第一次高潮,也與一位日本教練有關,名叫竹內伸也。
一年前,竹內教授到南京講學,一眼認定趙友鳳是百年一遇的馬拉松奇才,眾人隱隱不信。
今年,20歲的南京體院學生趙友鳳作為交換生,東渡日本求學。
竹內的訓練看似無神奇之處,不過是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0公里,一次在田徑場,一次在高爾夫球場,另輔以3000米、5000米和10000米訓練。
業界最關注的是上海國際女子馬拉松。總規模118人,有10名外籍選手參賽,包括大名鼎鼎的加拿大人嘉莉·艾杰,她的最好成績為2∶28∶07,排名是1985年世界第七。
嘉莉·艾杰非常傲氣,見面會上只說上海很美,不屑談比賽。
未料前35公里,由內蒙古馬麗琴、山東王慶環和吉林謝麗華組成的中國方陣一直領先,她們最終分獲第二、三、四名,嘉莉·艾杰使出渾身解數才得以翻盤。
在神圣的世界馬拉松金字塔面前,中國姑娘由此而祛魅,這一點非常重要。
男子方面,26歲的山東沂蒙青年朱樹春又出場了。
關于他,要多交代一點時代背景。
沒有經歷過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生活的人,可能無法真正體會農家子弟對體育孤注一擲的熱愛。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前,當兵和當運動員是突破農民身份僅有的兩個通道。
朱樹春初中成績不錯,且因善跑小有名氣,但大隊拒絕推薦他上高中。
能怎么辦呢?算了,這就是命吧!
好在改革開放拯救了朱樹春的人生。上高中后,他很快在濰坊地區和山東省的越野賽中嶄露頭角,不久進入省隊。
五運會上,朱樹春和隊友潘玉波奇兵突襲,超越了四運會冠軍云南的許亮,卻遭到內蒙古“黃雀”單長明“暗算”。
今年朱樹春第三次參加北馬,他賽前在河北興隆基地備戰一個月,周訓練量達200公里。
因前兩屆水平不斷提高,今年國際田聯首次派出丈量員測量北馬線路,英國人約翰·艾迪斯利向中國田協頒發了合格證書。這倒是有先見之名,因為北馬真的“開掛”了。
第一名日本兒玉泰介2∶07∶35,當年世界最好成績;
第二名日本伊藤國光2∶07∶57,當年世界第三好成績;
第三名坦桑尼亞朱瑪·依坎加2∶08∶39,當年世界第十好成績。
上兩屆國內冠軍曾朝學超越自我,以驚人的2∶13∶38創造個人北馬最好成績,但朱樹春比他更快,2∶13∶15。
朱樹春在獲得賽會第八的同時,也打破由許亮保持六年之久的男子全國紀錄,不過他的紀錄也只保持了五個月,云南新一代猛人即將披掛上場。
比朱樹春還興奮的是一對成都跑步兄弟,楊玉定和周維漢,他們的故事要從1983年講起。
成都的跑步氛圍已經很濃了,楊玉定和周維漢找到市體委,申請辦一場馬拉松賽,當然沒被批準。從體委大門出來后,兩人一合計,決定自己干。
他們沒什么其他愛好,就是特別喜歡長跑,想有點儀式感。
辦法是說有也就有的,60名參賽者自愿簽下“生死狀”,每人還捐獻一元錢做經費,紅光電子廠又贊助30元,最后實際花銷60元。
首屆成都新蓉城馬拉松賽于1983年2月27日舉行,跑者自辦賽事擊穿了當時社會的想象力,比賽消息登上《人民日報》,轟動全國。這比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簡稱46號文)取消群眾性、商業性賽事審批,足足早了三十年。
蓉馬堅持辦到第四屆時,來了一位貴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薩馬蘭奇。
這位國際奧委會主席在去年倡議并贊助北京萬人馬拉松賽后,有意以巡回賽的形式擴大影響,經國際奧委會執委、國家體委副主任何振梁推薦,蓉馬有幸中選。
薩馬蘭奇以個人名義贊助1萬美元,當時合人民幣34528元,是一筆巨款。
蓉馬一夜“暴富”的同時也被官方化,比賽更名為成都萬人馬拉松賽跑,由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和成都市長跑協會共同主辦,吸納楊玉定為組委會委員兼辦公室副主任。
成都是我國第二個舉辦萬人馬拉松的城市,比賽4月21日鳴槍,設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10公里跑和5公里跑四個項目,共18000人參加,包括20多名外籍選手。全程完賽選手超過650人。
成都第二場萬人賽,則是三十年后的雙遺馬拉松。
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第一方陣的浙江,不能再等了。
浙江省馬拉松、越野跑比賽在長興縣舉行,共92名運動員參加,其中全程14人。參賽的大都是專業選手,私議的話題則是杭州的大動作。
杭馬,一個帶著鮮明湖岸文化特色的賽事呼之欲出。
愛鉆研的教練群體深陷學術困惑,比賽中該不該補水呢?
時興的觀點是訓練和比賽中要謹慎補水,實踐也證明越是成績好的選手補水越少。而現代醫學的觀點則正相反。
一切還在摸索階段,不可能有定論。
1986年就在這樣的疑惑中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