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985 城市馬拉松“雙軌制”

北馬作為中國首個城市馬拉松,最初組織模式是“在城市街道舉行的專業賽事”,后發展出另一種模式,即在城市舉行的大眾性賽事,也誕生于北京。

發展史人物|薩馬蘭奇 國際體育組織官員

一個重大人事變動毫無征兆地發生了。

在洛杉磯指揮女排實現“三連冠”的袁偉民,奧運會后不久被直接任命為國家體委副主任。從普通教練員到副部級官員,這是體育系統史無前例的一次提拔,他的個人稟賦和光環,契合特定時期的用人導向。

國慶節后第四天,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特別提到要大力加強田徑和游泳等薄弱項目。抓田徑的任務落到了袁偉民頭上,這對他來說是新挑戰,也是新機遇。

袁偉民在田徑界的首次亮相,精心選擇了天津市振興田徑運動工作會議,中顧委秘書長、國家體委原副主任榮高棠一同出席。

國家體委訓競三司田徑處是具體管理田徑的機構,也是北馬的實際操作者,一般主張參賽運動員以專業為主,配少許業余綠葉,總規模兩三百人。辦賽目的還是出人出成績,這是深具集體認同感的操作模式。

但突然有強人背后推了一把,馬拉松的組織模式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馬拉松史上有許多重要人物的身影,薩馬蘭奇是中國馬拉松大眾化最早的推手。

西班牙人薩馬蘭奇1980年至2001年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他倡議在中國組織萬人馬拉松,以宣傳奧林匹克精神和理念,比賽要向社會開放。最重要的是,國際奧委會將提供贊助。

這種形式和理念,最初被稱為群眾體育,以后的名字叫全民健身。

后來再回顧那段歷史,我們仍不由得對薩馬蘭奇肅然起敬。

首場萬人馬拉松定于4月21日在北京舉行,令大眾跑者非常振奮。甚至到2008年,距參賽并奪得25公里組冠軍已過去23年,李燕琨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依然很激動,“比賽那天的北京,晴空萬里,陽光明晃晃的”。他還記得,路邊有很多年輕的父母抱著孩子看比賽,“我也想著自己的孩子,第二天是他四歲生日,心里美”。

李燕琨是北京第一機床廠工人,史鐵生的散文《我與地壇》中有他的影子。

比賽共有9個國家10333人參加,展現了中國人躊躇滿志的風貌,一個國家朝著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奔去。

這項由專業運動員和群眾同場競技的萬人馬拉松,一直持續到1990年,跑過的城市有成都、大連、洛陽、昆明和廣州。

薩馬蘭奇先生已于2010年去世,他提議的萬人馬拉松模式后來發展為年逾千場的現象級事件,并成為中國體育產業增長、繁榮和創新的引擎。

北馬10月13日舉行,在日本贊助商、電視臺的強烈呼吁下,頗有賣點的日本名將宗猛、宗茂兄弟聯袂參賽。這對孿生兄弟同以2∶10∶23沖過終點,包攬冠、亞軍,在書寫佳話的同時,也完善了北馬在日本的商業注意力鏈條。

國內冠軍還是云南曾朝學,他在昆明高原閉關修煉了一年,以2∶15∶25獲賽會第六,成績較上一年略微遜色。

同為黃種人,中日選手之間去年差3分鐘,今年差5分鐘,中長跑界臉上有點掛不住。社會上有人忍不住好奇地問“為什么會這樣”。

這時日本最優秀的馬拉松選手是瀨古利彥,兩年前創造了2∶08∶38的亞洲最好成績。

“都是訓練強度不夠鬧的。”有人統計,日本運動員月平均訓練量1000公里,我國運動員700公里;日本運動員35公里訓練強度122分30秒,我國運動員129分30秒。

但當即有人反駁,美國薩拉扎爾在1981年創造男子世界最佳成績(2∶08∶13)前,訓練中最多的一次才32公里。

還有人說,是5000米和10000米的基礎不夠。

從那時起,日本馬拉松就一直是我們追趕和研究的對象,但謎團至今無解。

在曾朝學連續兩年北馬留名的同時,1983年全運會季軍朱樹春則頻頻外戰。

朱樹春去年連續赴香港和倫敦參賽,今年再次參加香港國際馬拉松,以2∶18∶34.27奪得亞軍,并獲1000美元獎金。

與香港相距不到200公里的廣州,也在百事可樂的助力下乘風而起,不過它并沒有對標旨在品牌國際化的港馬、北馬,只是單純想舉辦一場賽事。

首屆百事可樂杯馬拉松賽,由廣州市各單位組織報名,近2000人參賽。

這算不上廣州馬拉松的前身,因為兩者不是同一個品種。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辽市| 濮阳市| 永胜县| 滨州市| 瓦房店市| 巴塘县| 高尔夫| 太仓市| 营口市| 新密市| 安阳县| 大姚县| 曲靖市| 凤翔县| 汨罗市| 沅江市| 连城县| 津南区| 康马县| 定州市| 大同县| 松潘县| 宾川县| 赣州市| 沙雅县| 南川市| 铜鼓县| 北京市| 南城县| 巴楚县| 磐安县| 临邑县| 乌什县| 通化县| 辽宁省| 申扎县| 汪清县| 惠来县| 都兰县| 盘山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