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與全球現代供應鏈
- 李芏巍編著
- 1955字
- 2022-05-06 13:08:05
3.2.2 實現跨境運貿融一體化
中歐班列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動力。中歐班列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成為引導中外跨境運輸和商貿的一張靚麗名片,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了動力。
1.中歐班列開行和回程貨流市場培育成長
隨著中歐班列開行線路的增加和歐洲回程貨流市場的培育成長,中歐班列已經具備適應市場化運行的潛力。隨著更多城市開通中歐班列,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預期,綜合成本優勢明顯,新客戶增多。中歐班列已實現常態化運行,未來將立足口岸功能的發展,國外貨源成為中歐班列回程貨源的重要補充,新增多條新線路的輻射范圍將不斷擴大。
2.實現運貿融一體化
從中歐班列的規模經濟性和范疇經濟性考慮,中歐班列運行線路的網絡布局使更多城市能通過鐵路直通歐亞國家,各地通過中歐班列實現資源共享、互聯互通、貨運接續和運輸組織優化。當鐵路貨運利潤不能支撐貨運成本時,鐵路公司可以考慮在信息和金融創新基礎上聯合貨主企業、商貿企業和第三方物流實現運輸、貿易和供應鏈金融的運貿融一體化。
3.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的因素
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有三個重要的因素。
(1)客戶增多,成本優勢明顯。
中歐班列是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表面看,海運要比鐵路運輸便宜一些,但陸路大通道實現了中國與歐洲的緊密相連,鐵路節省的時間成本非常明顯。中歐班列這種新的物流運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使客戶資金占有時間明顯縮短,使客戶抗風險能力明顯提高。
(2)實現常態化運行,持續推動中歐班列發展。
回程貨源增多,去程和回程開行班列比例趨于平衡。中歐班列回程貨源量增大,回程貨源的組織已不是弱項。
(3)國外的貨源成為中歐班列回程貨源的重要補充。
中歐班列回程實現了常態化,反映了中歐班列被國外客戶認可,意味著將國外的東西進口到中國來。中歐班列能夠取得突破,與中歐班列的回程貨源越來越多關系密切。回程貨源越多,在集貨分撥的貨物越多,意味著中歐班列的競爭力越強,越有助于打造國際物流樞紐和集散分撥中心。以鐵路用集裝箱為例,中歐班列回程班列增多,歐洲與中國貿易往來更密切,班列發出后很快組織貨物回程,回程班列集裝箱的使用率就提高,有助于降低成本,也能進一步推動打造內陸開放高地,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合作往來。
4.中歐班列在變革中前進
中歐班列更加注重開行質量,構建互聯互通的國際物流通道,同時重點考慮班列的重載率、運行時效、返程貨運量等具體運行指標,進一步深化中歐班列開行質量,而不是單純強調開行數量。
(1)中歐班列追求質量。
2018年12月11日,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成都召開,中歐班列累計開行超過12000列,已連接境內外105個城市。其中,成都、重慶、西安、鄭州和武漢居開行數量前列,占全國開行總量的80%以上。截至2019年10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已近20000列。
在設施聯通方面,新開通班列的運營支線,優化了鐵路與水路、公路、航空和海運等線路的銜接,進一步提升了開行運輸質量。中歐班列建設堅持質量思維,穩扎穩打提升運輸質量。
(2)繪制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在這方面,中歐班列采取的措施包括:①擴大中歐班列“朋友圈”;②推動市場化運作,促進良好發展環境;③維護品牌形象,強化管理和市場監管;④加快信息化建設,打造數字班列;⑤化解通道擁堵,推進設施設備擴能改造;⑥傾力打造國際安全運輸典范,精準應對突發事件。
(3)從單純的物流通道向經濟通道轉型和發展。
中歐班列進一步細化考核標準,從單純的物流通道向經濟通道轉型和發展,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
(4)提升中歐班列的服務能力、集散能力、攬貨能力。
提升中歐班列所有節點的服務能力、集散能力、攬貨能力,形成“一主兩輔”的陸海大通道;提高中歐班列的運行時效,加強中歐班列全程的實時監控,提高境外協調能力,加快異常處置,優化運行線路,以減小運輸壓力;補齊信息化和自動化的短板,拓展貨源,提高效率。
(5)推動城市物流功能發展。
國家物流樞紐的承擔城市,也是中歐班列開行較多的城市,中歐班列的穩定發展支撐城市功能升級。國家物流樞紐是最高層次的物流樞紐,能夠承載和服務于商貿流通、生產加工制造業,并在地理上實現空間聚集。城市本身就是一個物流樞紐,而國家物流樞紐的布局規劃,希望承載城市可以承載一個或多個具體的產業,發展相應的樞紐功能。
(6)增加物流通道的經濟效應,提升物流通道的吸附度。
發展“供應鏈樞紐”城市,借助物流與地方產業的配合,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探索和社會資本一起建設產運貿服務平臺,增加物流通道的經濟效應,提升物流通道的吸附度。
(7)新增多條新線路,輻射范圍不斷擴大。
中歐班列向南延伸的路線抵達河內。該新線路將通過泛亞鐵路直達泰國、老撾等地,推動歐洲與中南半島的深入交流。中歐班列回程可轉運至中國及東南亞地區,輻射范圍和輻射領域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