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命!逆轉和預防致命疾病的科學飲食
- (美)邁克爾·格雷格等
- 6257字
- 2022-05-09 17:24:39
逆轉糖尿病
得病后,只能認命吃藥或動手術?
正如前文所述,Ⅱ型糖尿病的患者,是心臟病、失明、腎衰竭、截肢、骨折、抑郁癥和癡呆(dementia)等嚴重健康問題的高風險人群。血糖值越高,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概率就越大,壽命就越短,得并發癥的風險也越高。是否能避開這樣的結果呢?一項研究把1萬名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標準治療組(唯一的目標是降低血糖),和加強降低血糖組(在同一時間,給受試患者多達5種不同類型的口服藥物),后者還按是否注射胰島素進行了劃分。該研究的目標不僅是要降低血糖,還要讓血糖一直維持在正常范圍內。[79]
考慮到Ⅱ型糖尿病的胰島素抵抗特性,高血糖只是這種疾病的癥狀而不是疾病本身。因此,即使通過任何必要手段以人為方式降低血糖,事實上并未治本,就像降血壓藥物并沒有治本一樣。然而,科學家還是希望能通過降低糖尿病的某種影響來預防其更為嚴重的并發癥。
研究結果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后,震驚了醫學界。強制降低血糖的療法,反而增加了受試者的死亡率,后來基于安全理由,研究人員甚至必須提早停止研究。[80]多種藥物的組合,可能比他們試圖治療的高血糖更加危險。[81]
胰島素療法可能會加速老化,惡化糖尿病導致的失明,以及導致癌癥、肥胖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82]胰島素會造成動脈炎癥,而這可能解釋了強制治療組中死亡率為何會提高。[83]因此,與其注射更多胰島素,以蠻力克服胰島素抵抗,何不從根本上擺脫造成胰島素抵抗的不健康飲食呢?這讓我想起以搭橋手術來治療動脈阻塞的做法,如果病人還是一直吃得不健康,搭好的血管最終還是會堵塞。治本永遠勝于治標。
那么,用手術來治療糖尿病呢?胃旁路手術,能夠有效把胃容量縮小90%以上,是Ⅱ型糖尿病最成功的療法之一,有高達83%的患者得到了長期緩解。這樣似乎讓人相信,胃旁路手術會改變消化道激素,進而改善糖尿病。但這種解釋忽略了一個事實:患者從手術恢復的過程中,有長達2周的時間嚴格限制飲食。僅僅通過嚴格限制熱量的攝取,就可以逆轉糖尿病。因此,胃旁路手術之所以能治療糖尿病,究竟是手術本身的結果,還是因為飲食限制呢?
為此,研究人員又設計了一項研究來揭曉答案。[84]他們比較了糖尿病患者術前和術后采用同一飲食的結果。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即使在同一組患者身上,單獨的飲食控制比手術效果更好:在沒有手術的情況下,受試者的血糖控制得更好。這意味著,可能你永遠不必開刀,只要重新梳理內臟器官就能獲得與重大手術同樣的好處。[85]
最重要的是:只要每天攝入600卡路里熱量的食物,血糖就能在1周內恢復正常,因為脂肪被移出肌肉、肝臟和胰臟,讓這些器官可以再次正常工作。[86]
要逆轉糖尿病有兩個方法:你可以自愿性地限制熱量攝取[87];或是非自愿性地接受手術移除大部分的胃,強制縮限飲食。接受手術可能比挨餓容易,但進行重大手術時,不論是手術過程還是術后調養都有極大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出血、滲漏、感染、潰爛、腹內疝氣,以及嚴重的營養缺乏。[88]
所以,究竟該選擇手術還是餓肚子?應該還有更好的辦法,事實上,的確有。與其限制飲食的分量,不如改變飲食的質量來扭轉糖尿病。
養得肥肥的動物,也會讓你肥胖
根據EPIC-PANACEA的研究,肉類攝取量和體重增加強關聯,甚至與攝取的總熱量相關性不大,并且確定禽肉可能最容易讓人發胖[89]。這個發現已經被另一項研究所證實。在14年的追蹤期間,食用雞肉的人即使每天只吃1盎司(28克,差不多是兩塊雞塊的量),BMI值(身體質量指數)也比那些沒吃雞肉的人明顯增加很多[90]。不過,只要想想在基因操縱下的雞有多肥,這個消息或許并不足為怪。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資料,大約100年前,1份雞肉可能只含有16卡路里的熱量;而現在,1份雞肉則含有200多卡路里。如今,禽肉中的脂肪含量,已經從一個世紀前每份不到2克激增到23克。這是10倍多的脂肪。目前雞肉所含的熱量多數來自脂肪,從脂肪來的熱量比從蛋白質來的熱量多2~3倍,這讓營養研究人員忍不住問道:“消費者吃了肥肉會變肥胖嗎?”[91]就如同牛肉行業所津津樂道的,即便是去皮雞肉,都比十幾種不同部位的牛排含有更多脂肪,以及更多會堵塞動脈的飽和脂肪。[92]
用食物來逆轉糖尿病
從1870年普法戰爭的巴黎圍城事件中,我們已經知道Ⅱ型糖尿病可以通過極端減少食物的攝取量來加以逆轉。當時巴黎醫生記錄了在連續數周缺乏食物的情況下,葡萄糖是如何從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尿液里消失的。[93]糖尿病專家早就知道,意志堅定、成功減掉體重1/5的病人能夠逆轉糖尿病,讓代謝功能重新恢復正常。[94]
然而,除了餓肚子之外,我們能否找到更好的飲食方式來代替呢?如果糖尿病患者能采取更好的飲食方式,例如90%以上蔬食,綠葉菜吃到飽,加上很多其他的蔬菜、豆類、全谷物、水果、堅果和種子,會怎么樣呢?在一項初步研究中,13位糖尿病患者被要求每天至少吃一大份沙拉、一碗蔬菜豆子湯、一把堅果和種子,以及每餐都要吃水果、一磅煮熟的綠葉菜和一些全谷物;同時還要限制動物性產品的攝取量,規避深加工谷物、垃圾食品和油脂。然后,研究人員測量了他們的糖化血紅蛋白(hemoglobin A1c)的濃度,這是用來評估一段時間內血糖控制程度的最好指標。
研究開始時,受試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值平均為8.2。糖化血紅蛋白在5.7以下被認為是正常值,5.7~6.4被認為是糖尿病前期,6.5以上則被認定為糖尿病。美國糖尿病協會(ADA)的目標,是讓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值降到7.0以下。[95](在使用藥物強制降低血糖的試驗中,曾試著要將糖化血紅蛋白值降到6.0以下,但遺憾的是,有許多糖尿病患者卻因此丟了性命。)
經過約7個月全蔬食為主的飲食后,受試者的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到了非糖尿病范圍的5.8,而且這是他們停止服用大多數藥物之后的結果。[96]我們已經知道,低熱量飲食可以逆轉糖尿病[97];而現在我們知道,非常健康的飲食也能逆轉糖尿病,問題在于,是不是因為其熱量也很低呢?研究對象在采用富含蔬菜的飲食后,所減掉的體重,跟那些吃液體代餐、處于半饑餓狀態的人差不多。[98]不過,哪一種方式更健康呢?你是想選由糖、奶粉、玉米糖漿和油組成的減重代餐,還是選蔬食,不僅可以品嘗真正的食物,還能享受大快朵頤的快樂呢?
此外,更讓人驚訝的是,采用蔬食的受試者,即便在體重暫時沒有減輕(或實際增加)的情況下,還是能改善糖尿病的癥狀。換句話說,蔬食的益處可能不只減重這一項。[99]不過,這個研究所描述的只是少數患者的狀況,也沒有對照組,而且能夠堅持這個飲食計劃到最后的人更是不多。要證明蔬食真的可以改善糖尿病,跟減重因素無關,研究人員需要設計一項研究,讓受試者換成健康的飲食,并且強迫他們吃非常多,好讓他們無法減輕任何重量。
事實上,早在35年前,還真的有這樣一項研究。研究人員讓Ⅱ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蔬食,然后每天量體重。如果體重開始減輕,就讓他們吃更多食物,甚至分量多到吃不完!結果是:即使沒有減重,蔬食者對胰島素的需求也減少了大約60%,這代表這些糖尿病患者所需要注射的胰島素量減少了一半以上。此外,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完全不用再注射胰島素,他們的體重沒有變化,只是吃了比較健康的食物而已。[100]
這樣的結果不用等待數月或數年。采用蔬食后,平均只花了16天就得到了這個結果。有些受試者的糖尿病史已經有20年,每天需要注射20單位的胰島素。然而,在采取蔬食2周內,他們就能夠完全不用再注射胰島素了。一位病患在研究開始時,每天要注射32單位的胰島素。但18天后,他的血糖值急劇下降,低到不再需要注射胰島素。即使他的體重變化不大,在采用蔬食且沒有使用胰島素的情況下,血糖值還比日常使用32單位的胰島素時還要低。[101]這就是植物的力量。
如何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
高達50%的糖尿病患者,最終會發展出神經病變或神經受損。[102]神經病變非常疼痛,且傳統治療通常起不了作用。沒有任何治療對減輕這種癥狀有效。[103]為了減輕病人痛苦,醫生只剩下類固醇、鴉片類藥物和抗抑郁藥物可以一試。然而,一項名為《素食(維根)逆轉糖尿病神經病變》(Regression of Diabetic Neuropathy with Total Vegetarian Diet)的重要研究結果發表了。21位忍受十多年神經病變痛苦的糖尿病患者接受了全蔬食飲食的試驗。僅僅幾天之內,就有17名患者反映他們的疼痛緩解了,同時麻木感也明顯得到了改善。此外,所有因全蔬食帶來的副作用都是正面的:這些糖尿病患者的體重平均減輕了10磅、血糖值下降,胰島素的需求量也減少了一半。其中5名患者,不僅疼痛的神經病變被治好了,很明顯的,他們的糖尿病也痊愈了。在患糖尿病長達20年后,不到1個月的時間,他們就能停止服用所有的降血糖藥物。[104]
最重要的是,這些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值也改善了。因為血壓降了很多,有一半受試者的高血壓也不藥而愈了。3周之內,受試者對高血壓藥物的需求降低了80%。[105](這就是為什么在改變飲食結構時,與醫生合作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不減少或停止對應的藥物,患者的血糖或血壓值可能會降得太低而發生危險。)
我們很早就知道,蔬食能夠逆轉糖尿病[106]和高血壓[107],但通過飲食逆轉神經受損的疼痛,卻是新發現。
這項研究的住院療程中也包括為患者提供膳食。那么,他們出院回歸到現實世界后,情況又如何呢?研究人員追蹤這17名受試者好幾年,除了1個人之外,所有患者的神經病變都持續獲得緩解,甚至還有進一步的改善。在不受控的環境下,他們如何維持這種高度規范的飲食標準呢?研究人員寫道:“疼痛和疾病,是最強烈的激勵因素。”[108]更準確地說,就是因為吃蔬食真的有效。
想想看,這些患者剛參與實驗時,身上忍受著痛苦又令人束手無策的癥狀;其中3/4的人在使用天然無毒的治療方式(全蔬食)后,幾天之內就獲得了緩解。這應該能上頭條新聞了吧!
神經受損的疼痛,怎么能這么快就被逆轉呢?而且,這似乎跟成功控制血糖無關。因為用飲食來控制糖尿病需要10天的時間,但神經疼痛卻是在4天內就消失了。[109]
最有意思的推斷是,天然存在于肉類和乳制品中的反式脂肪,可能會導致這些患者的炎性反應。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吃肉(甚至吃奶蛋素)的人,皮下脂肪有很大的比例是由反式脂肪組成的;而一直采用嚴格全蔬食的人,他們的身體組織中沒有檢驗出任何反式脂肪。[110]
研究人員把針插入這些采用不同飲食的受試者臀部,發現維持全蔬食9個月以上的人,他們的身體(或至少是臀部)已經排出了所有的反式脂肪。[111]然而,他們的神經痛不用等到9個月,幾天就好轉了。這個驚人的逆轉,很可能跟血流量增加有關。[112]
神經里的毛細血管可能被堵塞,讓神經處于缺氧狀態。的確,嚴重漸進性神經病變的糖尿病患者,其腿部神經活體檢查(biospy)顯示腓腸神經的動脈有問題。[113]不過,采取健康飲食后,幾天之內,血流量就能改善到讓病變消失。[114]平均來說,只要兩年持續采用以米飯和水果為主的蔬食,有高達32%的糖尿病患者,甚至連視力喪失的并發癥都可被逆轉。[115]
那么,為何我讀醫學院時,學校不教這個?因為處方是植物而不是藥物,賺不了什么錢。逆轉神經痛的這個研究是在20多年前發表的,而逆轉失明并發癥的研究則是50多年前的事了。正如有位評論家所寫的:“醫學界刻意忽視這么重要的研究成果,真是缺少良知。”[116]
腰圍身高比(WHtR)與身體質量指數(BMI)
比起單純的體重,BMI值更能準確預測疾病,因為BMI需要將身高列入考慮范圍。但一直以來,BMI飽受批評的一點是沒有考慮到體重的組成與分布,所以不能真實地呈現體型和健康狀況。例如,健美先生的體脂率非常低,但BMI值卻可能超標,這是因為肌肉比脂肪重的緣故。
如今,廣為接受的觀念是:體脂肪的相對分布也跟總量一樣,都能決定健康風險。[117]所以,哪種體脂分布是最糟糕的呢?答案是腹部脂肪,也就是聚積在內臟周圍的那種脂肪。大腹便便,可能是準確性很高的早死預測指標。[118]

圖3 擁有相同BMI值但身體組織構成不同
圖3中的兩位男性有一樣的BMI值,但有不同的體重分布。蘋果體型的人因為體內脂肪集中在腹部,可能壽命更短。[119]
幸運的是,我們還有比BMI更好的工具,可以用來衡量人體脂肪的健康風險,也就是所謂的腰圍身高比(Waist-to-Height Rati,WHtR)。[120]現在,你需要的不是體重計,而是一條簡單的皮尺。身體站直,深吸一口氣,然后呼氣,把所有的氣都吐出來,接著測量你的腰圍(以肚臍為參考點,用皮尺環繞過最后一根肋骨最下沿與骨盆側邊上沿連線的中間點)。你的理想腰圍應該少于身高的一半,如果你測得的數值超過身高的一半,那么不管體重是多少,都應該要開始吃得更健康,并加強鍛煉。[121]
在美國,Ⅱ型糖尿病已達到流行病的程度。據美國疾控中心估計,37%的美國成人(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為51%),都有糖尿病前期的癥狀。按這樣的比例計算下來等于有8600萬人[122],其中多數會患上糖尿病[123]。幸運的是,Ⅱ型糖尿病可以用健康飲食來預防、遏制,甚至逆轉。不過遺憾的是,醫生并不打算教育病人防治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只有約1/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表示,醫生曾經建議他們要多運動或改善飲食[124]。醫生不告訴患者的可能原因,包括健康保險不支付這些額外花費的時間、缺乏資源、缺乏時間,以及缺乏相關知識[125]。我們對醫生的訓練,并沒有教導他們如何教育患者,讓患者能夠主動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目前的醫學教育體系,還沒有適應主要疾病已從急性轉為慢性的重大改變。醫學不再只是用來接回斷骨或治療喉炎,像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病,才是如今美國人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其費用占全美醫療支出的3/4。我們的醫學教育還沒有意識到,疾病模式的本質已經變化,現在需要把重點放在預防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上面[126]。醫學界究竟與現實脫節多久了?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一份關于醫學訓練的報告得出的結論是,醫學教育的基本方法從1910年以后未曾改變過[127]。
不久前我收到了一封電子郵件,總結了我們所處的現狀。65歲的美國人托納,過去27年一直靠補充胰島素來治療Ⅱ型糖尿病。醫生告訴他,美國人有糖尿病的“遺傳傾向”。他對這種疾病只能逆來順受,包括痛苦的神經疼痛、3個心臟支架以及陽痿(ED,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當看過我在“能救命的營養學”網站(NutritionFacts.org)上的視頻《逆轉死亡之路》(Uprooting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后,他的孫女說服他嘗試吃蔬食。
這對他來說,并不容易做到,因為能供應生鮮食品的商店離他家至少有50英里。然而,在實行蔬食不到2周的時間,他的生活開始有了轉變。他的神經痛明顯減輕了,讓他不再徹夜難眠。他在幾個月內減掉了30磅,也不再需要注射胰島素了。他的醫生不敢相信,還用CT掃描來反復檢查。生病多年以來,現在的他感覺身體比以前還要好。
托納在郵件最后提到:“我很感激,我的孫女不再把我當成一個生病的老人,我也感覺自己變年輕了。”
[1]編者注:黑死病是1347年開始在歐洲爆發的一次大型瘟疫,奪去了數千萬人的生命,曾使歐洲人口減少了超過1/3,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
[2]者注: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的統計數據,中國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第一大國,2015年我國糖尿病患病人數已達1.09億,相比2013年增加了1120萬人,呈現快速增長態勢。
[3]編者注:根據2013年寧光教授發表在JAMA上的流行病學研究,我國糖尿病病患知曉率僅為30.1%。同時,中國成年人中“準糖尿病患者”人群可能高達50.1%。
[4]編者注:肝糖超補法是長跑運動員為了增加體內肝糖含量而使用的方法。運動時會消耗大量的肝糖,但正常的肝糖含量僅能提供短時間的熱量,因此從事馬拉松等運動的選手必須通過特別的飲食提高體內的肝糖含量,以適應長時間的體力消耗。
[5]編者注:有些傳說認為,吸血鬼有領地意識,除非獲得邀請,否則不能進入他人的屋子。
[6]編者注:在中國,對成人來說,BMI超過28即判定為肥胖,24~27.9為超重,18.5~23.9為理想體重。
[7]編者注:對多數西方人而言,vegetarian更像蛋奶素,基本上能夠吃蛋、奶酪及牛奶等乳制品。
[8]編者注:去抑制效應是指解除限制后,行為反而會變本加厲。比如以限制飲食來減重的人,解除限制后往往會變得過度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