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天牢之中.內功相授.漢人之中.義氣千秋
- 英雄吁天錄
- 劍南生
- 9956字
- 2025-08-10 20:38:55
和碩親王見這袁承天衣衫盡皆破爛,心中不知為何有股莫名的傷感,也許是見他現(xiàn)下這種困厄的情形有感而發(fā)吧!
袁承天也不再說話。和碩親王也素聞這位袁門少主秉承其先祖袁督師的遺志,——反清復明,而且性格倔強,認為對的事情從來都是義無反顧,總是內心透著義氣千秋,肝膽昆侖,是人所不及也。今次見他心意已堅,自己再多的話只怕他也未必聽得進去,所以便不再說話,起身而去。
牢房又恢復平靜,兩個獄卒有一搭沒一搭說起了京城的閑事。不由而然說到了額駙海查布被和碩親王砍下一臂,皆因他在外面做下了荒唐之事,對不起清心格格。他們同時不約而同又看了看牢中的袁承天,不懷好意嗤嗤笑說什么,自然是說皆因清心格格牽掛于他,所以這位額駙便有些發(fā)狂,所以醉后做出不智的事來,似乎也是情有可原。
他又面壁思過,靜下心來,可是又一時靜不下心來,心想:不知大師兄可受到恭慈太后的懲罰——因為嘉慶皇帝已然答應自己不予問責,所以他不會出爾反爾,可是這位恭慈太后可是有手段的人,對她認為的亂黨從不姑息,所以袁承天心中不免隱憂,可是自己身在牢中又無分身之能,所以也只有聽天由命,想來掌門大師兄也不會有危險——因為他善于察言觀色,而且相貌俊逸招人喜歡,否則多鐸親王也不會委以重任,至于恭慈太后想來也不會十分為難于他的。
便在這時他隱隱聽到墻壁聲響,不是很大,但是清晰可聞,心下不由一動,心想隔壁牢房之中不知又關押著什么人?忽然墻壁上的一塊石磚竟松動了一下,接著撲地被人撲落,便可見一雙眼睛正盯著自己。袁承天不由驚了一下,倒退了幾步。那人便笑了起來,說道:“原來袁門少主也是這樣膽小怕事?”袁承天這才透過這窟窿可見一位頭發(fā)蓬松的老人,只是經年不洗所以虱子亂跳,而且手背和臉上都顯得格外骯臟,但是他神情卻好,而且顯得無所謂的超然的神態(tài),似乎對這牢獄之災無感,心下不覺起了好奇之心。
這蓬頭老人見袁承天驚奇的樣子,也不以為意,笑道:“小娃娃……”他忽然住口,用手拍拍自己的腦袋呲牙笑道:“我怎么又犯了老毛病,總喜歡倚老賣老,為老不尊起來了?!痹刑煲娝稳蓦m不修邊幅,甚為遢邋,心想他一定是在這牢房之中關的久了,神志不清,難免會胡言亂語,卻也作不得真!
這蓬頭老人見袁承天對自己的說話不理不睬,便自顧自道:“你是袁門少主——你的先祖可是我漢人之中的大英雄!只是可惜生不逢世,如果在下早生百多年定當助這袁督師一臂之力,驅除韃虜,恢復中國!”他說話的口氣極大,似乎認為自己也是當世之英雄,心想以他之現(xiàn)在情形似乎不可能,未免狂妄自大之嫌。這老人見袁承天似有不信的樣子,于是搬著自己的手指,數(shù)了又數(shù),忽然哈哈笑道:“我老人家已然被關在這里十年有余,只是他們并不殺我,偏偏關押著,還供養(yǎng)我老人家,怕我一時半刻死了?小兄弟,你說怪怪?”他忽然改口稱表承天為小兄弟而不是娃娃,大約是覺得稱袁督師后人不妥,便自改口稱為小兄弟。袁承天倒不以為意,因為看他性情率直,不是那種表里不一,犯奸作科之徒,所以反而對他起了好感。
他一時說的性起,竟伸手又取下一塊百斤重的大石磚,在他手中輕若無物,可見他可不是泛泛人物,似乎是曾經一位驚世駭俗的武林前輩。袁承天見他輕輕將石磚放下,怕驚動外面的獄卒。
袁承天這才注意到原來他早己將這石磚卸下又自填上,因為牢房之中光線黯然所以才不被人發(fā)現(xiàn),倒不是他一掌可以推脫的。當這蓬頭老人出現(xiàn)在這袁承天面前之時,這才看清楚他的真實面目,只見一條長長的刀疤自左額至右嘴角,赫然在現(xiàn),仿佛一只蜿蜒的蚯蚓,著實讓人駭然,然而他的眸子卻是明亮,閃著光芒。袁承天便問他緣何被朝廷關押在此之時,這人顯出滄桑,長長地嘆了口氣,將自己的經歷說了出來。
原來這人是為首輔,當事之時那多鐸便瞧他不順,因為一則他是漢人、二則身居首輔高位、三則他勸諫嘉慶皇帝優(yōu)待,且對天下反清復明的幫派要循序漸進,以招攬為主,不可輕事殺戮,以緩解天下漢人反清復明的決心,但是多鐸親王卻認為他這是姑息養(yǎng)奸,將來必成后患,所以便挾迫皇帝給他定了個里通外亂,意存禍亂朝黨之罪,押入天牢,本擬再行擇日在北京菜市口問刑;可是嘉慶皇帝念及他是先皇股肱之臣,所以便將他保了下來,只是死罪可赦,活罪不免,便自關押在這天牢之中。以后朝廷之事接踵而來,眾人便將這位關押在天牢中的朝廷重臣給全然忘卻了。
他見袁承天少年英氣,而且有浩然之氣,眉宇之間透著崢嶸,又且是袁門少主——袁督師后人;當然這些話都是獄卒平日里閑說的,所以他雖在大牢,對江湖之中的事還是熟稔于心的,所以今日一見這袁承天甚為贊賞,心底里不由想道:天下有他,自然漢人河山有重回之時!袁承天聽他說完話,一揖到地,拜他昔年的義舉,因為他若然力諫皇帝誅殺袁門弟子,只怕袁門早已不復存在,——因為當時之事自己還未出任袁門少主,那時袁門還是趙三槐和沈沖為首一力支撐袁門,因為群龍無首,所以他們便迫切要找到袁門少主,機緣巧合之下讓他們遇到,袁門的勢力才有所改觀,否則似乎一盤散沙,各自為政,如果朝廷一心要剿滅,只怕也是旦夕之間的事情;所以袁承天出于內心感激才拜謝這位仗義直義的老人。
他見袁承天一揖而下,忙用雙手去托,口中說道:“小兄弟太謙了。我之所以那樣做只是出于本心,心性使然,卻從來沒有想到過民族大義,至于袁督師一生的忠義千秋,直怕后來無人可追!今日得見袁兄弟仿佛又見那肝膽昆侖的當年袁督師!見你猶見他也不為憾事了!想我漢失天下百多年,多是離難憂愁,總在憂患之中,有時不知理想何在?這十年之中,我便心無旁騖,一心鉆研武學,有時也讀圣人之書。記得書中有句話說的最為中肯,那便是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貴!只是天下鮮有皇帝可以做到?因為高處不勝寒,世人總有迷失本性的時候,有時在功利面前忘了初心,正所謂一入魔道,再難回首!我也概莫能外,古今同理!”
袁承天忽然想到一個人的名字,道:“你莫非便是那位敢于直言的于敏中于大人?”這蓬頭老人呵呵笑道:“不是我卻又是誰?只時當時奸人當?shù)?,忠義之人難以有所作為,反而蒙冤入獄,這大抵都是歷來忠臣良將的宿命?!彼L長嘆息之中是無盡的傷悲——不是官職被禠而是眼見奸人當?shù)烙譄o能為力的嘆息!
袁承天聽他說話還不知道多鐸已歿,否則他也不至于傷感連連?,F(xiàn)在他依舊關押在這天牢之中,大約是皇帝和眾大臣都忘記了天牢之中還關著這于敏中于大人!世事難料,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數(shù),非人也所能改變,——便如這袁承天命格天煞孤星,一生孤苦,且又禍及周遭至親之人!其命不可改變,只有在憂患之中覺醒,砥礪前行,誰教他是袁督師的后人,又且是袁門少主,他不努力誰努力?因為放眼天下江湖各大門派皆歸附于朝廷,只有袁門還在反清復明,在世人眼中似乎不識時務,然則他卻有不屈的意志,相信漢人雖也懦弱,終也復國!
袁承天問他為何不出去,因為他既然有這武功,其實可以輕而易舉出去,那些獄卒和巡視官兵等同無物!于敏中見袁承天說得真切,便笑道:“我在獄中有吃有喝,又何必去外面多生事非!”袁承天卻道你難道不關心這漢人的天下。于敏中又自搖搖頭,說誰做皇帝都一般,不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至于天授所命那也就罷了,只不過是虛枉之詞,因為將相王侯,寧有種乎?他也不愿再見世上那些齷齷齪齪之事,倒不如在這獄中清閑,偶爾可以翻看史書,以為借鑒。
袁承天見他神色肅然,說的鄭重其事,心想也是,世上之人,人心險惡,有時為了功利爹娘和兄弟都可殺!于敏中不由又說起了一件往事,那是發(fā)生在康熙時的《明史輯略》案。這《明史輯略》是漸江南潯烏程人莊廷龍所寫。這莊廷龍自小家境優(yōu)渥,自小為貢生而入國子監(jiān),后來犯風疾雙目失明,可是他喜讀史書,決定輯錄一部《明史》,于是集合門客眾力所為,只是紕露出在史書中的年號,都寫著明朝的皇帝年號,而不書滿清帝號,以致為后來的小人吳之榮告發(fā),于是朝廷震怒,緹騎四出,罹禍者七十余人,死者剖棺剉尸,生者延頸就戮,妻子兒女極邊苦寒之地充軍為奴,一時天色變了顏色,是為有清一代文字大獄,一時之間,天下文人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可說是人人自危!清廷以為可以禁錮百姓思想,讓他們不敢再提“反清復明”之事;只是他們焉小瞧天下千千萬萬有志氣的志士仁人,他們心懷故國大明,雖一時蜇伏,未必無功,暗中私下依舊聯(lián)絡各方英雄好漢,共襄義舉。
這件明史之案袁承天在昆侖派習武之時也聽師父趙相承說過。記得師父神色凝重,直看南方,心中藏著無限心事,也是他是懷念故國明月抑或忍看大好河山淪為腥膻,自是意難平!當時袁承天聽師父說到血脈賁張之時,也是心中不平,因為他見過世上太的不公的事,以強凌弱,處處可見,若想討回公道只有以命相拼,因為世上別人不會為你出頭,現(xiàn)在已不是先前那種情形了,處處透著可悲,人人自私自利,少有急公好義之人,因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了。
于敏中見袁承天眼眸之中透著憤怒,他又輕輕搖頭,不無感慨道:“而今是滿清的天下,我漢人只有委屈求全,這樣才能活命。袁兄弟這里有一密道,你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出去!”袁承天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這牢房的左側有幾塊大石磚有松動的痕跡,心中便明白于敏中要自己逃出生天。他也只有苦笑搖搖頭,心想我若出去必定從這天牢大門光明正大出去,而不是偷偷摸摸形同做賊,所以他婉言拒絕。
于敏中見他決絕的樣子,不由說道:“好,有袁督師的風骨。我于敏中果然沒有看錯人。看來漢人有望,全靠你袁門一力支撐,至于我么,全作身在曹營心在漢吧!”袁承天見時日不早,便又打息運功。于敏中也不再留,便起身又從這石墻上的洞穿了過去。
一夜相安無事。袁承天在獄中一晃幾日過去。這日聽到外面喧鼓鑼天,吵鬧的一發(fā)不可收拾,心下奇怪不知外面發(fā)生了什么事?正好那獄卒閑來無事便緒緒叨叨說起京城新近的事。原來這日是多鐸親王下葬之日,雖然他生前多行不義,而且心懷忤逆篡位之心,本應死后褫奪生前的一切爵位,然而念及皇叔的身份便不能過為己甚,還要顧及皇家顏面,所以經恭慈太后議定,還要風光大葬以示皇家的威嚴。至于世子多福安因為半癲不瘋不于追究罪責,任由居住王府。這也是嘉慶皇帝念及兒時伙伴所以格外開恩,否則可難說了。
又過幾日,忽然天牢中的獄卒個個神情緊張,似乎面對大敵,人人自危也不為過。袁承天覺得奇怪,難道宮掖生變,但是想想也不能,因為攝政王多鐸已除,大內似乎已無大害,既使有也不至于人人驚慌,因為京城防守歷來嚴密,因為京畿之地豈容他人侵犯?
晚間于敏中又取下那塊石磚,探身進來,神神秘秘地說起另一間石牢中被囚的女子——似乎是江湖上什么越女劍派的掌門鐘神秀,已有時日!袁承天心中一動,原來這位鐘掌門還被關押在此天牢,只是驚奇之余又是悲傷,心想鐘掌門雖為女子卻不讓須眉,自己如若能脫困可要救她脫卻牢籠,否則枉為俠義!袁承天說起這牢中獄卒的異樣之時,于敏中哈哈笑了起來,說道:“你休看他們平日威風凜凜,實則都是虛有其表,虛張聲勢,一旦外面有風吹草動,他們便風聲鶴唳嚇得要死,生怕出了意外,他們可擔不起這責任——須知這天牢之中押著的盡多是十惡不赦之人,當然這是朝廷的說法,因為在皇帝眼中膽敢忤逆犯上的人都是十惡不赦之徒。袁兄弟江湖險惡,人心如蠱,其實朝堂更甚于則,時時傾扎,所以我覺得待在這挺好,可以好好潛下心來,心無雜念,好好習練武功,不強似他們一幫人亂哄哄在哪里爭名奪利?”袁承天聽他說這番話也不無道理,心想:有時無名無利,和光同塵卻是好,可是人人安于現(xiàn)狀,那么這天下永遠是滿清的,漢人只有在他們制下無功。
忽外從外面涌進許多侍衛(wèi),護送和碩親王舒爾哈齊走進,只見他神情肅然,氣氛有些壓抑。他先令人打開袁承天的牢房向里面看了看,只見袁承天閉目靜坐,仿佛嗒然若喪——適才的響動早已驚動了他和于敏中。于敏中見勢不對,又慌忙回到自己牢房。袁承天又將石磚填入用亂草胡亂遮擋不被人發(fā)覺,剛剛就緒,便聽到腳步聲到了牢門之外,他便不加索地打地靜坐,對和碩親王他們這干無視,這樣才可打消他們的疑慮!
和碩親王見袁承天所處的牢房沒有異樣,這才稍為放下心來,向一人說道:“傅提督太后不念舊惡,只許人才,十分看重于你,以往之事過往不咎,今日擢任九門提督,京城防衛(wèi)一切事務你可要用心,因為新近傳言袁……”他說到此處似乎覺察自己說漏嘴,透了機密,便住口不言,回身讓獄卒關上石牢的門,然后對傅傳書道:“提督大人,你可要十分小心在意,因為王府侍衛(wèi)偵得袁門四大堂主要進京解救他們的少主,也便是你的師弟袁承天:你可要加強防范,千萬不可有了紕漏,因為目下的袁門已不是以前的烏合之眾,而今已是勢力大熾,南七北六一十三省皆有其分舵,門人弟子三十萬之眾,而且秉承當年袁督師的‘反清復明’的思想,枉想重復朱明天下,可不是異想天開,想我滿漢八旗子弟精銳盡出,立刻讓他們形銷影散,灰飛煙滅!”其實他說這話不盡不實,因為現(xiàn)下的軍營兵士可說已不復當年之勇,且又久享太平,軍心渙散,可說是武功廢馳,那還有當年滿洲八旗之驍勇,承平歲月早已磨銷了他們的勇氣,如然真得和袁門弟子較量,未必有勝算的機會,甚而一敗涂地,因為袁門弟子知道他們身處逆境,不進則退,正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正是如此;所以砥礪前行,總是心懷憂患,知道肩上之責,不是為了一個袁門,是為了心中理想,天下的千千萬萬的生民,所以才感到人人自危,不可懈怠于世局。
傅傳書心中自然知道這位和碩親王言過其實。原本這也怪不得他,因為他少在江湖走動,根本不了解江湖上真實的情況,依舊活在自己想當然的想法之中,所以難免偏失,他身為標下也不能盡實而言,只有虛以委蛇,敷衍了事,因為你若直言只怕又犯了王爺?shù)募芍M,徒惹人家不高興,何苦自討沒趣,這些淺顯的道理傅傳書豈有不懂的道理?如若耿直行事,無所諱言,只怕又是第二個袁督師,他自然不會做這無功的事情。
他們自以為牢中的袁承天并未聽到他們的說話,但是他們怎知袁承天屏息內息,將他們的說話聽得一清二楚,心中不禁又驚又喜,驚者乃是掌門大師兄傅傳書非但未受重責,反而被朝廷擢升九門提督,看來大師兄非但沒有絲毫悔過,反而要為朝廷效力,真是昆侖派蒙羞,如果已去的師父有知不知該當如何后悔當年收留他在昆侖,本來寄于厚望,光大昆侖一派,誰想他卻私心過重,忘了本來面目,真是無可救藥!喜者乃是袁門四大堂主要來營救自己這個袁門少主,這樣也可以不違誓言掙扎囚籠,解救鐘掌門一并出走,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樣一來,他便在石床之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時到中夜他也不能入寐,因為心中有事。
忽然墻上石磚又被那于敏中取下,又竄身過來,看著袁承天憂愁善感的樣子,搖頭笑道:“真像,真像……”他自說自話又道:“少年人憂患總是有的,像極了少年時的我……”他太息看了看石牢四壁冰冷,但是卻阻止不了蟲蟻的爬動——它們也是為了生存而不得閑下來,可見世間萬物生靈皆是不易!有時想到人生不過來來去去一晌空,又爭什么名,斗什么利,不免心灰意冷;可是堅強如鐵的總會在渺茫失望的黑暗中尋找點點星光,照亮前途的路,因為不棄所以成功,便如屈原大夫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的生死一生不正詮釋了生命之真諦,他的話語感醒世間多少迷茫不自覺醒的人,讓他們明白此生來世上,你不只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別人,也許:大義真當以死爭!
于敏中雙手簌簌扒動地上的茅草,堆在平地便自盤膝坐下,心有所感,言有所發(fā),說道:“我少年之時也是心高氣大,眼底無人,每與人論,也是壯志說天闊,怒指乾坤錯!自以為天下英雄非我而何?可是后來踏入仕途才知差強人意,每每不如意,入了牢籠,不得施展!因為世事多變,非是人為,亦是天意?!痹刑煲娝f得悲涼,心有同感,想自己一生孤苦,雖然光明磊落,然而不會屈就,所以不受別人待見,人家以為他是個不通世務的小子,不會融會貫通,不會逢場作戲,一味耿直,仿佛濁世中的一股清流,可是卻是處處有人作梗,發(fā)難于他,想讓他就范;可是他不為所動,依舊堅守自己的信念,不隨波逐流;這樣一來反而又顯得自己清高不入流,更加不受待見;可是他卻不以為然,因為當年先祖袁督師也是如此一般不為世俗之人所理解,反而以為他里通韃虜,賣國求榮;后來終于拔亂反正,只是卻是滿人的皇帝,可不是天大的諷刺!
于敏中見袁承天并不說話,然而看他面目表情便了然于胸——因為他多少也聽聞過江湖上的事情——至于袁門天下人不知道的只怕很少;因為那可是朝廷眼中的忤逆亂黨,是反清復明的中堅力量——因為昆侖派歸順朝廷,丐幫也見風使舵依服朝廷,以為為清廷效力,可以得到賞識,也不必如以前那樣東躲西藏為朝廷有司衙門緝拿,現(xiàn)在可以安枕無憂,可說名利雙收,可不勝似那袁門那樣四下躲避,不為朝廷所容。只是這些江湖上這些所謂名門大派不過都是沽名釣譽之徒,只為眼前利益,卻不知道民族大義,更加不知自己的本來面目和身份,怡怡然以為自己也是朝廷中人了,只是人家卻未必這樣認同,處處提防著他們,因為在人家的固有認知中: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可說是仰人鼻息,沒有自尊,空有武功而無堅守正義的靈魂,真是枉為一代宗派!
于敏中道:“此生生在塵世間,不為功名不為錢!我欲乘風上云天,稽首謫仙不叩首!笑傲只為此生有,丹心偏在昆侖巔!吹發(fā)長噓為何故?仙長練丹為何求!長生海外求丹藥,不見當年秦始皇。袁少俠尊師當年在昆侖之巔,眼見天下生靈蒙難,而自己有志難伸,不覺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首古風。尊師趙掌門一生令名出于塵表,俠義滿天下,以濟世救民為懷,從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天下每有瘟疫災情便施丹藥靈符,且又祭天告求上蒼憐我世人,度此劫難!可以說江湖中如尊師這般濟世愛民的江湖宗派萬中無一!——因為世人都為市俗蒙蔽蠱惑,失去本心,人人都入魔道,而且不自知自省,反以為功!只是現(xiàn)在昆侖派日趨勢微,只怕你的掌門大師兄難脫干系!”
袁承天道:“古之義俠都是排難解紛,義所當為之輩,那是現(xiàn)在都是斤斤計較得失,全然不把家國放在心上,便如我掌門大師兄而今依附朝廷,忘了我派宗旨反清復明!”于敏中對袁承天所說反清復明并不排斥——因為他也是漢人——知道雖然現(xiàn)在滿人皇帝也任用漢人為官,只是處處都是提防,因為害怕他們起了異心,一發(fā)不可收拾。他們從來都沒有唯賢用人,因為害怕漢人起了貳心,危及社稷,所以都用人制衡,不讓其權力過大,歸根到底還是心存猜忌!
于敏中見這位袁門少主一幅憂國憂民的樣子,說道:“我少年之時也如你一般,只是過來多經憂患,雖位列朝廷,然而卻無法憾動乾坤,也只能盡力而為。袁少俠我見你面像清奇,骨髂定也不凡,不是尋常之人,心中定有經天緯地之能!”袁承天苦笑一下,說道:“我可比當年的袁督師差的遠了!他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好漢,而我卻一事無成,碌碌無為,渾渾噩噩于世間,雖多方奔走,可是響應,卻是無功!有時我便想索性放棄吧!與世浮沉——可是每當入寐之中便會見到已歿的爹娘聲聲斥責我為袁門不肖子孫,——如果一個人死且不懼,世間又有何事不可為?我想正是如此古往今來的大英雄才不會計較個人得失,總是家國至上吧!所以我又不能全然放棄抗爭,因為我見天下之人皆在夢中,不知白晝黑夜,只怕喚也不醒,他們反而會認為我是個癡人,妄想逆天改命,究是不成!唉,于前輩你說我該當如何?有時我心亂得很,仿佛一團亂麻,沒有頭緒……”
于敏中見他憂患意識之中又有十分的堅強,心想:他終究不是懦弱之人,畢竟有袁督師的血脈!自己而今已經看破世俗,又有何留戀,不如將自己在這牢中十年苦練的內功心法悉數(shù)傳于這位袁少俠,讓他出去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因為他見袁承天語出真誠,決非作偽,不是奸邪小人,將來可堪大任;所以他便將自己的想法說來。
袁承天無功受祿,堅辭不就。于敏中哈哈一笑:“老夫已是殘年之軀,縱然有朝一日出去,也是無用,倒不如將這些年的內功心法悉數(shù)相授——因為袁少俠你年青有為,心有浩然之氣,胸中俯列乾坤,將來這天下還要你們年青人去爭……所以”……袁承天不待他說下去,便執(zhí)手相拒說道:“不可以!于前輩這樣一來于你身體有莫大的損害。我決不接受!”因為他知道這于敏中若將自己的內功心法傳授于己,那么他便元神大傷,只怕命不久矣,因為他久在石牢之內,難以呼息外面的新鮮空氣,全倚仗著體內的這股內功心法支撐運行周身經脈,否則換做旁人只怕早已發(fā)狂而死了;好在這位于敏中大人非是尋常之人,少年之時竟在武當習武,所以心靜如水,耽于寂寞,不為外物所擾,所以竟可練成內功心法,其實不外乎源于武當?shù)兰覂裙?,其實與昆侖派的“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的內功心法殊途同歸;所以他今日才有意將這內功傳于袁承天,期于后望。只是袁承天不明就里,害怕這于敏中一旦武功相授,體內的元神不免受損,那么有可能危及于性命,所以才堅辭不就,可是于敏中卻不這樣想,因為他覺得已是風中殘年,自己心中的理想只有讓這袁少俠去實現(xiàn)!人生不過是悠悠一場大夢,來日無多,去日已到;他便心無所戀,所以便無所掛念,心想這袁少俠一身肝膽,可比昆侖,將來定有一番作為,自己縱死也是無所遺憾——只因他心中依舊有漢人天下的家國夢!
袁承天見他決絕的樣子,心想如果自己再一味相拒,反而顯得虛偽了,所以也就欣然受之。
石牢之內此時本是萬籟無聲,不意忽然竟有只餓得發(fā)狂的的耗子竄出,來到放青菜和饅頭的石桌之上,竟不畏人自顧吃起來。袁承天竟視而不見。這于敏中也不傷害于它,兩個人似乎心有同契,對它視如不一。其實不是他們兩個人沒有看到,只是不想出手傷害于它——畢竟萬物皆有生靈,它們也是有生命的,亦或身后還有小耗子在等它們回去飼食,所以眾生皆是平等,無所謂貴賤,只是世上有人卻不這樣想,反而噬殺成性,所以到頭來多行不義必自斃,結實是落了個悲慘的下場,只是后世之人從來不吸取教訓,反而來回重復這悲劇,——是人為?是天意?皆是不可知!
待得半個時辰,于敏中額頭汗水滴下,頭頂發(fā)際也是氤氳氣散,向石牢上面飄散。他拍了拍手,輕噓一口氣,說道:“今日終于得償心愿,也不枉在這世上走一遭!”他話中之意自是說今日武功相授,心中宿愿已了,余生再無遺感,雖不可見收復天下,但是終究是有了希望!袁承天體內此時但覺輕盈,因為驀然之間多了別人十年的功力自然非同尋常,只是自己受益,而于敏中前輩身體受損心中總覺得愧疚過意不去!于敏中卻坦然一笑,說道:“俠義之人正當排難解紛,義所當為,那有什么斤斤計較?袁少使怎么于小節(jié)之處這樣放不下心來,這也大大不對了!英雄好漢應該去為心中理想去掙,而不是一味妥協(xié),那樣豈不是成了無用之材?”
一番話如醍醐灌頂?shù)脑捳Z頓時開悟,心想自己總是優(yōu)柔寡斷,遇事不決,所以遺失戰(zhàn)績,總是被人算計,是自己心腸不夠狠,還是太過悲天憫人?一時憂愁難當。于敏中忽然悠悠念道:“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也,實乃天授!……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敶酥畷r,天運循環(huán),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圣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袁承天聽他將這話說完,心中為之一動,因為這是洪武大帝朱重八討蒙元之檄文,可見句句在理,字字有萬鈞雷霆之力,可以昭告日月,明白無誤告戒世人我漢人不懦弱,有時積弱只是一時,終將會將夷狄驅除中土,恢復中華!由此可見這朱重八雖出身低賤,身世并不顯赫,少小之時便久經憂患,知道世上百姓的疾苦,所以當他君臨天下之時便嚴懲貪官酷吏,因為他對百姓的苦難身同感受!
于敏中道:“袁少俠大約你也知道這是洪武大帝朱重八討蒙元之檄文,可說氣勢千鈞。文中的意思大約你也明白不過,自當砥礪前行,想當年他出身不可謂不慘,上天從來沒有憐憫過他,可是他卻從不妥協(xié),在憂患罹難之中前行,在刀槍火雨中磨練心志,可以說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后可成大事也!所以你怎么可以一遇到挫折便怨天由人,焉也不是!”他還有下一句話只是沒有說出來,那便是:你一點也不像袁督師的后人!
袁承天知道自己以后行事再也不可以優(yōu)柔寡斷,所謂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因為目下皇帝已被恭慈太后挾持——雖然是母子,可是行為作風卻是截然不同:恭慈太后的眼中凡是反清復明之輩一律殺無赦,不問情由,因為她擔心對漢人的寬容會帶來他們肆無忌憚反抗朝廷,得不償失,索性便行肅殺政策,以儆效尤,讓他們人人自危,都噤若寒蟬,那么他們的忤逆想法就會打消,只是這只是恭慈太后一廂情愿的想法,與事實相去甚遠,因為她不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積螢之下,可以成光的道理!尤以袁門為最,這百多年間起起落落,沉伏之間,雖有時似乎要亡但是總會留下薪火相傳,綿綿不絕;便似袁督師的遺志看似中斷,完則暗中依舊不畏朝廷緹騎四下揖拿亂黨,因為他們明白如果放棄,那么這天下永遠是滿人的,漢人真的要無緣了,所以前赴后繼,循循不絕,因為舍身取義,殺身成仁,向來是天下有志之士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