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一鳴管理日志
- 林軍 林覺民編著
- 8716字
- 2022-04-21 11:31:02
1月 自我管理
1月1日 選擇南開
——2016年9月18日南開開學講話
背景分析
在高考結束后,普通考生選學校大多是從城市、專業等角度出發,盡量將分數優勢利用到最大,而張一鳴則是從四個比較特殊的角度選擇學校。尤其是第一點,張一鳴曾表示,自己不希望在戀愛這件事上浪費太多時間,顯然大學擇偶是他早就計劃好的事。在上大學之前,他就已經非常清楚自己想要通過大學獲得什么,而不是閉著眼沿著教育道路往前走。
行動指南
給自己一點目的性,確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才去做。
1月2日 追求另一半
——2014年12月今日頭條C輪融資后,張、梁二人接受采訪
背景分析
字節跳動早期產品經理梁汝波是張一鳴大學室友,他談到上面那段事情時,曾經總結張一鳴的特點是認人準和“死皮賴臉”。
這兩項技能后來被張一鳴用在了招聘上,只要是他認定的人,他就會不停邀約,即使被拒絕了也不氣餒,甚至會隔一年再問對方情況,早期很多高級技術人才都是這樣被邀請到今日頭條的。
張一鳴對婚姻和創業有過一個非常有趣的類比。大致是說,結婚有一個時間較長的談戀愛的過程,之后才領證,而找創業伙伴的時間卻非常短。如果結婚是合作六十年,創業是合作六七年,那么是否應該用十分之一的時間談談“戀愛”?
可見,在尋找“伙伴”這件事上,張一鳴是何等的慎重。
行動指南
認人要準,認定后要“死皮賴臉”。
1月3日 修電腦
——2016年9月18日南開開學講話
背景分析
內向的人要想保持社交,確實需要多主動幫助別人。
俞敏洪讀大學時經常幫同學打開水,后來水沒了人家都會喊他去打,他也從不拒絕。十年后,俞敏洪創辦新東方需要老師,當他去美國找曾經的同學幫忙的時候,那些人告訴他,愿意信任他的理由是他幫他們打了四年開水。
張一鳴修電腦與之何其相似,幫同學修電腦除了讓他找到最重要的妻子,還讓他獲得了很多創業伙伴。對于年輕人來說,多幫人一點,自己也會多一條路。
行動指南
樂于助人,可以讓你有更多伙伴。
1月4日 看傳記
——2017年11月15日南開校友會演講
背景分析
張一鳴曾經談過一個觀點,人們面對巨大的事情容易無感,面對時代的轉折也很無感,一般是時間過去后才知道發生了什么。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人處在其中無法從整體審視,閱讀傳記會讓人有帶入感,可以從整體審視巨大浪潮中的變化。
2012年是中國互聯網的“萬歷十五年”,是移動互聯網浪潮到來的年代,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這一點,但張一鳴看到了,而且下定決心把握它,這才有了后來的今日頭條。
行動指南
多看傳記,有助于我們感受巨大浪潮中的變化。
1月5日 不計較工作
——2016年今日頭條Bootcamp演講
背景分析
2005年,張一鳴從南開大學畢業后加入酷訊,同時他也是這家公司最早期的一批員工。張一鳴的成長速度非常快,工作第二年就在公司開始管理四五十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后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與產品相關的工作。不僅被創始人吳世春、陳華重用,而且得到了投資人王瓊的青睞,后來也是王瓊將張一鳴拉上了創業道路。
行動指南
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工作,要勤勉學習、敢于任職,才會有更大的舞臺。
1月6日 不設邊界
——2019年字節跳動九周年演講
背景分析
企業家過早給自己設置邊界,會讓自己的視野變得狹窄,不利于將來發展。酷訊創始人陳華曾經評價前下屬張一鳴,是更偏技術向的CEO。
但眾所周知,現在的張一鳴在管理上也做出了重要成就。“字節范”也是國內著名的企業文化,這與其不設邊界、不斷成長有必然關系。
行動指南
做事不要太早設邊界,多做多學會有更多精進。
1月7日 參與更多業務
——2016年今日頭條Bootcamp演講
背景分析
2007年,已經在酷訊做到技術負責人的張一鳴會參與到公司更多的商業部分,這為他后來自己出任九九房CEO打下了基礎。2013年,張一鳴為今日頭條找到了一位媒介銷售天才——時任《京華時報》副總裁的張利東,正是在他的支持下,今日頭條才建立起了無比龐大的廣告銷售體系。
行動指南
參與商業部分,知曉更多領域。
1月8日 練習保持耐心
——2017年11月15日南開校友會演講
背景分析
張一鳴所推崇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認為,耐心如同情感的肌肉,只有磨煉,并且超越過去,才能在自然機制下得到過度補償,從而變得更加堅韌。
張一鳴曾在微博中說:“練習保持耐心,即使是快節奏和壓力的情況下。”
對于創業者來說,耐心等待是不夠的,而應該在艱難的情況下,深入思考,主動提升耐心。
行動指南
主動磨煉耐心。
1月9日 耐心傾聽意見
——2015年4月23日《成都商報》采訪
背景分析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也說:“在人生旅途中,沒有一步登天的魔梯。我們必須腳踏實地、點滴積累,這種方式緩慢而且費力,似乎無法一日千里。也許你認為,以這種步伐,永遠都不能有什么大成就,然而,你還是要有耐心地走下去。”
2014年,今日頭條實現5億美元C輪融資,引得行業側目,大批媒體機構開始對今日頭條群起攻之,社會也對今日頭條提出很多意見。
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中,創始人保持耐心是非常重要的,處理好了會像今日頭條一樣獲得成長,慌不擇路則會走向危險境地。
行動指南
耐心傾聽,不斷成長。
1月10日 耐心面試搭建團隊
——2013年3月17日CSDN采訪
背景分析
面試是招聘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甚至可以說是決定環節。張一鳴曾經提到過,從他參加工作開始,他至少面試過2000人,單看數量甚至可以說遠遠超出很多公司的專職HR。
行動指南
CEO必須要有大規模招聘面試的耐心。
1月11日 知道時間花在哪里
——2012年4月張一鳴微博
背景分析
張一鳴曾經說過,他最想吃的食物是《七龍珠》里面的仙豆,因為食用后不但精力無窮大,而且七天七夜不用吃飯和睡覺。顯然,他想要把這些時間用來工作。據說,他甚至覺得一天工作16小時感覺很好,其珍惜時間的態度由此可見一斑。
張一鳴在總裁辦的會議上,會同步自己的時間規劃,甚至把它做成餅狀圖,上面會展示他一周招人、學英語等各花多少時間。他不斷分析自己的時間利用,以此修正自己時間規劃,以期達成更優的結果。
這顯然是用到了德魯克倡導的時間管理經典方法論:記錄時間—分析時間—系統地安排時間。
行動指南
制訂時間分配計劃,排出優先級。
1月12日 精力放在重點上
——2015年4月29日《好奇心日報》采訪張一鳴
背景分析
成長越快的企業越忌諱過于重視領導人的業務能力,忽略領導人的領導能力。公司的一把手更是如此,必須要牢記“領導力就是通過他人去完成任務的學問”,必須要善于授權賦能激勵人心,這樣才能培養出優秀人才。甚至對于頂尖領導人來說,只貢獻業績,而不貢獻人才才是大罪。
領導人一定要認清自己也是凡人這件事,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管理好精力非常重要。
行動指南
CEO在人多后管理不過來,要充分放權,把精力放在重點上。
1月13日 管理精力,保證睡眠
——2012年5月張一鳴微博
背景分析
在張一鳴工作的前兩年,經常晚上十二點后回家,回家后還繼續編程,據他說“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
但到了創業期,張一鳴反而會配合妻子的要求,每天晚上十二點必須回去睡覺,盡管在他看來,睡覺是一件特別無聊的事。
世界著名心理學著作《意志力》認為,人的所有精力都來自同一個精力錢包,如果你在其他事上消耗太多,在工作上就會余額不足。
行動指南
管理好自己的精力錢包。
1月14日 細化問題
——2011年5月張一鳴微博
背景分析
張一鳴在另一條早期微博中曾經對執行力做過解析,他認為執行力就是態度和能力,只有不斷端正態度和提高能力,才能不斷增強執行力。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源碼資本創始人曹毅曾經說過這么一段往事:
“有次我跟一鳴去美國參觀了臉書、谷歌這些公司。離開頭一天去了金門大橋,看到波瀾壯闊的場景,有感而發吧,(張一鳴)開始講自己創立今日頭條的思考。
“他說他(最開始)在創立今日頭條的時候,在寫商業計劃書時做了一個計算,當時測算是五年時間,有機會做到1億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用戶數量)。
“我很震驚,馬上五年了,正好1億DAU。我說你怎么做到的呢?
“他給我講了一下他的設想,新聞人群總共是一個多么大的人群,我們這種方式會有怎么樣的一個滲透率,然后我在這種方式里面會在什么位置。
“(他)給我的沖擊就是,他確實想問題有十足的把握,才會去做這件事情。他是一個很保守的人,把事情翻來覆去想得很清楚,還能算得很清楚。他對很稀有的‘大東西’,充滿了一種必須拿下,全力以赴地投入所有的精力、所有的資源的態度,然后去大力出奇跡。”
這件事也并不是孤立事件,事實上,很多字節跳動早期高管都講過類似的事。今日頭條的早期計劃往往非常細致且有邏輯,而且最終都得到了令人驚奇的實行。
從知到行,這中間需要的是足夠細化。
行動指南
細化問題,知行合一。
1月15日 少談主義
——2012年5月張一鳴微博
背景分析
胡適曾經說過“少談些主義,多研究些問題”,這是因為當時人們喜歡口號式的語言,陷入盲目沖動的狀態,而缺少具體做實事的動力。
張一鳴引用這段話時,互聯網圈也正流行一種盲目狂熱的風氣。比起各種喊著口號的人,他更希望做些能解決用戶需求的事情。
行動指南
多解決問題。
1月16日 不要愿望式分析問題
——2012年6月張一鳴微博
背景分析
所謂愿望式分析問題,就是逃避問題。當我們解決問題或者復盤問題的時候,如果抱著“這是個例”“這不會再發生”“應該不會有”的想法,就已經是在逃避問題了。
愿望式分析問題的結果,是無法正視產生問題的原因,也就沒有動力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這對于公司的持久發展是非常有害的。
對于公司管理者來說更是如此,管理者面對問題更加不能得過且過,而應該從整體上思考,從體制上解決,并建立長效防范機制。否則,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管理者放過的地方往往是墨菲定律發揮作用的地方,越擔心越發生,反而不如提前咬牙解決的好。
行動指南
不要給自己找借口,要直面問題。
1月17日 抗壓
——2015年《芭莎男士》對談張一鳴
背景分析
張一鳴的抗壓能力是非常強大的。外界有一段時間將其形容為機器人思維,但是從現實上來說,這其實是一種嚴格自我管理的極致理性。
梁汝波說,張一鳴大學時期以嚴格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張一鳴自己也曾說過,他認為發火是一種非常低效率的溝通方式,這種方式更多是抒發情緒,卻不能解決問題。
從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對張一鳴來說,效率大于一切,他非常善于調節自己,以保持更高的生活效率。
行動指南
保持抗壓狀態。
1月18日 窗口期要延遲滿足感
——2016年12月14日張一鳴接受《財經》采訪
背景分析
延遲滿足感的說法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一個著名實驗:斯坦福實驗人員將孩子們安置在有棉花糖的桌子前面,并且告訴孩子可以立即吃,也可以等實驗人員出門回來后再吃,如果選擇后者可以被獎勵一倍的棉花糖。這場實驗的結果是,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渴望,等了15分鐘才吃。
延遲滿足感是一項只有少數人才具備的能力。張一鳴認為即便是要把握窗口期,也要懂得延遲滿足感,做一些不是短期見效的事,這樣對長遠未來更有利。
行動指南
創業者要懂得把握窗口期,也要懂得延遲滿足感。
01月19日 如何延遲滿足感
——2010年12月張一鳴微博
——2012年6月張一鳴微博
背景分析
現實中,很多創業公司喜歡標榜加班,創業者標榜勤奮少睡,企業文化充斥各種高大上詞匯,但事實上公司運營卻陷入一種形式大于實質的狀態。
管理者對這種“勤奮”狀態非常滿足,卻沒有具體產出,只好不斷加強“勤奮”,結果陷入惡性循環。
如何判斷是不是過于自我強化了?張一鳴這里有一個判斷方法:“判斷自己對不同事情樂觀還是保守:記下自己的預測和實際結果,看平均差值。問題是你是否愿意估計得更準?似乎樂觀和保守的人都并無意愿去糾正。”
行動指南
要想做到延遲滿足感,就不能假裝努力,要沉靜下來做事。
1月20日 缺少批評就自我批評
——2016年1月張一鳴獲“創業邦年度創業人物”演講
背景分析
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指出,當一個公司處于“王冠”位置的時候,別人是很難勸說它去自省的。他所舉的例子就是20世紀90年代的IBM,當時它雖然是美國IT領域的巨無霸,但公司高層變得越來越自負,上行下效,各級機構的領導人都只能聽到自己想聽的話,公司股價下跌30%卻無力挽回,直到格斯特納上臺開始自上而下自省改革。
對于飛速增長的今日頭條來說也是如此,它所面臨的道路要么是躺在增長的成績上成為歷史,要么是不斷自我批評,張一鳴顯然是選擇了后者。
行動指南
CEO身邊很少有人能給自己提要求和批評,創業者必須擅長自我批評,保持寵辱不驚的最佳狀態。
1月21日 越滿足越要自省
——2016年1月張一鳴獲“創業邦年度創業人物”演講
背景分析
心理實驗證明,每個人都會高估自己。大部分司機都覺得自己技術好于他人,大部分歌手都認為自己歌喉更加動聽。企業家和普通人一樣,也會出現這種狀況,他們普遍認為自己的能力優于同行。
稻盛和夫曾經提出“在悔悟中生活”,要經常真誠地反思自己,培養自己的自律能力,因為人性總會讓人滿足于榮耀的桂冠,常常導致“成功毀了他這個人”。
企業家們更需要反省,他們往往被認為是社會成功人士,很容易陷入高估自己的陷阱。當他們在經濟上獲得優勢后,身邊的各種誘惑增多,歌功頌德環繞四周,稍不留意就會被欲望牽引,走入歧途。
更重要的是,隨著企業的壯大,他們與下層業務接觸越來越少,對具體信息的了解也越來越少,如果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久而久之,他們看到的只能是虛假的數據和虛報的成績。只要他們自我感覺良好,總有人會不斷滿足迎合他們。
可是公司的業務還是在按照市場規律前進,如果不能及時自省,公司也必受牽連。
行動指南
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更需要自我反省,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
1月22日 決策形式化
——2012年9月張一鳴微博
背景分析
今日頭條多位高管和離職員工曾經表示,張一鳴脾氣極好,而且是真的好,不是壓抑著自己,就是個謙謙君子。他不兇人,也不刻薄地批評人,即使極不滿意,也只是溫和地說理,溫和地鼓勵。這與張一鳴積極反省情緒是分不開的。
張一鳴所提到的formalize decision-making process,簡單理解就是決策形式化,這樣可以將決策過程記錄下來,以便將來復盤決策,對決策有深度認識。
除此之外,張一鳴還會像寫日記一樣寫微博,將自己的所思所想記錄下來,這點與他的老鄉王興一樣。
行動指南
記錄自己,積極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