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是否對自己有過這樣的靈魂拷問:
“我是誰?”
“我在哪兒?”
“我要干什么?”
自從我進了中文系之后,總能在一些文學評論中看到“主體性”這三個字,也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自我”。無論是虛擬的小說還是紀實文學,總會有那么一大批人因為“找不到自我(主體性)”而產生焦慮和對生活麻木,譜寫出煎熬的故事。
心理學家時常把主體性和嬰兒時期的“主...
上QQ閱讀APP看后續精彩內容
登錄訂閱本章 >
不知道你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是否對自己有過這樣的靈魂拷問:
“我是誰?”
“我在哪兒?”
“我要干什么?”
自從我進了中文系之后,總能在一些文學評論中看到“主體性”這三個字,也就是我們平常生活中所說的“自我”。無論是虛擬的小說還是紀實文學,總會有那么一大批人因為“找不到自我(主體性)”而產生焦慮和對生活麻木,譜寫出煎熬的故事。
心理學家時常把主體性和嬰兒時期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