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了解而停止思考
時光回到1976年。那個時候,谷歌還沒有包攬我們查詢的所有問題,一個名叫范·菲利普斯(Van Phillips)的年輕人就提出了一個用谷歌搜不到答案的問題:“如果他們能讓一個人登上月球,為什么不能制作一只體面的假肢?”這個念頭在他的腦中形成后便不斷被放大。菲利普斯覺得,他的未來就指望著能找到這個問題的真正答案,而對此似乎還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菲利普斯21歲,是一名運動員,也是一個帥氣聰明的大學生,一直過著令人陶醉的生活。但在那年夏天的某一天,他的命運改變了。當時,他正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個湖中滑水,拉著他滑水的船突然著火了,緊接著一片混亂。這位駕駛員并沒有看到另一艘摩托艇開過來,而那艘摩托艇徑直撞向了菲利普斯。
第二天早上,躺在醫院的菲利普斯慢慢蘇醒了。他回憶道:“我做了所有人都會做的事——‘我不想看,但還是忍不住看了’?!彼崎_蓋在身上的毯子卻發現“自己的左腳沒有了”,他膝蓋以下的肢體被另一艘摩托艇的螺旋槳切斷了。
醫院給菲利普斯配備了“一只固定在鉛管上的粉色假肢”。這只假肢比一塊木頭強不了多少,但這就是當時的假肢。菲利普斯拿著使用說明離開了醫院,說明書上這樣寫道:“慢慢習慣你的‘新朋友’,每天用它走兩次,它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壯,逐漸成為你最好的朋友。”菲利普斯回憶稱,當他第一次試著用這只假肢走路時,他被“一塊豌豆大小的鵝卵石”絆倒了。那時,他明白了,自己不能適應這只假肢。他還回憶起在那段時間拜訪女朋友父母的事情,他女朋友的父親曾把他叫到一邊說:“菲利普斯,你一定要學會接受這個事實?!狈评账够貞浀溃骸拔耶敃r咬著舌頭,我知道他是對的。在某種程度上,我確實必須承認,自己是一個被截肢的人。但是,我不會接受必須用這只假肢的事實?!?/p>
那一刻,菲利普斯表現出一個創新提問者具有的特征:拒絕接受現實。實際上,在孩童時期,他就已經有了與此類似的跡象。比如,他曾經把屋子里所有的門把手都卸掉了。當時,他想:“如果把門把手和門分開,那會怎樣?”提問者往往有很多淘氣的童年故事?,F在,作為一個成年人,他此時正處在一個關鍵的“為什么”時刻,比如他會想:“為什么我要勉強自己接受這只討厭的假肢?”
對于菲利普斯來說,這是一個合理的問題。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任何人在這時候都會這樣想),科技世界里正在上演著諸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尤其是在美國的太空計劃項目中。所以,他自然想知道,為什么人們有辦法讓一個人在月球上行走,卻想不出辦法來解決地球上的現實問題?
菲利普斯當時沒有想到,美國政府和大型企業并不著急去解決這些問題。之后,隨著他對肢體修復領域的逐漸了解,他才慢慢清楚這一點,而他對這一領域了解得越多,他就越堅信這一點。菲利普斯回憶說:“數十年來,肢體修復行業一直停滯不前?!睕]有人對這個行業投資,因為這一行業的客戶群,即截肢者對這個誘人的商業市場沒什么想法。“而我就可以借此占得先機了”,幾年后,菲利普斯這樣告訴我。由于這個行業長久以來止步不前,所以它留下了大量空間,不僅允許人們質疑那些過時的理念以及維持現狀的做法,還可以讓人們向這個行業注入許多急需的新理念。
作為一個天真的提問者,菲利普斯很快發現,在處處都要求答案的王國里,他的“為什么”和“如果”一類的問題并不受歡迎。在很多專業性比較強的場合中,基礎性、根本性問題經常會讓人變得沒有耐心,甚至感覺不舒服。比如,在醫院或醫生的辦公室、商業會議室,甚至教室等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菲利普斯提出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市面上沒有更好的假肢”以及“這種局面是否可以改變”等都可能會被人們視為對某些專家的挑戰,比如對醫生、肢體修復工程師和其他知道潛在答案的人的挑戰。因為在肢體修復領域,這些專家可要比菲利普斯懂得多得多。
提問的力量
A More Beautiful Question
作為這個領域的門外漢,菲利普斯擁有極大的優勢,因為他能從旁觀者的角度提問。提問的最大樂趣和吸引力就在于提問者的意見經常與專家的意見相反,所以專家們一般很少在自己的研究領域發問。對于這種現象,美國建筑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給出過形象的解釋——專家“因為‘了解’而停止思考”,如果你“了解”了,你可能也就沒有了提問的理由。然而,如果不提問,你就只能依賴“專家”的知識。而他們的知識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可能還過時了,也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
菲利普斯并不是想讓專家相信他能更好地了解肢體修復領域的專業知識,他也確實沒有非常透徹地“了解”相關知識,只是對此有所懷疑而已。在提問的道路上,作為一個迎接挑戰的提問者,菲利普斯邁出了關鍵一步,把“為什么他們不能制作一只更好的假肢”變成了自己的問題。因此,他不得不替換代名詞——將“他們”換成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