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忿怒相
- 千秋風流去,而今有誰人吟
- 三十三重自在天
- 2793字
- 2022-04-23 08:09:15
古書記載:“佛之怒火,化為明王,毀天滅地。”
你看,這是最直接的力量體現,把天地都能滅掉,比戰略核潛艇還厲害。
原子彈這么厲害,也只是炸毀了廣島和長崎,結果人家佛隨手一揮,紅蓮業火一放,諾大的世界就被燒成灰燼了。
道教強者一看,佛教頂級強者這么厲害,也不甘落后,通天教主更是想著“干脆推倒世界,重造地火水風,再創洪荒”。
天道心想著:“造物主好不容易創造出一個這么精彩的世界,你現在要給老子推倒重來,這不是給老子添堵嗎?”
不能忍,辦他!
于是通天教主就被天道大手給抓走了,關進了天道小黑屋,有期徒刑一萬年。
據說,每一尊佛都有自己的忿怒相,謂之“明王”,又作“忿怒尊”,乃是佛三身中的教令輪身。
為教化剛強難度的眾生,佛以大慈悲心,現忿怒之相,以破除眾生愚闇,而使得智慧光明。
最著名的便是五方佛所化的五大明王。
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佛,他是釋迦牟尼佛的法身,居于五方佛的中央。
其智慧光明可照耀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在。
唯有三千大千世界之主摩醯首羅(大自在天,即濕婆神)不愿匍匐在大日如來腳下。
據《大日經》記載:濕婆神心生傲慢,自詡為三界之主,不愿尊佛,且不滿大日如來在自己的領域內建造金剛法界宮。于是,在如來所居的金剛法界宮外拋灑一切穢物。
大日如來見濕婆神魔障太盛,乃化身不動尊明王怒而往降服濕婆,將他活活踩死。
經稱:“時不動明王即執彼,以左足踏其頂之半月中,以右足踏其首之半月上,爾時大自在天尋命終悶絕于內……”
阿閦佛,即不動如來,因其菩提心堅固不動如山而得此名。
可惜,阿閦佛雖然許下“于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不生嗔恚”的宏愿,卻沒說過不發怒火。
三世諸佛主宰萬界之時,不僅大自在天不愿屈服,連烏摩天妃等一干天神都不愿降服。
要知道烏摩天妃正是那個在阿修羅與諸天之戰中,砍掉過阿修羅王四肢的最強女神。
阿閦佛為了維護佛界威儀,怒化降三世明王,左腳踏在大自在天頭上,右腳踩在烏摩天妃胸前……
寶生佛,或謂寶相佛,位于南方歡喜世界,可滿足眾生一切愿望。
《地藏菩薩本愿經》稱,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寶生佛之名,而心生恭敬心,此人不久必證阿羅漢,得解脫。
然而,色受想行識衍生的五陰魔以各種誘惑誤導眾生,使得眾生剛強,難調難伏。
為度化眾生故,寶生佛怒化軍荼利明王,以降服五陰魔為己任。
世間學佛人無不向往蓮花凈土。
因為那是一個“極樂世界”,無有罪惡,所住皆是“諸上善人”。
尤其是凈土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能讓世間有緣者“一念得度”,給予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即使如此,阿彌陀佛也同樣會發怒,他會變成六面六臂六足、全身青黑的大威德明王,能斷除一切魔障,摧毀一切毒龍。
他鎮守西方,主要降服閻羅死魔。
許多人對不空成就佛不甚了解,不空成就佛又名雷音王佛。
修持不空成就如來法時,無論是佛事還是有情事,皆能成就,遠離煩惱。
縱使此佛沒有煩惱,卻仍有忿怒,他會化身金剛夜叉明王。
金剛夜叉明王啖食世間一切惡業眾生,摧毀一切邪魔。
邪道妖魔鬼怪見了他,基本上都是繞道走,敬而遠之。
覺者如佛,雖早斬斷了貪嗔癡三毒,面對世間萬惡以及難以調伏的眾生,仍免不了發怒。
五方佛怒化五大明王。
不過,佛的忿怒并非嗔怒,至于區別,只怕要修到佛的境界才能理解了……
在早期的佛教壁畫和其他繪制的觀世音菩薩像中,菩薩的頭頂會有一個或一對馬駒形象。將動物形象置于菩薩上方,這不是對菩薩的不敬嗎?實則不然,這有其歷史淵源。
早在佛教尚未產生的公元前7世紀,古印度婆羅門教的經典里就記載有象征慈悲的善神,是一對孿生小馬駒,名為“雙馬神童”。
這一善神天性慈悲,神通廣大,具有能使盲人復明,不孕者生子,公牛產奶,朽木開花等種種不可思議的神力,這一善神同時也被古印度教所吸收。
公元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后,婆羅門教的善神“雙馬神童”也被佛教吸收接納,成了象征慈善和愿力的菩薩,稱為“馬頭觀世音”,其形象依舊延續了婆羅門教的小馬駒(一個或一對),這便是佛教最早的觀世音菩薩形象。
隨著佛教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善,觀世音菩薩亦變為威武偉丈夫形象。
因為根據佛經,菩薩皆為善男子出家。
如《悲華經》記載,觀世音是轉輪圣王無凈念的太子,名不拘。
他立下宏愿,生大悲心,斷絕眾生諸苦及煩惱,使眾生常住安樂,故名“觀世音”。
從此,觀世音菩薩像開始有了演變,即在馬駒之下增加了出家比丘形象,用來表示菩薩為善男子出家。
究竟何時開始,觀世音菩薩的形象中不再出現馬駒,未見確切記載。
觀世音,是漢語意譯,從字面上說就是“觀察苦惱眾生的音聲,而循聲前往解救。”
也翻譯為觀自在。
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首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所謂觀自在,意為“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觀世音菩薩有般若智慧,洞徹世間“五蘊皆空”的真實相,而能達到“觀自在”境界,故名。
在唐朝,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諱,而改稱觀音菩薩。
用佛教術語來說,佛教分為大、小二乘,大乘又稱菩薩乘,若以因果來分則分有顯宗和密宗。
即大乘佛教可分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顯宗佛教,或直接稱為大乘;
果乘就是金剛乘,一般稱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稱密宗佛教。
正因為有在佛教修習上的差別,顯宗與密宗的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別。
顯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態,如最常見的佛祖釋迦牟尼像都是神態安詳,跏趺坐於蓮花,手結無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蓮花與光環相襯,給人平和、安穩之感,所以也可稱此類佛像為“寂靜相”。
一般包括佛、菩薩、明王、羅漢、護法、高僧六類,其中的明王護法類雖然也有多臂多面,觀世音菩薩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還是以一面二臂為主。
密宗佛像中也有大量的“寂靜相”存在,但密宗有一個善巧方便的修習法門——觀想,必須通過觀想佛像本尊,才能獲得不可思議的特殊能力。
密宗造像更多地體現了象徵主義的理性成分,它必須用具體的形象,將密宗修習的法門表現出來。
所以,在藏傳佛像中,就會有那么多的猙獰恐怖、鼓目圓睜的“忿怒相”造像。
如本尊、佛母、空行護法等皆多面多臂造型。
按照密宗的說法,這是為了修習者的意念能夠迅速地捕捉引起人內心煩惱的邪魔,所以常把這些邪魔描繪成具體可視的形象,供反思和修行。
煩惱便是內心的敵人和邪魔!
例如,煩惱可能是由一個被踏在護法神腳下衰竭待斃的魔怪形象來表示。
正如象徵所暗示的那樣,踩在護法神或是本尊腳下的非人形的邪魔,不是別人,就是人內心貪、瞋、癡所引起的無盡的無明煩惱。
密宗佛像中被塑造的頭顱、腦蓋骨、脛骨、人的心臟、腸子等裝飾物,都不是真實的東西,而是假想的人類煩惱的種種象徵與替代。
理解了藏傳佛像中密宗的這些象徵意義,我們才能較準確地認識和欣賞密宗造像藝術的精髓所在。
而正因為“忿怒相”佛像,造型奇特復雜,給人以神秘的感覺,存世的“忿怒相”要比“寂靜相”少得多。
還有一種造像,兼有善惡兩種表情,如密集金剛、圣樂金剛、大威德金剛等,“怒相”與“善相”兼而有之。
不僅在藝術上很有美感,也因為這種獨特的“水火交融”使得此類造像,市場價格極高,深受投資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