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時尚、身份與社會變遷

作為最顯著的消費形式之一,服飾在身份的社會建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著裝選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研究領域,它探究了人們如何出于自身意圖理解特定的文化形式:這既包括關于在特定時刻表現得體的外觀的強有力規范(也稱作時尚),也包括其他種類繁多的選擇。作為社會地位和性別最明顯的標志之一,服飾由此有效地維護或顛覆了符號邊界,并顯示出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感知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協調不同的地位邊界。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服飾也是在公共空間中實現身份認同的主要手段。若以特定時期為依據,那么身份認同的諸多方面(包括職業、區域認同、宗教和社會階層)都將體現于歐洲和美國的服飾中。每個人穿戴的配飾也極為重要,比如帽子就傳達出一種獲取社會地位或渴望躋身上層社會的即時信號。著裝選擇的多樣性成了一種微妙的暗示,體現了不同的社會類型和社會地位是如何真切地體現在服飾中的。

最近,社會學家已經開始了解人工制品的力量,以便踐行一種文化“議題”,它往往以我們意識不到的方式影響著社會行為和態度。技術對現代生活的重要介入(Latour 1988)體現在機械、建筑和計算機(僅舉幾例)領域中,但它通常掩蓋了這樣的事實:幾個世紀以來非技術性人工制品始終在影響著人類行為。作為一種人工制品,服飾通過其強制推廣社會身份的能力“創造”著行為,并賦予人們維護潛在社會身份的權力。一方面,就像維多利亞時代的女裝一樣,服飾的風格可以是一種束縛,它(確實)限制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幾個世紀以來,制服(軍隊的、警察的、宗教的)被強行施加于那些所謂志愿者身上,以表明其社會身份(Joseph 1986)。另外,服飾也可視作一個豐富的意義庫,它以操縱或重構意義的方式強化人們的能動性。對社會心理學家(Kaiser,Freeman,and Chandler 1993)的訪談表明,人們將自己“最愛”的著裝歸功于影響其自我表達以及與他人互動方式的能力。

社會科學家尚未明確表述當代社會中的個體如何構建社會身份。最近的理論將人定義為社會結構中的功能性存在,且現在的人比過去更具流動性,也更少受到約束。當代社會的特征是“后工業”,其文化特征是“后現代”,這意味著社會結構的不同要素與文化的性質及作用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轉變。

在本書中,我將探討19世紀的工業社會和當代后工業社會中的時尚和著裝選擇,并將援引法國、美國和英國的案例。在階級社會中,每個階級都有區別于其他階級的獨特文化,但同時又與其他階級共享著一定的價值觀、目標和性別觀念。在當代“碎片化”的社會中,階級差別在工作場所中很重要,但在工作場所之外,則未必適用于其他社群的成員,盡管這一差別所依據的標準適用于出身在同一個社群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社會階級和性別是社會身份最突出的面向,在這些社會中,時尚和著裝選擇有何不同?相較于那些用生活方式、年齡段、性別、性取向和種族來劃分社會階層的社會而言,時尚和著裝的差異如何建構了人們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表征?時尚傳播和著裝選擇的變化可用以追蹤和闡釋這些階級文化中的轉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隆化县| 台安县| 中卫市| 滕州市| 山西省| 敖汉旗| 岱山县| 湘乡市| 息烽县| 循化| 华安县| 浑源县| 龙川县| 东安县| 洪雅县| 永丰县| 博湖县| 楚雄市| 雅安市| 自治县| 汝城县| 湖口县| 鄂托克旗| 平湖市| 永清县| 鄢陵县| 泗洪县| 阜阳市| 甘洛县| 吉林市| 吴川市| 怀来县| 磐石市| 会昌县| 钟山县| 繁峙县| 宁蒗| 随州市| 安多县| 观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