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
- (英)彼得·薩里斯
- 2827字
- 2022-04-19 15:41:52
序言
陳志強
“牛津通識讀本”《拜占庭》這本書,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多年前,我和弟子武鵬副教授合作翻譯過曼格主編的《牛津拜占庭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那是一本嚴肅的學術類教材。牛津大學這么快又出版新的拜占庭通史書了?這兩本書有什么不同?帶著滿腹疑團,我尋找答案。
在海內外弟子的幫助下,我最終弄明白了,《拜占庭》是一本大學普及讀物,屬于七百多種“牛津通識讀本”系列圖書之一。根據出版社公布的現有讀本名錄,歷史類讀本近十分之一。這套書的選題與牛津大學的課程體系并不完全配套,也許是為了滿足在校各院系同學廣博的求知需求。以這兩本拜占庭史書籍來看,《牛津拜占庭史》的主編是學富五車的國際拜占庭學的著名權威,而《拜占庭》的作者則是“70后”中青年專家薩里斯。這里并非以此評判兩書的質量,只是想說明它們各自的突出點。例如,《拜占庭》的寫作重點集中,關注戰爭及其對拜占庭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在較短的篇幅中展現出這個中世紀大帝國千余年歷史發展的主線,讀者可以用一周喝咖啡的時間讀完它。又如,它語言通俗活潑,在一些歷史轉折點的重大事件和人物那里制造場景,令人興趣盎然。這種書其實并不好寫,只有在深入研究拜占庭史和全面把握拜占庭歷史與文化系統知識后才能完成。因此,作者在前言中稱,他是在全球頂尖的拜占庭研究機構之一哈佛大學橡樹園圖書館完成此書的,可見他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拜占庭帝國從哪里來?這個帝國與羅馬帝國是什么關系?上千年的拜占庭帝國有哪些重要特征?一度強盛的拜占庭帝國后來為什么衰亡了?拜占庭歷史與文化的歷史定位是什么?等等,這類問題在這本小書中都會有適度而生動的解答。
如果以宏觀的視野看待古羅馬帝國以后的歐洲地中海歷史,讀者就會發現,這個統一了地中海世界的羅馬大帝國留給了后世兩種政治模式:其一是東地中海世界(包括地中海和黑海)的中央集權制,其二是西地中海和西歐的地方集權制。前者的繼承者是統一的拜占庭帝國,而后者的繼承者是戰亂不休的西歐。在歐亞大陸西端的這個空間狹窄的試驗場上,兩種“大人群”治理模式經過了中世紀千余年的實踐,留給后人一段令人回味無窮的歷史故事。
今天被普遍貶斥的拜占庭帝國中央集權皇帝專制,事實上是從晚期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發展史的必然結果。“公元3世紀大危機”將羅馬帝國拖入混亂的深淵,經濟危機、人口銳減、思想錯亂,激發了政治混亂,皇位持續更迭,康茂德被殺后便爆發了數十年之久的皇位爭奪戰,235年至284年間,約26個皇帝輪番坐莊,各地起義騷亂此起彼伏,內亂伴隨著日耳曼各部落成功入侵帝國,薩珊波斯軍隊也乘亂進攻,甚至于260年俘虜了羅馬皇帝。在此艱難時世,恢復政治秩序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生活是羅馬人的普遍愿望,強化帝制的發展趨勢由此突顯,至少人們對“五賢帝”之安定和“公元3世紀大危機”之混亂的優劣形成了共識和選擇的傾向性。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時代的帝國逐漸擺脫戰亂,以拜占庭皇帝專制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有效地中止了晚期羅馬帝國軍閥割據的政治局面,結束了憑借武力征戰奪取最高權力的殘暴方式,以一種血親世襲繼承原則取代了軍事強人普遍覬覦皇位的習俗。
此后,皇帝專制時緊時松,帝國中央集權時強時弱。一些鐵腕君主特別是能征善戰的皇帝將帝國帶入強盛,不僅社會生活穩定富足,而且有效地抵御住了強大外族敵人的入侵和東方游牧民族持續不斷的劫掠。與此同時,個別平庸之輩或昏庸帝王造成的短時混亂和宮廷內爭,并沒有對民眾生活產生實質性影響。相對穩定的政治統一,促使拜占庭帝國的社會生活保持在總體上有序的范圍內,因此經濟發展環境相對良好,社會財富積累也相對迅速,甚至在特定時期進入短期良性循環的快速發展階段。該地區的城市生活質量達到了歐洲地中海世界的最高水平,并成為中世紀時期宗教文化生活最活躍的中心。
以更宏觀的視角來看,當時整個歐洲地中海和西亞地區的人口情況,就很說明問題。前工業時代社會財富的積累很難統計清楚,唯有人口是個相對準確的指標。因為只要百姓生活安穩,日子過得去,家長們就一定會生育孩子并把他們養大,富有之家更是把人丁興旺視為最佳生活的選擇,因此人口增長指標是衡量古代社會(包括國家)發展程度的最佳指標。晚期羅馬帝國之后,歐洲地中海地區最大的變動便是東部和西部地區分道揚鑣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東羅馬帝國即后世所稱的拜占庭帝國,保持著國家權力的相對集中,皇帝專制制度自君士坦丁一世后持續到1453年。與此同時,西羅馬帝國缺乏中央集權,各級封建領主以家族為基本單位,以土地為紐帶形成封主和封臣之間的封建關系,出現了“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我的封主的封主不是我的封主”的斷裂等級制。各級封建主之間形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他們相互沖突,內部戰亂不斷,外族持續入侵,長期的戰亂遍及西歐和中歐各地,這里成為中世紀世界戰亂最為頻繁的地區。
這種政治上的四分五裂狀態和拜占庭帝國中央集權治下的統一帝國反差極為鮮明,其社會表現便是人口差異極大。根據學者粗略估算,自2世紀末羅馬歐洲人口達到6700萬到7000萬人以后,歐洲居民大多集中到了拜占庭帝國,甚至在拜占庭帝國收縮到東部地區后,其人口也遠遠超過西部地區(John Haldon,The Palgrave Atlas of Byzantine History,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p.7;Angeliki E.Laiou,The Economic History of Byzantium,from the seventh through the fifteenth century,Washington,D.C.:Dumbarton Oaks Research Library and Collection,2002,I,pp. 47—48)。造成人口東向集中的原因雖然復雜,但戰亂促使人們向富足安定的地區流動,幾乎是沒有疑問的關鍵性因素。中世紀西歐內部多層次、多形式的戰亂造成人口和財富大量損失是沒有爭議的共識,該地區長期戰亂和貧窮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那里遠比拜占庭世界更貧窮、痛苦和野蠻,人口死亡率更高。拜占庭帝國之所以長期占據歐洲地中海世界最富有地區、人口最多地帶,成為文化最活躍的中心,絕非偶然,是帝國中央集權政治下社會生活相對安定的必然結果,這與戰亂頻繁的歐洲其他地區形成鮮明對照。
馬其頓王朝巴西爾二世的“黃金時代”是拜占庭帝國發展的頂峰,也是帝國中央集權制國家由強盛而衰弱的轉折點。拜占庭帝國中央集權制在科穆寧王朝時期的“貴族治理”改革后發生了改變,皇帝家族政治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國家政治。大約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地區特別是西歐地區的家族地方集權,卻逐漸朝向國王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制發展,出現了早期多層次政治無序狀態向著國家集中統一政治權力的發展趨勢。衰落階段的拜占庭國家集中統一政治權力自科穆寧王朝后愈發衰弱,不自覺地促使帝國中央集權降格為地方集權勢力。這一深刻變動為嗣后歐洲地中海世界在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歐各國不斷強化的以國王集權為最高形象的民族國家恰好符合工業文明初起的政治經濟要求,那里各個近代國家的發展愈發強勢,而拜占庭則從強勢的中央集權“帝國”蛻變為地方集權的家族統治,資源和疆域同比萎縮,進而被新興的中央集權的奧斯曼帝國所滅。
筆者多說了幾句,希望讀者在閱讀《拜占庭》一書時,既能看熱鬧,也能看門道。更多的解讀,則有賴于讀者在細讀此書中,細細品味,領悟參透。
2021年9月于南開大學龍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