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書籍之路)
- 王勇 陳翀等
- 2442字
- 2022-04-14 15:12:24
總序
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而燦爛,歷代名人輩出且留存史料豐贍,在中日兩國學術界備受關注,多年來,該領域積淀了無數的學術研究成果。
日本學者辻善之助《增訂海外交通史話》、藤田元春《上代日中交通史研究》、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均出版于半個世紀前,這三部著作堪稱中日文化交流史領域的先驅作品,至今仍有其重要意義。其中《日中文化交流史》經胡錫年翻譯成中文后,更是對從事該領域研究的中國學者產生了莫大的影響。森克己圍繞“宋日貿易”所著的《日宋貿易之研究》《續日宋貿易之研究》《續續日宋貿易之研究》《日宋文化交流之諸問題》四部扛鼎之作,搜集網羅該領域的基本史料,夯實了該領域的研究基礎。田中健夫的《對外關系與文化交流》《中世對外關系史》等書聚焦元明時期,他繼承了森克己的學術理念,著眼于東亞地區,促成了該領域的新發展。
此外,實藤惠秀研究清末時期的中國留學生(《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大庭修研究江戶時代中國書籍的流通(《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池田溫圍繞法制研究中日交流史(《東亞文化交流史》),小曾戶洋、真柳誠研究中日醫學交流史(《漢方的歷史》),等等。學者們均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頗有建樹,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近年來,這一領域的學術新人亦層出不窮,如森公章、山內晉次、田中史生、榎本涉、河野貴美子、河內春人等活躍在國際學術舞臺,成果頻出,備受矚目。
回看中國,除了民國時期王輯五所著《中國日本交通史》,我國學者對這一領域的真正研究,始于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之后。
史學領域,汪向榮的《古代的中國與日本》與王曉秋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發掘新資料、提出新見解,代表20世紀該領域的頂尖水平;楊棟梁主編六卷本《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稱得上是“從周邊看中國”的佳作。
文學方面,20世紀末嚴紹璗的《中日古代文學關系史稿》與王曉平的《近代中日文學交流史稿》珠聯璧合,以其宏大的視角與渾厚的國學底蘊,全面梳理中日文學交流千年史脈,至今仍被視作經典。
考古學分野,王維坤的《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以出土文物為據,實證中日文化交流史事;尤其是王仲殊,圍繞“三角緣神獸鏡”提出“東渡吳人制鏡說”(《王仲殊文集》第二卷),在日本學界引起甚大反響。
思想史層面,王家驊的《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關注儒家思想在日本的變容,內容極富創見;劉岳兵的《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探究“西化”氛圍中傳統儒學的命運,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命題。
此外,來自中國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澳門地區的學者也是一股不可忽略的研究力量,如研究明代中日關系史的鄭樑生,研究東亞教育圈的高明士,研究中日書籍翻譯史的譚汝謙等人,都有豐碩的研究成果問世。
綜上所述,在中日文化交流史領域,日本學者比中國學者早一步著手研究,憑借對基礎史料的收集、整理、解讀,在學界獨領風騷多年。但近20年來,中國學者潛心研究,積極吸收國內外優秀研究成果,終于取得了飛躍性進步,研究水平達到國際水平,甚至在一些特定的“點”和“線”上有領先之勢。
形成上述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首先,中國學者的漢語功底扎實,不僅能解讀日本的漢語史料,還能從中國的歷史文獻與新出土文物資料中發掘新史料;其次,自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正常化以來,留學日本后歸國的中國學者大多數不僅有閱讀日語文獻資料的能力,還具備撰寫外語論文及學術著作的水平。
這些年來,在從事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中國學者中,有不少人因為其杰出的學術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受到高度評價,甚至獲得重量級學術獎項。如:王仲殊因對“三角緣神獸鏡”的突破性研究,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嚴安生因對日本留學精神史的精深研究,獲得“大佛次郎獎”;嚴紹璗因在中日文學交流史領域的巨大貢獻,獲得“山片蟠桃文化獎”;王曉平因從事漢詩與和歌的比較研究,獲得“NARA萬葉世界獎”;王勇因提出“書籍之路”理論,獲得“國際交流基金獎”;等等。
中日文化交流史為中日兩國共有的研究主題,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學者同人們交流互動亦非常頻繁。20多年前,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正是其成果之一。
30年前的春日,我邀請中日比較文學界的國際知名學者中西進先生到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作專題講座。講座結束后,時任杭州大學校長沈善洪先生讓我陪同中西進先生一同考察江南園林史跡。1991年5月18日,在無錫的一家酒店中,我與中西進先生共同商定了“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的選題計劃。該計劃得到了許多同人的幫助,進展順利。該叢書日文版定名為“日中文化交流史叢書”,自1995年7月起依次出版,共十卷;中文版定名為“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由浙江人民出版社于1996年11月一次性出版十卷。
此后20多年間,隨著考古文物資料的出土及文獻資料的不斷發現,中日學術界的理念及研究方法也有新的發展,中日兩國的人文學術交流更是不斷深入。基于此,作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學者,我認為召集中日兩國的學者重新審視兩國之間文化交流歷史的機緣已然成熟,也正是出版“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的最佳時機。
20多年前出版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以專題史的形式,把全套書分為歷史卷、法制卷、思想卷、宗教卷、民俗卷、藝術卷、科技卷、典籍卷、人物卷、文學卷等十卷,而每卷又都是由多人共同執筆的通史體裁著作。“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第一輯)共有九卷,邀請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領域備受關注的學者,讓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讀者講述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有趣有用”。
本叢書于2016年入選國家“‘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2020年入選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此外,本叢書還得到2017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日合作版‘中日文化交流史叢書’”(首席專家:葛繼勇)與浙江大學“雙一流”項目“經典文化傳承與引領——《東亞漢典》編纂與研究”(主持人:王勇)的支持。在此特別向支持本叢書的各單位和個人表示謝意。
悠久且燦爛的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世界文化交流互鑒歷史中的瑰寶。希望本叢書能夠為新型中日關系的構筑以及兩國民眾的相互理解略盡綿薄之力。是為序。
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
王勇
2021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