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宋時期漢籍東傳日本論述稿(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 陳翀
- 2074字
- 2022-04-14 15:13:28
第二章
日藏舊鈔本鑒定方法略說
——以《文選》與《白氏文集》為例
毋庸置疑,在東亞文獻版本學的研究之中,古籍刊本的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非常嚴密的學術(shù)體系,成為東亞各國古典學科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古鈔本的研究卻只能算得上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領(lǐng)域。這主要是因為兩宋之后,刊本的權(quán)威性越來越得到普及與鞏固,寫鈔本(不包括兩宋之后的書法類作品)則逐漸退出了書籍流通的公眾舞臺。這就直接導(dǎo)致除了日本之外的東亞諸國,保存至今的中古中世時期的鈔本文獻本身就極為特殊與罕見。或也正是因為鈔卷數(shù)量本身之珍稀與保存區(qū)域之限定(這里指敦煌文獻),也就自然而然地限制了這一學術(shù)體系的建構(gòu)與發(fā)展。(1)
而在另一方面,即使是保存了大批可與敦煌文書相媲美之古鈔本群的日本,其實對這一領(lǐng)域之研究也還是遠不及刊本研究之精深。首先,從研究者的數(shù)量來看,除了太田次男、神鷹德治、靜永健等幾位著名的古鈔漢籍研究學者之外,很少有書志學者選擇古鈔本作為自己畢生的研究對象,大多只是在研究版本之余,對古鈔本稍作涉獵,點到為止。而主要以古鈔本為研究對象的日本國語學及訓點學界,如小林芳規(guī)、中田祝夫、築島裕等前輩學者則又主要是將研究的重心放在了鈔本行間所標注的各種古日語聲點音讀及訓讀等的整理上;對于卷軸本身的鑒定及其本文的文獻價值并無多大關(guān)心,相關(guān)論考也一般只局限于少量書志情報的介紹,很少會去做一些原創(chuàng)性的考證。而且,大多數(shù)的學者還是套用一種古美術(shù)品鑒定的方法去研究古鈔本。這種以名人手跡以及年代久遠來判斷鈔本價值的功利行為,使得大批古鈔本的文獻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認可與研究。
如上所述,種種原因?qū)е铝斯赔n本研究遠遠落后于刊本。這還可以反映到今日,古鈔本研究中甚至還沒有制定出一套較為嚴格的術(shù)語體系。如為學界常用的《日本古典籍書志學辭典》,將古鈔本等同于“舊鈔本”,將其泛泛解釋為“鈔本,也就是日語中所謂的寫本,指手寫而成的書卷。如果其書寫年代得到判明的話,一般會將此鈔本用抄寫時代命名為‘○○鈔本’,如果其抄寫時代沒有得到判明,其抄寫年代又比較久遠的話,一般可以稱之為‘舊鈔本’”。很顯然,這是一個非常不精確的定義,甚至連最關(guān)鍵的唐鈔本(隋唐寫本)與日本本土古鈔本之間的界定都沒有予以言明。這種概念的混合,使得日本國外的許多學者在閱讀日本書志學論文時,往往會產(chǎn)生種種錯覺與混亂,誤認為日語論文中所提到的“舊鈔本”就是“唐鈔本”,甚至在引文或者書籍編撰時直接將“舊鈔”一詞翻譯為“唐鈔”。如現(xiàn)在常被《文選》研究學者所用的《集注文選》,此書在羅振玉委托內(nèi)藤湖南影印出版時被定性為舊鈔本(圖2-1),但其后常常被中國學者誤譯為唐鈔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在重編此書時將其更名為《唐鈔文選集注匯存》,這就進一步加深擴大了對此鈔卷屬性的誤解,導(dǎo)致了不少本來完全可以避免的學術(shù)誤會。

圖2-1 九州大學文學部圖書館藏京都大學影印舊鈔本《文選集注》書影,此書在京大影印時就被定性為舊鈔本,但而后常被中國學者誤認為唐鈔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在重新編刊此本時更名為《唐鈔文選集注匯存》
基于此,神鷹德治曾在為《舊鈔本的世界》一書所撰寫的序文中提出,學界今后至少應(yīng)該對日藏古鈔本明確分出“唐鈔本”與“舊鈔本”兩大類型。神鷹德治所提出的“舊鈔本”概念如下:“舊鈔本,是指由日本文人僧侶手寫而成的古本。書寫時期大致為日本的奈良時期(八世紀)至室町時期(十六世紀),其文本之底本大多為宋前遣隋唐使以及入唐僧等攜帶歸來的隋唐寫本。”也就是說,所謂舊鈔本,乃是日本本土文人據(jù)隋唐寫本(包括隋唐人寫本及入隋唐之日人寫本)所傳寫而成的轉(zhuǎn)鈔本。這些卷軸,雖然并非隋唐寫本,有些傳抄時期甚至晚至十六世紀,但由于其在轉(zhuǎn)抄時大都比較忠實地保存了隋唐寫本文本之舊貌,具有非常高的文獻價值。筆者認為,神鷹德治所提出的這個定義是相對科學的,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這個定義的提出,一是澄清了隋唐鈔本與日本本土舊鈔本這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古寫本之間的區(qū)別;二是精辟地指出了兩者間薪火相傳的血緣關(guān)系,拋棄了過去單以時代之遠近來判斷文獻價值的錯誤成見,肯定了舊鈔本的重要文獻價值。本文所提及的舊鈔本,就是沿承了神鷹德治的定義。(2)
另外,日本還存在著一些比較特別的舊鈔殘卷,如“手鑒”與“古筆切”。所謂“手鑒”與“古筆切”,就是一種將名人書信或手卷分割成斷片重新裝裱而成的卷軸或冊頁。這些殘葉當初本來是用來當作書法學習的范本或者古本鑒定的參考工具。由于其大部分被相傳為古代名人真跡,因此現(xiàn)在亦被看作重要的古美術(shù)品,在古文物市場中常常被高價買賣(圖2-2)。有關(guān)“手鑒”與“古筆切”的研究,日本從江戶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方法體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就不準備對此再作闡述了。以下擬以《文選》與《白氏文集》古鈔卷為主,結(jié)合日本古代書寫歷史的一些常識,來談?wù)劰赔n本乃至古鈔卷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圖2-2 石井光雄舊藏文選集注斷簡“萬里結(jié)發(fā)云云”。昭和十三年被認定為重要美術(shù)品。本紙長28厘米,寬26.7厘米。卷軸總長154.5厘米,寬42.6厘米。傳橘逸勢筆,平安中期寫本。拍賣時定價1200萬日元,今存東京蓮念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