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的挑戰:寫給家長與老師的青少年教育指南
- 壹心理編著
- 1406字
- 2022-04-12 17:40:58
第二節 青少年的擇友標準以及正確引導
青少年與不同的同伴相處時會呈現不同的特征,這是因為在選擇同伴時,他們采取了不同的擇友標準。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其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志趣相投
“我們要有話可說。”如果一名成績優異的男生和一名成績略差的男生都喜歡打籃球。那么,即使他們的成績差距非常大,他們也可以成為好朋友,因為他們有共同話題。如果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很喜歡打籃球,而其他成績優異的學生幾乎不打籃球,他們找不到共同話題,那么他就有可能不和其他成績優異的學生一起玩。
了解這一擇友標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很多現象。可能有的家長會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你看看你們一天到晚都在干什么?就知道打球!你們除了聊球賽,還能聊點什么?”
其實家長不適合講這樣的話,不是說我們不可以干預孩子的興趣愛好,而是說當我們把他們的共同愛好以貶低、否定的態度講出來的時候,有可能激起孩子非常強烈的情緒反應。青少年的發育特點導致他們非常敏感,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逆商[2]差,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溝通語言及其帶給他們的影響。
我們應鼓勵孩子去尋找志趣相投的伙伴,盡可能地給他們創造機會,比如在學校中多發展社團。社團可以把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孩子聚在一起,而且在這些社團當中,不以成績論英雄,看重興趣愛好,這給孩子們提供了多維的發展空間。
煩惱相似
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特別喜歡和其他單親家庭的孩子一起玩,喜歡在一起說悄悄話,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煩惱。如果他們把單親家庭中的經歷講給那些雙親家庭的孩子,對方是聽不懂的。有些孩子的父母關系不好,家里兩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這些家庭中的孩子更愿意和相似家庭的孩子交朋友。
所以,當我們發現兩個看起來性格差異較大的孩子成了朋友,我們要意識到,他們可能有相似的煩惱。這可以幫助我們從多個維度理解孩子的同伴關系。
此外,青少年非常在意同伴的評價。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父母的評價慢慢變得不那么重要。當然,是漸漸變得不那么重要,不是完全不重要,而同伴評價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同伴的看法是其自我評價的主要來源。如果孩子被消極的同伴評價困擾,我們可以創造條件給孩子一些積極反饋,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和稀釋負面評價帶給孩子的消極影響。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青少年異性交往的特點。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第二性征開始發育,他們會非常注意異性,想知道自己在異性眼中是一個怎樣的人,自己該怎樣與異性交往。此時,如果家長和老師能夠以客觀、平和的心態看待青少年異性交往問題,并且給予正向的引導,那么孩子就有機會探索與異性的相處之道,與異性的相處則會變成正向陪伴、正向鼓勵、正向欣賞。
其實,真正的戀愛很少是在初中階段發生的,但高中階段就不太一樣,高中階段的孩子是有戀愛能力的。老師和家長要關注高中生的戀愛現象,并不是說要硬生生地反對、拆散,處在這個階段的年輕人追求獨立自主,越是被反對,他們就越容易去反抗。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們正向的引導,告訴他們在兩性關系中如何與對方相處、如何保護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另外,老師如果發現學生對談戀愛非常投入,不斷地換交往對象,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這時首先要了解一下他的家庭關系。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被高度忽視,他戀愛時就會非常投入,但他是以尋找溫暖、尋找愛為目的在戀愛,因為他的家庭太冰冷,不能為他提供成長所需的“心理營養”[3],所以他就需要在戀愛關系中尋找。也就是說,一個孩子的心理營養不足,他就容易出現這種“早戀”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