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最后的120天
- 劉江華
- 1146字
- 2022-04-12 15:52:19
緣起 起義爆發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1]晚八時,位于武昌城內黃土坡的湖北新軍第八鎮工程第八營響起清脆的槍聲,共進會會員、士兵程正瀛開槍打傷前來巡營的排長陶啟勝,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2]之后,一群士兵在革命黨代表熊秉坤的帶領下,沖出營房,走上大街,占據了武昌城中和門(今起義門)近旁的楚望臺軍械庫。當晚,在炮兵的支援下,起義軍開始攻打湖廣總督署。狼狽之下,湖廣總督瑞澂被迫鑿開督署后花園臨江的圍墻,倉皇避往停泊在長江之上的楚豫兵輪。一夜激戰過后,起義軍于八月二十日清晨占據武昌,當天下午即宣告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俗稱湖北軍政府),并通電全國,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這一事件,史稱“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大幕由此揭開。
武昌起義帶給了清廷巨大的壓力。為鎮壓起義,清廷先是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兩鎮兵馬南下,又于八月二十三日被迫重新起用賦閑在家三年的袁世凱。一番討價還價之后,袁世凱再次出山。這是他在歷史舞臺上的又一次粉墨登場。在積極籌備武力鎮壓的同時,袁世凱派舊部劉承恩、蔡廷干等與湖北軍政府方面接觸,試圖招撫,但未獲進展。九月十一日、十月初七日,馮國璋率部先后攻占漢口、漢陽。盡管馮國璋宣稱“長江隨時可渡,武昌唾手可得”,[3]但袁世凱還是認為,徹底平定湖北革命黨并非最佳策略。再加上種種形勢的壓迫,如湖北、湖南、陜西等十四省份宣布獨立,海軍的反正,以及南京、上海的丟失等,于是,在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斡旋下,袁世凱決定開始與南方民軍議和。
十月二十八日,清廷議和全權大臣袁世凱的代表唐紹儀,與民軍總代表伍廷芳、湖北軍政府代表王正廷等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舉行了首次和談,決定各處一律停戰。之后,直至十一月十三日,南北雙方共舉行了五次和談,商定清軍后撤、速開國會以決定政體,并觸及清室優待條件等重大內容。在此期間,十一月初十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眼看總統職位有落空之虞,袁世凱便改由自己直接與伍廷芳談判。在孫中山多次承諾讓出臨時大總統一職后,袁世凱開始轉而向清廷施壓,逼迫清帝退位。幾經交涉,清室的優待條件終獲南北雙方同意。鑒于南方各省相繼獨立的現實,也鑒于全國軍民趨向共和的心理,更鑒于清廷財政瀕于絕境的現狀,隆裕太后被迫同意清帝退位,并于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頒布退位詔書。
至此,清朝統治中原268年[4]的歷史宣告結束,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宣告終結。此時此刻,距武昌起義爆發,不過短短的126天。
這短短的120多天,卻發生了讓人眼花繚亂的風云變化:袁世凱出山、南北和談、清帝退位……而極端政治動態的變化中,又間雜著各地的社會動亂、財政上難解的困局、皇室的離心離德等,終于讓不堪重負的清政府退出了歷史舞臺。這一切的開始,都是武昌起義時打向陶啟勝的那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