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食管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注:① 食管蹼:是指引起食管腔梗阻的黏膜隔,可發生在食管的任何一段,但以上1/3為多見。食管蹼有先天性和后天性兩種。

② 血管環:由于血管走行異常,造成食管和氣管受壓。有時可見完全的血管環狀結構,有時表現為管腔受壓、狹窄,有時可見血管搏動。

③ 外壓:原因包括主動脈弓、氣管、支氣管、頸椎、脊椎、心臟等。

④ 憩室:在內鏡下描述食管憩室時,應記錄憩室所在部位距門齒的距離。因缺乏肌層保護,易導致穿孔。

⑤ 上食管括約肌:是由環咽肌、下咽縮肌和食管上端環狀纖維共同組成,其收縮功能主要由環咽肌產生。

⑥ 下食管括約肌:在食管下端和胃連接處并不存在明顯的括約肌,但在這一區域有一條寬為1~3cm的高壓區,成為阻止胃內容物逆流入食管的屏障,起到生理性括約肌的作用。

⑦ 下食管括約肌松弛障礙:正常吞咽時下食管括約肌松弛,而賁門失弛緩時下食管括約肌可以出現松弛不全或完全不能松弛。

⑧ 蠕動消失:可見于賁門失弛緩。

⑨ 紅斑:食管黏膜片狀發紅。

⑩ 血管模糊:樹枝狀血管網顯示不清或消失。

? 表面不規則:黏膜粗糙,表面凹凸不平。

? 角化不良:指表皮或附屬器個別角質形成細胞未至角質層即顯示過早角化。惡性疾病中最常見于鱗狀細胞癌,其角化不良細胞可呈同心性排列,接近中心部逐漸出現角化,稱角珠(squamous pearls)。

? 碘染色:在上消化道內鏡檢查時,通過噴灑碘液對食管黏膜染色。

? 淺染(淡染):碘染色后較周圍正常黏膜著色淺。

? 不染:碘染色后黏膜不著色。

? 棕色區:窄帶成像技術(narrow-band imaging,NBI)觀察食管時,黏膜呈棕色的區域。

? 粉紅征:碘染色數分鐘后,不染區呈粉紅色的色調改變稱粉紅征。

? 銀色征:NBI下觀察粉紅征區域呈銀色,與周圍黏膜分界清晰,稱銀色征。

? 席紋征:碘染色后,食管黏膜攣縮引起的環狀皺褶,即席紋征。

? 糖原棘皮癥:食管上皮細胞增生,上皮內糖原含量增加。

乳頭狀瘤:典型表現為無蒂的隆起,表面具有乳頭樣結構。

顆粒細胞瘤:典型表現為黃白色臼齒樣。

淺表食管癌:腫瘤浸潤僅達黏膜層的癌稱為食管早癌(early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浸潤到黏膜下層的癌,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稱為淺表食管癌(superficial 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孤立性靜脈曲張:食管中、上段可見呈青藍色的圓形或卵圓形扁平狀隆起,是由于食管黏膜下靜脈局限性擴張,或者食管腺囊泡潴留所致,一般與門靜脈高壓無關。

下行性靜脈曲張:是由于上腔靜脈阻塞所致,多見于中段食管。

柵狀血管:食管入口和食管末段可見的縱行的淺表血管。

上皮內乳頭狀毛細血管襻:放大內鏡下觀察到的食管鱗狀上皮內乳頭狀毛細血管襻,其形態根據上皮性狀而改變。

異位胃黏膜:主要指位于食管入口處的島形柱狀上皮。

食管炎:食管炎分類,除了反流性食管炎外,還有嗜酸細胞性食管炎、念珠菌性食管炎(真菌性食管炎)、腐蝕性食管炎、藥物性食管炎、肉芽腫性食管炎(克羅恩病)、皰疹性食管炎等。

反流性食管炎:分類見“八、分類”。一般來說,洛杉磯分類中A級和B級屬于輕度反流性食管炎,C級屬于中度反流性食管炎,D級屬于重度反流性食管炎。

巴雷特食管:按照《中國巴雷特食管及其早期腺癌篩查與診治共識(2017,萬寧)》,巴雷特食管內鏡下可見食管鱗狀上皮與胃柱狀上皮的交界線(齒狀線,又稱Z線、SCJ)相對于胃食管結合部上移≥1cm,病理證實食管下段的正常復層鱗狀上皮被化生的柱狀上皮所取代,其化生可為胃底上皮樣化生、賁門上皮樣化生以及特殊腸型化生,其中伴有腸上皮化生的巴雷特食管發生癌變的風險更大(見“八、分類”)。

長節段巴雷特食管:食管下段的柱狀上皮部分累及食管全周且長度≥3cm 稱為長節段巴雷特食管(long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LSBE),柱狀上皮未累及食管全周或雖累及全周但長度<3cm稱為短節段巴雷特食管(short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SSBE)。

巴雷特潰瘍:巴雷特上皮發生的潰瘍。

巴雷特食管腺癌:指來源于巴雷特食管黏膜的腺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四平市| 和硕县| 沐川县| 松江区| 广昌县| 富顺县| 广州市| 南丰县| 禹州市| 威信县| 子长县| 会理县| 革吉县| 防城港市| 柳江县| 景洪市| 巨野县| 古田县| 海安县| 奉贤区| 临洮县| 博兴县| 香港| 通化县| 加查县| 乐昌市| 乌恰县| 友谊县| 涟源市| 手游| 林州市| 沾益县| 长治市| 正阳县| 天长市| 鄂州市| 九龙县| 吴忠市| 虎林市|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