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化內鏡診治標準術語集(2020)
- 中國消化內鏡診治用語標準聯合專家委員會等組織編寫
- 3436字
- 2022-04-22 17:18:57
(一)概述
這些內鏡下表現在消化道大多是通用的,涉及胃腸鏡檢查的全部或大部分器官和結構。無論這些表現出現在哪個部位,都具有共性。因此,把這些表現放在一起進行描述。
1.管壁和管腔(wall and lumen)
內鏡下應觀察和描述管腔有無變形、狹窄、擴張、梗阻、管壁伸展不良、蠕動中斷、消失、蠕動亢進,有無憩室、裂孔疝等(表3-1)。
表3-1 管壁和管腔表現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續表

續表

續表

注:① 收縮:生理性或功能性的管腔縮小,由于蠕動或括約肌關閉產生,通過充氣或加壓可以解除。
② 痙攣:非生理性或功能性的管腔縮小,給予鎮靜劑或消除患者緊張后可以緩解。
③ 狹窄:臟器管腔永久性縮小或括約肌永久性縮窄。
④ 梗阻:管腔阻塞或因括約肌收縮使管腔關閉。由管壁病變所致的稱為occlusion,由管腔內存在異物阻塞所致的稱為obstruction,有時兩者不易區分。
⑤ 蹼:為一薄層的橫跨食管腔生長的黏膜,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
⑥ 環:比蹼厚而韌的環周的狹窄環。
⑦ 疝:即人體內某個臟器或組織離開其正常解剖位置,通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點、缺損或孔隙進入另一部位。內鏡下可以通過管腔的變化或黏膜性狀進行推斷。
⑧ 壁外壓迫:指鄰近臟器或腫瘤擠壓。
⑨ 管壁變形:是由于瘢痕或管壁的新生物病變所致。
⑩ 穿孔:與體腔自由連通的全層組織缺損,無表皮覆蓋的連通稱為穿通(penetration)。
? 括約肌關閉不全:內鏡觀察時括約肌呈持續開放狀態。
2.內容物(content)
內鏡下應觀察和描述消化道管腔內有無食物殘渣、血液、凝血塊、膽汁、異物等(表3-2)。
表3-2 內容物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注:① 食物:消化道腔內發現的食物殘渣(food residue)。
② 胃石:食物、咽下物體在胃內形成塊狀、結石狀的物體稱為胃石,包括植物胃石、柿胃石、果實胃石、毛發胃石、黏液胃石、纖維胃石等。
③ 縫合線:指用于結扎止血、縫合止血和組織縫合等的特殊醫用材料,這里也包括吻合釘、吻合夾等。
3.黏膜(mucosa)
內鏡下應觀察和描述黏膜的顏色、表面結構、有無光澤、黏膜下血管、表面附著物等(表3-3)。
表3-3 黏膜表現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續表

注:① 正常黏膜:正常黏膜具有特殊的色調、光澤、紋理、分泌物,表面光滑。色調為粉紅色至紅色,因血管分布、黏膜延展性、光照、觀察距離而變化。紋理是指胃小區、絨毛像等黏膜表面結構的疏密、光滑、粗糙等表現,常使用相應的修飾語來描述。不同臟器、不同部位的黏膜皺襞具有其特點。
② 貧血樣:比正常臟器的色調顯得蒼白,提示貧血。
③ 斑駁樣,花斑樣:由于萎縮所致的花斑樣黏膜,表現為黏膜失去正常色調,變為正常與灰白色相間。
④ 發紅:從色調上可以細分為紅色、暗紅、淺紅、粉紅色、橙紅色、紫紅色等,局限性黏膜發紅有時也稱作紅斑。
⑤ 黑變病:黏膜內的巨噬細胞吞噬黑色素使黏膜呈現黑褐色。
⑥ 萎縮性:黏膜皺襞平坦、消失、褪色。在胃內常伴血管透見增強。黏膜過度伸展時有時也有類似表現。
⑦ 水腫性:通過內鏡觀察水腫有時并不準確,診斷時應該慎重。
⑧ 黏膜血流變化:內鏡下從形態學上很難準確區分淤血或充血,因此用“淤血”或“充血”來描述是不恰當的,建議用“發紅”“腫脹”來描述。
⑨ 易出血:由于接觸、充氣等輕微的機械刺激導致黏膜容易出血。有時稱為黏膜脆性增加;而脆性增加的黏膜也容易出血。
4.皺襞(fold)
內鏡下應觀察和描述黏膜皺襞的粗細、走行、是否規整,有無皺襞集中,先端中斷、變細、肥大、融合,有無橋樣皺襞等(表3-4)。
表3-4 皺襞表現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續表

注:① 正常皺襞:皺襞的寬度可以隨著臟器的擴張而改變。
② 皺襞消失:可以由管腔擴張、管壁過度伸展或黏膜萎縮等原因所致。
③ 皺襞增粗:皺襞表面所覆蓋的黏膜正常、皺襞柔軟,但是較正常皺襞顯得粗大,通常并無疾病表現。
④ 巨大皺襞:指皺襞明顯增粗,呈腦回樣,為疾病所致。
⑤ 蠶食像:是指布片、樹葉等被蟲咬過后留下不規整的孔洞的表現,多用于描述病變表面,一般不用于描述皺襞。
5.出血(hemorrhage, bleeding)
出血 a的描述使用Forrest分類,見“八、分類”(表3-5)。
表3-5 出血a表現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續表

注:①出血:指血管壁破裂,血液流到血管外的狀態。血液可以為液態的、部分凝固的或是變性(由于鹽酸所致血紅蛋白變性)的,而出血則包含活動性出血以及出血停止后的表現,即出血后的痕跡。持續的出血稱為活動性出血,出血停止后,原來出血的部位可以殘留黑色的凝血塊。
②活動性出血:根據出血部位的大小,可以分為點狀出血、斑狀出血、彌漫性出血等。
③滲血:毛細血管性出血。
④成股流血:分為動脈和靜脈,靜脈血呈暗紅色,動脈血呈鮮紅色。
⑤噴射性出血:為動脈性出血,有時可見動脈顯露。
⑥咖啡樣物:提示存在陳舊性上消化道出血,應明確出血原因。
⑦血管裸露:可見于出血后的潰瘍底部。
⑧黏膜內出血:包括少量出血和廣泛出血,應與腔內出血進行鑒別。
⑨凝血塊,血痂:出血后,由于血紅蛋白變性附著于黏膜,表現為黑色的凝血塊,提示近期出血。
⑩出血性糜爛:多為線形或圓形的黏膜缺損,可伴有活動性出血,或僅有陳舊性血痂附著。
?醫源性出血:由于內鏡操作或呃逆等所致的出血,一般見于狹窄的或容易與器械接觸的部位。
?黏膜性出血:是由于黏膜的病變所致的出血,與人工出血不同,后者的出血部位是與器械接觸的部位。
6.隆起(protrusion)
隆起型病變應描述病變部位、數量、大小、形狀、是否帶蒂、表面結構等(表3-6,圖3-1)。
表3-6 隆起型表現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續表

注:①結節:是指直徑為數毫米的隆起,比顆粒大。
②結節狀:指各種大小不一的小隆起。
③鵝卵石、鋪路石樣:是指黏膜和黏膜下層,尤其是黏膜下層的腫脹。表面可以有線形的裂紋,小的糜爛和潰瘍呈卵石樣外觀,是克羅恩病的典型表現。
④隆起型病變:包括息肉、丘狀隆起、Ⅰ型和Ⅱa型早期胃癌、黏膜下腫物等,不論病變的良、惡性。對于隆起型病變,應描述數量、大小、是否帶蒂、黏膜表面性狀(光滑、絨毛樣、結節狀、分葉狀、潰瘍形成)、顏色、邊界(清楚、不清楚)、周邊黏膜性狀、部位等。
丘狀隆起是指直徑數毫米至1cm的黏膜隆起,多為實性、廣基的病變,表面覆蓋正常黏膜,中央可有凹陷,也可有阿弗他樣的糜爛或伴出血的表現(圖3-1)。
⑤息肉:是指有頭部和常伴有蒂部的邊界清晰的黏膜隆起,分為有蒂、亞蒂和無蒂,可以是孤立性的、叢集性的、散發性的或彌漫性的。
⑥息肉病:是指在某個臟器內范圍比較廣的有較多數量的息肉存在。
⑦炎性息肉:是指黏膜組織的慢性炎癥,黏膜組織過度增生及肉芽組織增生向黏膜表面突出形成的息肉樣隆起,有時也稱為假性息肉。
⑧腫瘤,腫塊: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⑨蕈傘型,菜花樣:多表現為病變表面粗糙、不規整,常伴有潰瘍形成、出血、糜爛、壞死等。
⑩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

圖3-1 隆起型病變[1]
7.平坦型黏膜病變和血管像(flat mucosal lesion and vascular pattern)
平坦型黏膜病變a應描述病變的數量、大小、邊界、形態、表面性狀、附著物、有無潰瘍等。血管性病變應描述病變數量、有無合并出血等(表3-7)。
表3-7 平坦型黏膜病變a和血管像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注:① 平坦型黏膜病變:針尖大小的病變稱為點狀病變,稍大一點的、具有一定面積的稱為斑點狀病變。
② 附著物:包括滲出液、黏液、膿液、壞死組織、菌絲等,小的附著物稱為斑狀附著物,范圍比較廣的稱為假膜。
③ 阿弗他潰瘍:黃色或白色帶有紅暈的炎性改變,是黏膜表層的缺損,肉眼有時無法識別。
④ 浸潤:由炎癥或腫瘤所致,平坦或具有輕微隆起的表面結構,可伴有皺襞紊亂、管壁僵硬的改變。
⑤ 血管形態正常:不同部位的黏膜下血管網透見性不同。
⑥ 血管擴張癥:是常見的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8.凹陷性病變(excavated lesion, depressed lesion)
凹陷性病變a應描述病變部位、數量、大小、形狀、表面結構、凹陷底部的性狀、邊界、周邊黏膜的性狀等(表3-8)。
表3-8 凹陷性病變a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注:① 凹陷性病變:應描述病變部位、數量、大小、形狀(圓形、卵圓形、線形、不規則性)。凹陷底部的性狀(顏色、有無凹凸不平、有無出血、白苔的性狀、有無島狀黏膜殘留)、邊界(清楚、不清楚)、邊緣(有無破壞、蠶食、有無環堤以及性狀)、周邊黏膜的性狀(有無皺襞糾集)等。
② 潰瘍性病變:通常指伴有缺損的病變,無論良惡性和病變深度。
③ 糜爛:是指黏膜的部分缺損。在Ⅱc型早期胃癌所見的蠶食像表現為浸潤、邊界不清。
④ 潰瘍:深及黏膜肌層或以深的黏膜缺損,一般指良性潰瘍,為凹陷性病變,活動期表面有白苔附著。
⑤ 撕裂:常指狹長的縱行裂傷,多見于出血性病變。
⑥ 裂隙:指在肉芽腫性炎癥中經常見到的深而狹窄的裂隙狀潰瘍。
9.術后狀態(postoperative state)
內鏡下應描述手術類型、吻合方式、吻合口等(表3-9)。
表3-9 術后狀態相關術語中英文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