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炎帝名號

關于炎帝的名號,《世本·帝系》中提到:“炎帝神農氏。宋仲子曰: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指出“炎帝”為其身號,而后世所謂的“神農”是炎帝的代號。不過對于炎帝的姓名究竟為何則一直眾說紛紜。在《史記索引·三皇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話:“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由此可知,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姜水流經的區域主要位于現在的陜西省寶雞市轄區,故而炎帝以“姜”為姓,后世尊其為火神。但又有文獻如《路史后紀·禪通紀》記載:“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認為炎帝的姓其實為“伊耆”,名字則或為“軌”,或為“石年”。而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竹簡編年體通史《竹書紀年》中則有更加詳細的記載:“炎帝神農氏,其初國伊,又國耆,合而稱之,又號伊耆氏。”傳說中,遠古帝王往往“以德為號”或“以地為號”,在這里,“伊耆氏”顯然應該是炎帝“以地為號”,“伊”與“耆”是上古時期的兩個地名,意即炎帝最初帶著部落居住于“伊”,后來遷徙居住于“耆”,因此他的姓氏初同“伊”,后又同“耆”,合而稱之,又名“伊耆氏”。后來南宋鄭樵的《通志》中云:“炎帝神農氏,亦曰伊耆氏。”南宋胡宏的《皇王大紀》中稱其為“伊祁氏”,清代雷學淇的《竹書紀年義證》中記載:“耆,姜姓國名,炎帝之先伊耆者,故曰伊耆氏。”諸多后世文獻則將炎帝之姓名與名號等概念混雜而用了。此外,一些文獻中還有關于炎帝之號為“烈山氏”“連山氏”“魁隗氏”“朱襄氏”等不同記錄。但綜觀史書及主流文獻記載和考證,可以推知炎帝部落當屬“姜”姓,其本名叫石年(又稱軌),由于后世將其奉為華夏族之祖先,因此其諸多稱號既有以其高尚德行或古人圖騰崇拜而稱謂之“神農”,又有以“五行配五帝”之文化而稱謂之“炎帝”,以及根據“以地為號”而稱謂之“伊耆”“烈山”等。

盡管炎帝的姓名和名號眾多,但后世對于其“炎帝”這個稱號卻是沒有異議的,炎帝之名號究竟從何而起,史籍少有清晰的記載,后世對此也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炎帝之所以名“炎”,其由來可先從古文字的角度來看。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解釋:“炎,火光上也,從重火。”可知“炎”這個字是一個會意字,意謂兩火相疊、熱氣騰騰。《左傳·昭公十七年》曰:“炎帝氏以火紀,故為師火而火名。”由此可知,“炎帝”的稱謂可能與其從事“刀耕火種”的農業有關,這一農耕生產方式,正反映出炎帝的重要貢獻及其部族的性質。

其二,《史記索引·三皇本紀》中記載:“炎帝神農氏……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這里“火德王”的概念來源于戰國時期十分流行的理論——五德終始說。在《孔子家語·五帝》中,有這樣一段話:“季康子問于孔子曰:‘舊聞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實,請問何謂五帝?’孔子曰:‘昔丘也聞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號,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終始相生,亦象其義。故其生為明王者,死而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黃帝配土,少皞配金,顓頊配水。’”這里的太皞,指的便是人文始祖伏羲,又稱太昊,他被認為是五德之始,而天地五材則是以“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生而行之,既代表了人間時代的更迭,亦代表了對前人的繼承,在繼承之后又不斷生出新的事物,正應《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言,也代表了后人順著前人的精神不斷繼承創新,預示著事物不斷向前發展。作為人類文明之起始的伏羲,主木德,應春,為一年之初始,亦為一年陽氣逐步生發之時。繼而第二位當主火德,應夏,為一年之中陽氣漸壯之時,火炎炎而上,故炎帝被稱為“炎帝”,為火神。值得一提的是,《國語·晉語》中提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段話也詮釋了炎黃一脈相承的特點,更借用五德終始說表現了兩位首領不是以一種對抗的方式,而是以一種依附、傳承、相互幫助的方式來傳遞權力、結成聯盟。

其三,《白虎通·五行》中言:“夏言大也,位在南方。其色赤,其音徵。徵,止也,陽度極也。其帝炎帝者,太陽也。其神祝融。”這主要是從五行理論的角度闡述,其中木、火、土、金、水在顏色上分別為青、赤、黃、白、黑;在方位上,則有木主東方,火為南方,白主西方,黑主北方,黃主中央;在五音上,木代表角音,火代表徵音,土代表宮音,金代表商音,水代表羽音;而五行分四季歸類則為木主春季,火主夏季,土不獨主季節,分在四季之中,金主秋季,水主冬季。因此,《白虎通》中的這段話主要是指夏主火,南方主火,徵亦主火,而其中太陽代表的是陽之極,亦為太陽神,炎帝正是太陽的代稱。《山海經·北山經》中也提到:“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傳說中炎帝升天做了太陽之神,其女死后化為精衛(金烏),后世因此又有精衛填海的傳說。

那么“神農”這個稱號又是怎么得來的呢?《春秋·元命包》中云:“神農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說明神農出生就異于常人,在極短的時間內學會了說話、走路,在三歲時便知曉了農耕之事,由此可見,他在農業方面擁有極高的天賦。《尚書大傳·略說》又云:“神農為農皇也……神農悉地力,種谷疏,故托農皇于地。”《詩傳》又曰:“始教造田,謂之田祖。先為稼穡,謂之先嗇。神其農業,謂之神農。”《禮·含文嘉》云:“慮戲、燧人、神農謂之三皇……神農,神者,信也。農者,濃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美其衣食,德濃厚若神,故為神農也。”《白虎通·號》復云:“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這些典籍直接解釋了其之所以被稱為“神農”,主要是因為他熟悉土地,并知曉種植技巧,發明了翻地種植的工具,帶領人民種植五谷,讓人們能夠吃飽穿暖,并由此開創了中國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由于其德行濃厚如若天神一般,所以被后世尊奉為“神農”。

炎帝陵碑

雖然“炎帝”和“神農”在前述諸多文獻中均指向一人,但在一些早期的民間傳說中,兩者的記載卻各有側重。“炎帝”作為“帝”,是作為華夏民族祖先的氏族部落政治領袖出現的,屬于人類的社會政治體系,因此,他的傳說多與部落征戰、教化人民、建官設制等息息相關;而“神農”作為先人們農事生活的指導者,主要任務則是帶領人們掌握“刀耕火種”、提高生產力,其偉大創舉更似“神”。至漢代,“神農”和“炎帝”兩個名號合二為一。

炎帝神農,在湖湘文化中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中記載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宋代羅泌的《路史》中更詳細地記述炎帝“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湖南地區自古以來非常重視農業和醫藥,至宋朝在湖南茶陵興建炎帝的陵廟后,炎帝陵作為精神象征已深深扎根于湖湘大地。總的來說,炎帝神農,不僅代表了一個時代,更代表了一種傳承的文化,一種開創的精神。炎帝精神正是華夏民族不斷追求先進與文明、探索智慧與知識、謀求團結與統一、追尋中國夢的高度體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顺县| 织金县| 满城县| 凤翔县| 宣化县| 无棣县| 巴青县| 那曲县| 九龙县| 丹巴县| 县级市| 夏津县| 瑞昌市| 雅安市| 徐闻县| 方正县| 台南市| 灵台县| 泸州市| 永城市| 黄浦区| 南丰县| 进贤县| 定南县| 榆社县| 乌兰县| 乐至县| 高邮市| 清镇市| 太原市| 安西县| 东丽区| 施秉县| 洪洞县| 武陟县| 阿拉尔市| 盐源县| 紫云| 嘉鱼县| 太仓市| 万山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