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神農(nóng)與中醫(yī)藥文化
- 何清湖 孫相如主編
- 4078字
- 2022-04-21 17:35:19
第三節(jié)|炎帝傳人
炎帝神農(nóng)是我國遠古時期氏族部落的領(lǐng)袖,也是集上古傳說與圖騰崇拜于一身的神話人物,更被尊奉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至今我們?nèi)宰院赖胤Q自己為“炎黃子孫”。盡管年代久遠,史料匱佚且零碎,但兩千余年來仍有不少學(xué)者潛心鉆研炎帝歷史,在汗牛充棟的古籍經(jīng)典中一窺這赫赫始祖五千年的血脈流傳和動人故事。
一、炎帝多嬌女
在有關(guān)炎帝后世傳人的諸多傳說中,常見于文獻記載的主要有四位美麗的女兒,她們分別是帝女桑、精衛(wèi)、瑤姬和炎帝少女。
帝女桑的故事最早出現(xiàn)在先秦古籍《山海經(jīng)》里?!渡胶=?jīng)·中次十一經(jīng)》云:“又東五十里曰寶山,滄水出焉,東南流注于視水?!渖嫌猩Q?,大五十尺,其枝四衙,其葉大尺余。赤理、黃華、青柑,名曰帝女之桑?!逼浜螅稄V異記》對“帝女?!钡纳硎肋M行了更加明確的敘述:“南方赤帝女,學(xué)道成仙。居南陽丹山桑樹上,正月一日,銜柴作巢,至十五日成,或作白鵲,或作女人。赤帝見之悲切,誘之不得,以火焚之,女即升天,因名帝女桑。今人元十五日焚鵲巢作灰汁,浴蠶子抽絲,象此也。”相傳炎帝的女兒自幼聰慧,學(xué)道成仙,在南陽丹山的桑樹上銜柴作巢,她時而化身為靈巧的白鵲,時而變回美麗的少女,炎帝久不見女兒十分思念,想讓她回家,她卻執(zhí)意不肯,無奈之下炎帝只好以火燒樹,豈知帝女浴火焚燒而升天,此后這棵她曾經(jīng)棲息的桑樹被后人命名為“帝女桑”,以紀念炎帝這位心愛的女兒。
精衛(wèi)的故事最早也出現(xiàn)在志怪傳奇《山海經(jīng)》里,并在民間流傳甚廣?!渡胶=?jīng)·北山經(jīng)》中提到:“又北二百里,曰發(fā)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wèi),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眰髡f中這位炎帝的女兒名叫女娃,聰明伶俐。有一天女娃獨自一人來到東海游玩,不料海上突然起了風濤,巨浪襲來,女娃瞬時被淹沒在波濤之中。后來女娃的靈魂化作一只小鳥名叫精衛(wèi),精衛(wèi)長著花腦袋、白嘴殼、紅腳爪,她痛恨大海的無情波濤擄去人們的生命,因此每天鍥而不舍地從西山銜來樹枝和石頭投入東海,如此往返,永不停歇,希望在??菔癄€的那一天能將大海填平。
關(guān)于炎帝另外一個女兒瑤姬的記載最早仍是從《山海經(jīng)》中能尋覓其足跡。《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記載:“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窰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边@里的“帝”即指炎帝,“女尸”則是“巫兒”“神妓”之意,在這里指炎帝的女兒瑤姬。此外,《淮南子·時則訓(xùn)》中也有相關(guān)記載:“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注云:“赤帝、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nóng),南方火德之帝也。”這段傳說可以解釋為:往東兩百里,有一座名為姑媱的山,炎帝神農(nóng)的女兒死后,其精魂飄落至此,化為瑤草,此草的葉子長得葳蕤茂盛,其花擁有黃燦燦的顏色,其果實就像菟絲子,誰要是吃了它就能和所思念的人在夢中幽會。而關(guān)于帝女瑤姬的傳說比較詳細的記載則是在《襄陽耆舊傳》中,其中提到:“赤帝女曰瑤姬,未行而卒,葬與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游于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是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為置觀于巫之南,號為朝云。后至襄王時,復(fù)游高唐?!边@一段旖旎美麗的傳說講述的正是炎帝之女瑤姬與楚懷王在夢中邂逅的瑰麗故事。楚國辭賦家宋玉有感于此,在《高唐賦》中將這段楚懷王與巫山之女瑤姬邂逅的情節(jié)進行了更詳細地描述:“昔者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云者也。’王曰:‘何謂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嘗游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愿薦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朝視之,如言。故為立廟,號曰朝云?!眰髡f中,炎帝的一位女兒瑤姬長得花顏月貌、聰明伶俐,甚得炎帝的喜愛??上К幖偟匠黾拗辏瑓s不幸夭折,上天憐憫將其封為巫山云雨之神,她清晨會化為朝云,夜幕降臨又化為行雨,變幻莫測、絢麗動人。宋玉之后,關(guān)于瑤姬的詩作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如唐代元稹的著名詩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詩仙李白的“瑤姬天帝女,精彩化朝云。宛轉(zhuǎn)入霄夢,無心向楚君”,都賦予了炎帝之女瑤姬仙姿綽約、夢幻宛轉(zhuǎn)的美麗風度。
炎帝除了有聰慧敏感、浴火升天的女兒帝女桑,不畏艱難、倔強勇敢的女兒精衛(wèi),令人魂牽夢縈、綽約動人的女兒瑤姬,在古籍文獻中還提到他有一個小女兒后世稱為“炎帝少女”。《搜神記·雨師赤松子》中記載:“赤松子者,神農(nóng)時雨師也,服冰玉散,以教神農(nóng),能入火不燒。至昆侖山,常入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背嗨勺邮茄椎凵褶r(nóng)時候的司雨之神,他常年服用冰玉散這種長生不老之藥,能入火而不被火燒。赤松子常常造訪昆侖山西王母的石屋,隨風雨而上天下地,炎帝的小女兒十分羨慕,追隨他而學(xué)道,最終得以修煉成仙,與他一齊登天而去。
在這些古籍文獻記載的有關(guān)炎帝女兒們的動人傳說中,雖然看似荒誕離奇,但細細品味仍可從中看到炎帝神農(nóng)時期的諸多人文社會現(xiàn)象。從帝女桑的故事可以推測炎帝的后人已掌握了基本的桑蠶養(yǎng)殖知識;從炎帝少女的故事可知,其時的人們已對雷、風、雨這些自然現(xiàn)象有所認識;從瑤姬的故事則可以推斷,我國最早的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祥地之一——云夢地區(qū)(湖北西北部及河南東南部)也曾是炎帝及其后裔傳人的活動區(qū)域。
二、炎帝傳八世
《春秋命歷序》中提到:“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标P(guān)于炎帝的八世子孫可見于文獻《史記·補三皇本紀》《帝王世紀》《路史后記》《古今通系》等諸多典籍中。如《史記·補三皇本紀》中有:“神農(nóng)納奔水之女曰聽訞為妃,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釐,釐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贝擞涊d為炎帝下傳八世,而《帝王世紀》中有載:“炎帝……納奔水氏女,曰聽訞,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釐,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贝藶檠椎酃矀靼耸?,此說法流傳最廣。其中,北宋時期《通志》更詳細地記載了炎帝部落每一位傳人的在位年限:“炎帝……納奔莽水氏之女聽詙,生臨魁,嗣神農(nóng),曰帝臨魁,在位八十年,(或云六十年),帝承嗣,在位六十年(或云六年),帝明嗣位四十九年,帝直嗣位四十五年,帝釐嗣位四十八年,帝哀嗣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嗣位五十五年(嗣即繼承之意)。諸侯相侵,帝不能正,黃帝征之,天下尊為天子,炎帝遂絕,自神農(nóng)至榆罔五百年?!眰髡f中,炎帝部落傳八世子孫,第一世為生于姜水、帶領(lǐng)神農(nóng)部落繁榮昌盛的炎帝神農(nóng)氏;第二世為神農(nóng)氏之子炎帝臨魁,帝臨魁在位時主要活動的區(qū)域可能在今洛陽一帶,如《元豐九域志》中有“神農(nóng)法五谷于谷城”的記載,但這里的神農(nóng)按史書年代計算應(yīng)推測為后嗣;第三世為炎帝承,關(guān)于帝承的史績,何光岳先生在《姜炎文化·炎帝八世考》中考證,帝承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完善了部落朝貢的稅收問題,可見其時私有制財產(chǎn)積累已出現(xiàn),而且氏族間各種管理制度已初具規(guī)模,原始社會正向文明社會的開端邁進;第四世為炎帝明、第五世為炎帝直、第六世為炎帝釐、第七世為炎帝哀,此四帝之史跡、事跡較稀少;第八世為炎帝末世榆罔,是炎帝八世傳人中比較著名的一個人物,后世所謂的“炎黃爭霸”“炎黃盟約”中的炎帝按八世傳人的說法推測應(yīng)指榆罔。榆罔自“炎黃爭霸”敗北于阪泉之戰(zhàn),標志著炎帝世系的衰亡,黃帝世系的崛起,從此黃帝取代炎帝榆罔而成為中原霸主。
關(guān)于炎帝傳八世的古書記載較多,但在《呂氏春秋·慎勢》中也有不同的說法:“神農(nóng)十七世有天下”,認為炎帝神農(nóng)不僅只有八代傳人,而是下傳了十七世,結(jié)合當時人們有限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壽命,這種說法也有其合理性。因此,有部分學(xué)者推斷炎帝八世的說法只是指炎帝氏族系統(tǒng)中較杰出的八代首領(lǐng),而后世稱頌傳播的炎帝神農(nóng)的故事傳說則可能是各代炎帝氏族首領(lǐng)們英雄事跡的綜合體現(xiàn)。
三、炎帝后裔
在“炎黃爭霸”中,雖然炎帝部落被黃帝部落打敗,但是后世卻沒有直接自謂黃帝的傳人,而更多將炎帝和黃帝并列,自稱“炎黃子孫”。這是因為前文提到的炎帝和黃帝兩位首領(lǐng)不是以一種對抗的方式,而是以一種依附、傳承、相互幫助的方式來傳遞權(quán)力、結(jié)成聯(lián)盟,如《國語·晉語》所提到的:“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因此,炎帝部落并沒有隨著“炎黃爭霸”而銷聲匿跡,而是不斷發(fā)展壯大,并逐漸分化成很多氏族部落。據(jù)《世本》記載,炎帝在先秦時代已分出107個氏國(古國),遍布今陜、甘、青、晉、魯、豫、川、黔、鄂、湘等廣大地區(qū),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氏族部落由于天災(zāi)人禍或自然條件的改變向四方遷徙,足跡遍及中華大地,其后裔繁衍甚至超越中華民族的版圖而到達東南亞、南美洲和北美等地,比如東南亞的越人、寮人都自稱炎帝神農(nóng)的后代,在中國香港和臺灣,以及日本等周邊國家也不乏炎帝后裔及其祖先祭祀的圣地。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山海經(jīng)·大荒北經(jīng)》中也有“后土生信,信生夸父”的記載。而《國語·周語下》中也提到:“共工,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在這些傳說中,后人所熟知的神話人物如祝融、共工、夸父都被認為是炎帝氏族的后裔傳人。此外,《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還記載:“縉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薄度A陽國志·蜀志》中記載:“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已同囿?!币虼?,在我國的湖南、湖北、四川、山東、河南、浙江、云貴等地均能找到炎帝族裔的遺跡。
概而言之,炎帝族裔在中華大地上星羅棋布,并不斷地繁衍生息、分化和遷徙。今天我們已經(jīng)無法辨析出誰是黃帝的后裔,誰是炎帝的子孫,但可以確定的是,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里都可能流淌著炎帝神農(nóng)氏的血液,炎帝傳人上下傳承五千年,生生不息,也必將繼續(xù)薪火相傳,千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