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帝神農與中醫藥文化
- 何清湖 孫相如主編
- 2986字
- 2022-04-21 17:35:18
第一節|炎帝出身
赫赫始祖,薪火相傳。中國人常常自謂“炎黃”的子孫,龍的傳人。“炎黃”,即傳說中推動華夏民族形成并締造古代燦爛文明的兩位始祖。“炎黃”二帝可以說是象征中國文化起源的民族圖騰。
作為上古時期兩位著名的部落首領,自先秦時期開始,一些早期的文化典籍中便有了許多關于炎帝和黃帝的記載,而到了秦漢時期,各類官方正史、地方史志及儒家、道家、中醫等諸多古代文獻中有關“炎黃”二帝的傳說更是俯拾即是,迄魏晉時期,“炎黃”二帝的形象特征在古籍文獻中已經基本定型,而民間關于“炎黃”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在傳說中,炎帝及黃帝的形象均屬于一種半人半神的狀態,推測他們的形象塑造起源于中國文化早期的圖騰崇拜與人格神化,但“炎黃”二帝終究是以一種人類的狀態生活在世界上,同時,作為我國人民共同的祖先,他們更接近人,而非神。
記載“炎黃”傳說的先秦文獻既有《左傳》《國語》《戰國策》《竹書紀年》這樣的史書,也有《管子》《孟子》《莊子》《尸子》《孫子》《文子》《韓非子》《商君書》《呂氏春秋》《大戴禮記》這樣的諸子典籍,還有《世本》這樣最早記述上古炎黃世系、姓氏、居邑、制作的文獻,以及《山海經》這樣富于神話傳說的古老奇書。各種類型的先秦文獻從各個角度證明了炎帝和黃帝的真實存在,以及其對中華文化和華夏民族淵源形成的重要影響。
目前發現最早提及“炎黃”的典籍當屬《逸周書》,《逸周書·嘗麥解》云:“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這段文字記載的正是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南方的蚩尤部族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一帶所進行的一場大戰,其中記載的蚩尤所逐之“帝”及“赤帝”均指炎帝。
炎帝神農及其部落所處的歷史時期大體上相當于龍山文化早期或仰韶文化西王村文化的晚期,距今約5000年。關于炎帝的出身,《國語·晉語》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這段話交待的正是炎帝和黃帝的身世及關系,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來的,并演繹為后世百家姓之始祖——姬姜二姓。
另外,《春秋·元命包》有云:“少典妃安登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龍顏。好耕,是為神農。又女登生神農,人面龍顏,始為天子。”《帝王世紀》又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正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氏焉。”《氏本·氏姓》復云:“炎帝姜姓。”此外,《水經注》中也有對炎帝出身的記載,《水經注·渭水》云:“岐水又東,徑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而生炎帝,長于姜水,是其地也。”而《史記索引·三皇本紀》中也有這么一段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通過這些古籍文獻中有關炎帝出身的諸多記載,可以逐步刻畫出一條清晰的炎帝誕生故事脈絡。炎帝,乃少典正妃有蟜氏之子,其出身頗具有神奇性,是有蟜氏于常羊和神龍相“感”而生,生下的這個孩子牛首人身而有龍面,因為在陜西寶雞姜水處成長,故而姓姜。

炎帝畫像
炎帝除了有赫赫身世,據諸多文獻記載,他自出生起便不同于常人,自幼天資聰穎。據記載,其生下三個時辰后即能言,五日即能行走,七朝而齒發俱備,三歲即能知稼穡之事。如《路史后紀·禪通紀》云:“炎帝神農氏,姓伊耆,名軌,一曰石年。是為后帝皇君,炎精之君也。母安登,感神于常羊,生神農于列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初,少典氏取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為黃帝之先,襲少典氏;一為神農,是為炎帝。炎帝長于姜水,成為姜姓。其初國伊,繼國耆,故氏伊耆。長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愿,龍顏而大唇。懷成銓,截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必以黍稷。日于淇山之陽,求其利民宜久食之谷而藝之,天感嘉,生菽粟。”《春秋·元命包》中亦有其身世記載:“神農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文獻中所載之神農身高有八尺七寸,高大威猛,頭上還長有象征力量的牛角,更長有代表其地位尊貴之龍之顏。
那么,炎帝究竟做了什么事情?為何他的故事能被記載并流傳千古呢?《冊府元龜·創業》中提到:“神農以前,為而不有,功成不居,故無得稱焉。”認為神農之前,先人所作之功績大多任其自然存在,故而未見太多相關記載。《周易·系辭下》云:“上古穴居而野處。”《禮記·禮運》云:“孔子曰:……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淮南子·修務訓》云:“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贏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莊子·盜跖》云:“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冬則煬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糜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這些先秦時期的文獻記載,充分說明了在神農出現以前,先人們生活的時代是一個茹毛飲血的時期,先人們想要找到適合長期穩定居住的地方非常困難,他們冬日居住于用土堆成的營窟之內,夏天居住于用柴木堆積而成如巢穴的橧巢之上,因為不會使用火燒煮食物,故而只能生吃肉類,且由于受到自然環境的限制,原始時期的人們大部分時間只能以草木野果等為食,其所穿衣服也主要由獸皮和羽毛組成,自然條件的艱苦使得人們常常受到疾病和外界毒物的傷害,生產力極為低下。而炎帝神農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這一原始野蠻的生產生活方式。
據記載,炎帝作為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盟的首領,制作了農業生產工具耒耜,并帶領人們使用耒耜種植五谷,如《周易·系辭》《逸周書》《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詳細記載,炎帝“制耒耜、興五谷”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促使人們由原始游牧文化轉變為農耕文明,拉開了我國歷史悠久的農業文明史。炎帝神農時代正是我國從漁獵時代進入農耕時代的重要轉折期,為了進一步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提升,炎帝還發明了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規則,這被認為是我國商業發展的起源,對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滿足人們的多樣物質需求、增進人們的交往和理解具有重要影響。炎帝不僅教人們耕地,還教人們用麻、桑制作衣裳,帶領人們建立合適的居所,使得整個部落的實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逐漸脫離了早期原始社會衣不蔽體、愚昧野蠻的生活方式。為了進一步改善生活,炎帝率領人們制作陶器,從此人們有了儲存和烹煮食物的重要容器,這對人類的飲食衛生和醫藥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了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做出了很大貢獻,據《世本》下篇記載,炎帝神農還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以樂化人,合和天下,后世“和生萬物”的文化就源自炎帝神農的“樂之和”。他還削木為弓,教導人們如何使用弓箭、如何獵獸、如何健身……無疑,炎帝在提高上古時期生產力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早期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因此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