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炎帝陵里觀神農

一、炎帝與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的安息地,目前,我國共有四處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的湖南炎帝陵久負盛名且有明確文獻記載,并自宋朝伊始不斷進行修繕工作,經行祭祀活動。據《酃縣志》記載,此地西漢時已有陵,西漢末年,赤眉軍起義,社會動蕩,為保護陵墓,邑人曾將陵墓封土推平等。據《史記》載,炎帝葬于茶山之野。雖然提到所葬之地但并未有明確地點,晉之前都未有確切出處。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明確記載,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后漢書·郡國志》記載,炎帝神農氏,葬長沙。唐徐堅的《初學·地理·衡山》中記錄:“下踞離宮,攝位火鄉,赤帝館其嶺,祝融托其陽,故號南岳。”這里的赤帝即炎帝。唐朝司馬貞所著《補三皇本紀》中寫道,炎帝初都陳,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路史》作者羅泌將炎帝所葬確切位置記為茶陵,云:“崩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其子羅平作注在《后紀》中載:“今陵山尚存二百余墳,蓋妃后親宗子屬在焉。”該地位于湖南東部,唐后稱茶陵,管轄今茶陵、酃縣二縣。陸羽引《茶陵圖經》中說道:“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可見茶陵因茶得名,且茶樹生長繁茂。在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中,王象之記載得更為具體:“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白鹿原。”在1211年,朝廷將康樂、霞陽、常平分出來建立酃縣,自此炎帝陵就在酃縣。張緒穗在1989年發表文章倡議湖南酃縣改為炎陵縣。在1994年,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酃縣改為炎陵縣。從此,北有黃陵縣,南有炎陵縣,隔空相望,表現出作為炎黃子孫不忘根本的情懷。

二、炎帝陵的歷史變遷

《淮南子·天文訓》中載:“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通典·職官》云:“神農氏以火紀,故為火師火名。”《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云:“(神農氏)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由此可以看出炎帝主與火相關的事物。而宋以火運為其德運,《宋史·禮志》中記載,太常博士聶崇義提出皇帝以火德上承正統,請奉赤帝為感生帝,每歲正月,別壇而祭,以服火德。羅泌在《路史》中記載:“太祖撫運,夢感見帝,于是馳節覓求,得諸南方。”在茶陵縣南一百里的康樂鄉(現炎陵縣塘田鄉)鹿原陂,宋太祖尋得炎帝陵。宋朝廷當時在此建廟,設前后二殿,用于祭祀神農和赤松子(炎帝藥師,一曰雨師),同時設立專門管理廟陵的職位。自此之后,炎帝陵繼續著修葺和祭祀活動。后來遭受兵火,廟毀陵存。直到1186年,知州事劉清之請奏復建炎帝陵。《明史》記錄陵寢發者掩之,壞者完之,廟敝者葺之,經行了明朝第一次修繕。第二次修繕在《酃縣志·炎陵》中有記載,進一步擴大了炎帝陵的規模。再者就是酃縣縣令廖宋重修炎陵。由此看出,雖然從宋以后一直有炎帝陵的修葺且記錄也很詳盡,但是大體上沒有改變,都是進行修繕而不是大規模的改建。到了清朝,炎帝陵的改動基本定制。1733年,知縣張浚按照清統一頒布的古帝王陵寢格式進行了重建,建成四進格局,陵廟也改稱陵殿,整體格局仿照皇宮建筑。

20世紀50年代的炎帝陵殿

龍垴石

龍爪石

洗藥池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炎陵也是歷經波折。在1954年的除夕,由于香客祭祀焚燒香燭點燃彩旗致使炎陵失火,其正殿和行禮亭被燒。再者,20世紀70年代前后,除了陵墓外,陵殿及其附屬建筑,朝房、碑房、午門及圍墻等皆遭受重創。

1983年,全國人大代表有23人聯名提議重修炎帝陵。1984年,酃縣和株洲市先后開始籌備修復炎帝陵的工作。1985年底,湖南省政府批專款重修炎陵的主殿。1994年,酃縣更名為炎陵縣。1996年,國家將炎帝陵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國務院將炎帝陵列入第八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20年,湖南省株洲市炎帝陵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1988年炎帝陵修復勝利結束,已恢復或新建開放的自然、人文景觀20多處,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園、皇山碑林、天使公館、圣火臺、神農大殿、朝覲廣場、神農大橋、白鷺亭、崇德坊、鹿原陂、龍垴石、龍爪石、洗藥池、邑有圣陵等自然景觀,均是引人入勝的風景。

三、炎帝陵的主體建筑

重修后的炎帝陵主體建筑分為五進。第一進為午門,穿過午門便看到矗立的高大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炎帝陵”,這是國家領導人江澤民于1993年9月為炎帝陵的題詞。

石碑左邊臥有一只鹿,右邊立有一只鷹,傳說炎帝的生母名女登,她生下炎帝石年后就去山上找野果。石年醒來后,哭聲被九玄女王聽到,于是命仙鹿作為他的奶娘給其喂奶,神鷹作為他的養母為其遮陰,這就是后世傳說中炎帝的另外兩位母親。

炎帝陵午門

江澤民同志的題詞

炎帝的乳娘——仙鹿

炎帝的養母——神鷹

炎帝金身塑像

第二進為行禮亭。行禮亭是宰牲祭陵、燒香祭祖禮拜的地方,中間為一張石祭臺,行禮亭上方懸掛有“民族始祖,光照人間”的橫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所手書;兩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塊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國原刻的記事碑。

穿過行禮亭就是主殿,即第三進。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門前回廊的兩根大石柱上懸掛一副楹聯:“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藥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績;大殿門額上懸掛一塊橫匾:“炎黃子孫,不忘始祖”,這是陳云同志83歲高齡時題寫的。炎帝金身塑像在主殿,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兩朵靈芝,兩腿之間放著一只竹筐,里面裝滿他親手采回的藥草,體現炎帝的三大功績——奠農、工基礎,開醫藥先河。

第四進為墓碑亭。墓碑亭正中放置一塊漢白玉石碑,上面刻著“炎帝神農氏之墓”,是胡耀邦同志于1985年5月15日題寫的。

墓碑亭

亭后為炎帝神農的陵墓,即第五進。炎帝陵殿中軸線東側為神農大殿,占地面積2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農大殿寬37米,進深24米,高19.6米,由主殿、東西配殿、連廊和兩個四方亭組成。主殿外廊挺立著10根浮雕蟠龍石柱,高5.4米,直徑0.8米,蟠龍栩栩如生,石柱為福建花崗巖整石制作。“神農大殿”匾額為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先生題寫。神農大殿以南依次有祭祀廣場、朝覲大道、龍珠橋、朝覲廣場、詠豐臺、龍珠大道、圣德廣場等建筑。

神農大殿

御碑園

炎帝陵殿中軸線以北為御碑園,占地面積640平方米,建筑面積280平方米,由碑廊、九鼎臺、神農功績圖等構成。炎帝陵從宋太祖建廟祭祀以來,歷代皇帝便“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每次祭祖完畢就會刻一塊御碑以作紀念。根據史書記載,明清一共有御碑51塊,明朝最早的御碑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祭祀的祭文碑。明朝的御祭碑除明太祖外,其余全部為皇帝繼位元年的御祭碑,祈求祖宗保佑江山穩固,國運昌順。在御碑園北面的照壁上,有一幅長達40米的神農功績圖,它以粗獷的手筆,寫意畫的形式,形象直觀地表現了炎帝神農的十大功績,整體效果猶如一幅經過裝裱的巨大手卷,古樸凝重,氣勢恢宏。

碑廊是御碑園的主要建筑,分列御碑園的東西兩側,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長84米,壁上鑲嵌明清御祭文碑51塊,宋、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記事碑5塊,共56塊。最早的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御碑園軸線中心為九鼎臺,是雙層結構,外圓內方,外圓臺直徑18米,高0.9米,嵌砌鵝卵石面,內方臺邊長9.999米,高0.5999米,嵌水磨花崗巖石板,中央置有仿古麻石鼎九尊。九鼎臺是依據“九州方圓”建造,外圓內方,外圓寓意天圓,內方寓意托起地方,天圓地方,寓意祖國一統,民族昌盛。

碑廊

九鼎臺

神農大殿南側是龍珠山,有圣火臺,與詠豐臺分列于祭祀大道兩旁。1993年為點取首屆“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圣火而建,臺高40米,臺中央立有高3.9米,體積為31立方米的褐紅色點火石,正面刻有1.5米高的朱紅象形體“炎”字,像燃燒的火焰。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此點燃1993年的“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系列龍舟賽圣火火種。圣火臺臺面三層呈寶塔形,每層高0.6米,直徑分別為9米、6米、3米的梯形圓臺,底層鋪設花崗巖石板,外護正方形花崗石欄板,邊長100米,取天圓地方之義。2002年建設炎帝陵公祭區,圣火臺原南北石階被廢,從臺西辟一石砌132階臺階,下與詠豐臺相接。在此可以看到炎帝陵殿、神農大殿全貌。

圣火臺

詠郵亭

鹿原亭

炎陵陵寢“黃山碑林”北側山坡上是詠郵亭,是在1998年為紀念“炎帝陵”特種郵票發行而建。亭系廡殿式結構,黃色琉璃瓦,亭寬6.05米,進深4.3米,高5.2米,亭中立有“炎帝陵”郵票小全張漢白玉石碑,正面刻“炎帝陵”郵票小全張,背面刻郵票發行紀念碑文。碑座高0.68米,碑高1.28米,寬2.40米,厚0.25米。

炎陵山山頂為鹿原亭,亭呈飛檐角式,依據仙鹿和神鷹的傳說建設此亭,鹿原亭外置有石雕鹿群。

炎陵地處白鹿原,傳說皇山有靈獸白鹿出沒,每逢祭祖時可聞其聲。“鹿原陂”摩崖石刻是清酃縣知縣趙宗文手書。其前數丈,江中巨石,狀若龍爪,相傳為護陵金龍所化。

“鹿原陂”摩崖石刻

四、炎帝陵與湖湘文化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孕育了底蘊深厚的湖湘地域文化。自炎帝于姜水遷徙至湘南,數千年來湖湘文化發展可謂大儒輩出,思潮迭起。湖湘文化與炎陵文化血脈相連,而炎帝陵本身一磚一瓦之間也都散發著濃郁的湖湘文化色彩。有人曾總結湖湘文化三大要素為推崇理學、主張躬行實踐、強調經世致用;且明清以來多有才俊,最為突出的是哲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若云人才除卻政治軍事家,湖湘之地亦不乏偉大的醫家。古有炎帝神農,躬行實踐嘗百草;后有張仲景長沙坐堂、蘇耽橘井泉香、孫思邈龍山采藥;近有李聰甫、劉炳凡、歐陽錡、譚日強、夏度衡“湖南中醫五老”譽滿杏林;今有孫光榮、劉志明、劉祖貽、熊繼柏國醫大師薪火相傳。湖湘中醫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的鮮明寫照。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一個民族要想走得遠,就必須扎根其文化基壤,堅守其文明立場,堅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炎帝和黃帝是歷史公認的中華民族始祖,為我們民族的繁衍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炎黃始祖從來就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維系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發展進步、繁榮昌盛的紐帶。幾千年來,炎帝的功勛和事跡感召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成為中華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壤。從宋朝以來,歷代對炎帝陵的修葺和重建始終體現了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禮敬先賢的優良傳統。1983年,“炎黃杯”世界華人華僑龍舟系列賽在炎帝陵舉行取圣火火種儀式。1986年炎帝陵重修建好后,大、小祭祀連年不斷。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湖南各界進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禮。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陳云、胡耀邦、周谷城、趙樸初等都在炎帝陵親筆題詞,宋任窮、楊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彭珮云等先后專程前來謁陵并指導炎帝陵建設。今天的炎帝陵不僅承載著遠古故事和傳說,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更寄托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凝聚著強大的家國情懷,彰顯著獨特的地域文化精神,表現出特殊的社會功能、當下價值和深遠意義。

雖然,現在學界對于炎帝陵的確切位置仍然存在爭論,但表達的都是作為炎黃子孫想要尋根的質樸深情。也許在將來,隨著技術的發展,考古專家的發掘,文獻的考證挖掘,觀點會趨于統一,但每個地方的炎帝陵都有其獨特魅力和人文價值。不論是從地理位置、傳說故事,還是文獻記載,湖南炎帝陵都應該有其重要和獨特的位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湖南政府和人民很好地傳承和發展了炎帝神農文化,而炎陵縣的炎帝陵也成為炎黃子孫尋根謁祖、旅游觀光、研究炎帝文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等多種活動的勝地。作為湖湘文化的重要地標,亦是湖湘中醫文化的典型代表,未來炎帝陵一定會在推動湖湘文化的廣泛傳播、促進湖湘地域中醫藥文化的創新發展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柳河县| 太仓市| 镇沅| 左贡县| 宜章县| 广丰县| 麻栗坡县| 阿尔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南京市| 贵港市| 博湖县| 永登县| 醴陵市| 崇阳县| 黔西县| 富平县| 茂名市| 勃利县| SHOW| 象山县| 高安市| 日土县| 嵊泗县| 三明市| 关岭| 西贡区| 射洪县| 龙门县| 怀宁县| 屯昌县| 鸡东县| 教育| 曲靖市| 吴忠市| 隆昌县| 尚志市| 太仓市| 五莲县| 卓资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