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起搏技術(第2版)
- 華偉主編
- 6928字
- 2022-04-21 16:35:13
第3章 臨時心臟起搏
心臟起搏器是一種醫用電子儀器,它通過發放一定形式的電脈沖,刺激心臟使之激動和收縮,即模擬正常心臟的沖動形成和傳導。施行臨時起搏治療時應用的是非永久性起搏導管,脈沖發生器放置于體外,達到治療或診斷目的后即可撤除。臨時心臟起搏可采用不同的電刺激途徑,包括經靜脈起搏、經皮起搏、經胸起搏、經食管起搏和外科術后心外膜起搏等。根據需要的緩急程度,臨時心臟起搏可分為緊急臨時心臟起搏和擇期臨時心臟起搏。前者主要應用于因突發心動過緩所致腦供血不足、暈厥等情況,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突發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及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洋地黃中毒時發生的藥物難以控制的癥狀性心動過緩。這種情況要求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的心率以保證重要器官的供血,因而需要心臟起搏迅速、準確。擇期臨時心臟起搏則主要是預防性或保護性起搏,故時間上較從容。
臨時起搏導線主要有漂浮導管、普通起搏導線兩種類型。其中,漂浮導管床旁臨時起搏技術最早由Schnitzler等于1973年報道,20世紀80年代Lang等對漂浮導管床旁臨時起搏進行了系列研究,認為該起搏法操作時間短,導線脫位率及嚴重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均低,是臨床實踐中實用、安全、有效的臨時起搏方法。
一、經靜脈臨時心臟起搏
經靜脈臨時心臟起搏是臨床上常用的臨時起搏方法,具有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和效果可靠的特點。一般縣級以上醫院均具備經靜脈臨時心臟起搏的條件,能迅速有效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一)適應證
心臟起搏的目的就是恢復有效的心臟搏動。大多數情況下心臟起搏的適應證是明確的,但有時也會存在爭議。做出急診臨時起搏的決定時,需要了解患者有無血流動力學障礙、心律失常的病因、房室傳導系統的狀況及心律失常的類型等。總的說來,適應證可大概分為心動過緩和心動過速兩種情況。
1.心動過緩
目的是臨時緊急的心率支持。
(1)有心肌梗死
1)有癥狀的竇房結功能障礙引起的心動過緩或停搏(竇性停搏、慢快綜合征、竇性心動過緩)。
2)有癥狀的二度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3)心房顫動(房顫)伴緩慢心室率或過長的R-R間歇。
(2)無心肌梗死
1)竇房結功能障礙伴有暈厥或類似暈厥發作癥狀,心動過緩引起血流動力學障礙。
2)莫氏Ⅱ型二度和三度房室傳導阻滯。
3)新出現室內三分支阻滯包括右束支傳導阻滯(RBBB)伴電軸左偏,雙分支阻滯或交替束支傳導阻滯。
(3)外傷患者伴低血壓和對藥物治療無反應的心動過緩。
(4)預防性起搏:心導管檢查,開胸心臟手術之后,抗快速心律失常藥物試驗期間防止致命的心動過緩。
(5)已植入的心臟起搏器功能失常或行常規更換而對起搏器依賴的患者。
(6)不明原因的心臟驟停。
2.心動過速
目的:①抗心動過速治療過程中預防心動過緩;②經起搏器終止心動過速。
(1)室上性心律失常。
(2)室性心律失常。
(3)預防性起搏:心導管檢查、開胸心臟手術后(如臨時心房快速起搏預防術后房顫)。
(二)禁忌證
經靜脈心臟起搏沒有絕對的禁忌證。嚴重低溫所致心動過緩患者常常不需要心臟起搏,因為在經心臟起搏時偶爾會導致心室顫動(室顫)。由于在這種情況下室顫難以復律,所以嚴重低溫伴心動過緩的患者行心臟起搏時一定要小心,建議首先迅速給患者保暖升溫,如患者情況無改善再考慮起搏治療。
(三)器械準備
1.體外脈沖發生器
體外脈沖發生器的型號很多,但一般都有相同的基本特征。按臨床需要的情況分單腔(心房或心室,大多為心室)和房室順序雙腔起搏。所有起搏器都帶雙重保護電源開關(on/off),防止脈沖發生器意外地關掉。通常都帶有基本的參數調節按鍵或旋鈕,包括起搏頻率、起搏輸出及感知靈敏度(圖3-1)。起搏模式包括固定頻率(非同步模式)和按需(同步模式)起搏。固定頻率模式時,不論患者的自身心律如何,脈沖發生器按設置頻率固定地發放電脈沖,并且不感知患者的自身心搏。在按需起搏模式時,起搏器能感知患者的自身心搏,僅在患者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設定頻率時才發放電脈沖。雙腔臨時起搏器還有起搏模式選擇、高限頻率、房室延遲設置等。所有臨時起搏器面板上通常還有2個指示燈,分別用來顯示起搏和感知功能。

圖3-1 常見的體外脈沖發生器
2.起搏導線
臨時起搏導線亦有不同的大小、規格和品牌。一般都是3~5F規格,長約100cm。普通電極硬度較大,如用力過猛可造成心臟內膜損傷或穿孔,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時操作要格外謹慎,避免穿孔的危險,需要在X線透視條件下完成,但該導線操縱性好,起搏參數穩定。除普通雙極起搏導線外,尚有球囊漂浮起搏導管。漂浮導管柔軟,頂端裝有球囊。導管插入時依靠球囊漂浮,可不用X線定位,特別適用于急癥,因此在急診室或床旁應用較為方便,但遇有三尖瓣大量反流時應用受限,難以到位。插入導管時,先送到右心房后再將球囊充氣,充氣后的起搏導管可以順血流漂入右心室進行起搏。在插入前應該檢查氣囊是否漏氣,先將氣囊充氣,然后將氣囊放入無菌生理鹽水中,如果有漏氣,就會在水面出現氣泡。充氣的球囊可以幫助導管漂浮到心室,但在心臟停搏時不起作用。臨時經靜脈起搏線一般都是雙極起搏導線(圖3-2)。負極位于起搏導管的頂端,正極位于起搏導管離頂端1~2cm處。當放置合適時,2個電極都將位于右心室內,從而在2個電極之間形成一個電刺激場。

圖3-2 起搏導線
A.臨時起搏漂浮導管;B.導線頂端充氣球囊。
3.心電圖機
安裝臨時起搏器時,可同步采集心電圖記錄心臟自身電活動。
4.穿刺鞘管
穿刺靜脈需要一套穿刺鞘管,幫助起搏導線順利通過皮膚、皮下組織及血管壁。有些起搏導線附帶有相應的穿刺鞘管,而另外一些起搏導線則需要術者自行準備,穿刺鞘管應比導線大一號。
5.其他術前準備的物品
已消毒切開縫合包、靜脈擴張鞘、靜脈穿刺針、引導鋼絲、生理鹽水、肝素鈉稀釋液、注射器等。術前建立靜脈通路,行心電監測,并備好急救物品和設備。
(四)患者準備
術前向患者介紹手術的必要性和手術過程,使患者放松并配合治療,消除患者的恐懼。
二、植入路徑與植入方法
(一)靜脈路徑選擇
1.頸內靜脈
分為前路、中路、后路穿刺法。一般選擇中路法,不易損傷頸動脈及胸膜腔。即在頸動脈三角頂點穿刺,針軸與皮膚呈30°角,針尖指向同側乳頭(也可指向骶尾),一般刺入2~3cm即入頸內靜脈。由于右側胸膜頂稍低于左側,右頸內靜脈較直且距上腔靜脈較近,穿刺時還可避免誤傷胸導管,故多選擇右側頸內靜脈穿刺,臨床漂浮導管植入時多選用此穿刺法,容易固定,且無須患者肢體制動,避免了因穿刺股靜脈使下肢制動的缺陷,進而可減少肺栓塞的潛在風險。
2.鎖骨下靜脈
使患者平躺,穿刺點為鎖骨中內1/3鎖骨下緣1cm處,穿刺針與皮膚成15°~25°,進針方向指向胸骨上凹處。鎖骨下靜脈較粗大,導線容易順利抵達心臟,并容易固定,可減少導線脫位的發生率。但實際操作中應根據患者體型適當調整位置,體型偏瘦者可稍靠外側,偏胖者可稍靠內側。鎖骨下靜脈與其他深靜脈比較,有容易固定、不影響頭部活動、不易感染等優點。但操作時應注意避免氣胸或血氣胸。此外,若預期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則應盡量避免行鎖骨下穿刺。
3.股靜脈
在腹股溝韌帶下方內側,用左手示指觸及股動脈搏動最明顯部位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股動脈內側0.5~1cm處,30°~45°刺入股靜脈。經股靜脈途徑在無X線透視監測情況下成功率不高而且速度慢。術后多需下肢制動防止導線脫位,并需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及肺栓塞風險。
(二)起搏導線放置
1.床旁漂浮導管
穿刺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成功后即可準備送入起搏導管。體外檢查心臟起搏漂浮導管氣囊無漏氣后,將導管經鞘管送入心臟。進入深度約15cm后,將1.5ml空氣注入氣囊,繼續送入導管并密切觀察心電監護儀或體表心電圖。當導管送入30~45cm,如出現寬大QRS波即可判斷導管進入右心室。此時放出氣囊氣體,觀察Ⅱ導聯。若QRS主波向上,則提示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可在心室起搏狀態下,邊退邊旋轉電極導管。心電監測Ⅱ導聯QRS主波向下時,再送入導管0.5~1.0cm,此時心電圖呈類左束支傳導阻滯圖形,電軸左偏,Ⅱ導聯呈rS型,提示導管基本到達右心室心尖部。據Laczika等報道,應用漂浮導管起搏,從靜脈穿刺成功到心室起搏成功平均僅需要2min,從導管送入至穩定心室起搏平均時間僅為30s。因此,床旁應用漂浮導管可快速、安全、有效地完成臨時起搏器植入。
在漂浮導管送入過程中若出現阻力,不可過分用力以免導管遠端對心臟造成損傷或穿孔;若漂浮導管送入過程中出現房性早搏(房早)而非室性早搏(室早),表示導管仍位于心房側,此時應撤退導管調整后再次送入。
對漂浮導管的位置進行細微調整使其到達右心室心尖部后,即可穩定導管,將漂浮導管尾端與臨時起搏器連接,選擇按需起搏模式,設置起搏頻率、輸出能量和感知靈敏度。如能完全起搏,并且無明顯室早,感知良好,給予固定。理想的情況是起搏導管頂部位于右心室心尖部的肌小梁內,但在心室的其他部位或流出道內也能成功起搏。

圖3-3 臨時起搏導線放置于右心室心尖部后的X線影像
2.普通導線
操作時可根據心臟大小及穿刺點部位沿靜脈-心房-心尖部的距離,適當塑形導線頭端彎成C形,緩慢送入,動作要輕柔,只要送入過程中無明顯阻力,在預設長度下大部分可到達右心室心尖部(圖3-3)。若在預設長度下未見心室起搏信號,則退出5cm左右再適當調整方向送入,或者拔出導線重新塑形后送入。
以上過程如在非X線下無法順利完成時,應在導管室內在X線引導下完成,切不可盲目、過分用力,對于部分高危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高度房室傳導阻滯等患者,有發生室顫、心臟驟停等風險時)應在嚴密監護下操作。
導線到位并穩定后,固定穿刺部位,局部無菌包扎。將導線尾端正負極接頭與臨時心臟起搏器脈沖發生器正負極相連接,測試并調試起搏器參數,起搏頻率根據臨床需要進行調整。
當患者處于危急狀態以致沒有足夠時間按上述方法操作時,如心臟停搏或完全性心臟阻滯伴極緩的心室逸搏心律,可將起搏導線與脈沖發生器相連,將輸出功率設置為最大,選擇非同步起搏模式,然后盲法插入起搏導線,希望起搏導線能進入右心室并起搏。在此緊急情況下頸內靜脈為最佳植入路徑。植入過程中,可采用反復旋轉、推送、回撤等手法,并嚴密觀察臨床反應,盡早達到起搏急救的目的。
三、起搏閾值測試
起搏閾值就是起搏心臟所需的最小輸出電流,理想的閾值為<1.0mA。如果起搏閾值理想,說明起搏導線與心肌接觸良好。測試起搏閾值時,先設置為按需起搏模式,輸出電流5~7mA及起搏頻率高于自身心率,然后逐漸降低輸出電流,直到不能起搏心臟為止。為保證起搏安全穩定,常將輸出電流設置為起搏閾值的至少2倍,通常>5mA。
四、感知功能測試
當患者有自身心律時可以測試感知功能。常用的測試方法:在患者有自身心率情況下,將脈沖發生器的感知靈敏度調整至最大(即敏感性最低時)觀察感知情況,看感知指示燈是否隨自身心搏而閃爍。如不閃爍,說明未感知自身心率,需將感知數值逐漸調低,直至出現感知指示燈閃爍,即說明脈沖發生器已感知患者的自身心搏。根據情況,將脈沖發生器的感知靈敏度進行調整,保證感知的穩定性。一般感知靈敏度設置在2~5mV,感知靈敏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臨時起搏器正常工作。
五、臨時起搏器術后處理
當測試參數滿意后,調整適當的輸出參數,將起搏導線縫合固定在皮膚上。起搏導線多出部分應與穿刺鞘管儀器盤起來,并用無菌方法將其固定,表面覆蓋無菌紗布,然后用貼膜予以固定。最后重新檢測起搏器的功能,拍攝X線胸片(最好為臥位床旁片,避免身體體位變動引起電極移位),記錄12導聯心電圖。
術后注意預防感染,注意觀察局部有無滲出或紅腫熱痛等征象。穿刺入口處應每天更換敷料,加強局部護理可使感染率明顯降低。為安全起見,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穿刺入口處的起搏導管應盡可能固定不動。據報道,臨時起搏器的植入時間應不超過14d。拔除起搏導線的切口用安爾碘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
經股靜脈途徑植入臨時起搏器需下肢制動,或有發生靜脈血栓等危險的患者應常規給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術后持續監測和定期描記起搏器心電圖,同時監測血壓,觀察起搏器的起搏與感知功能是否正常,檢查起搏器脈沖發生器與導線連接是否固定,觀察電池是否耗竭并及時進行更換。
導線植入的長度要適中,術后患者要控制活動,取平臥或左側臥位,盡量減少穿刺部位的活動,避免導線脫位。若發生導線脫位,及時調整導線位置后可再次成功起搏。
六、并 發 癥
臨時心臟起搏的并發癥常見,多數與永久起搏器并發癥相似,但很少引起死亡或其他嚴重后果。并發癥的發生與術者的技術水平、起搏導線放置保留的時間長短及術后起搏系統護理狀況等密切相關。
1.導線移位
為臨時起搏最常見的并發癥。由于臨時起搏導線頂端呈柱狀,沒有主動或被動固定裝置,不易固定嵌入肌小梁,故臨時起搏導管不如永久性導管穩定。緊急起搏時導線放置到位的隨機性較強,導線穩定性難以掌握。但對于起搏依賴的患者要求操作盡量保持安全,起搏導線穩定可靠。導線移位心電圖表現為不起搏或間歇不起搏,X線顯示導線移位。如果患者自身心率慢,則會出現頭暈,甚至暈厥。處理策略是多需要重新調整導線位置。
2.心律失常
心腔內放置任何導線均可能誘發心律失常。室性心動過速(室速)和室早是經靜脈臨時起搏的常見心律失常,尤其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低氧、給予兒茶酚胺類藥物以及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時發病率增加,甚至有可能發生室顫。所以在操作時要嚴密觀察心律失常情況,及時處理。
3.心肌穿孔
常見于股靜脈途徑起搏和導管質地較硬情況。若患者心臟大、心肌薄、急性心肌梗死期,導線頭端過分頂壓或心內刺激部位不正確,位置太高等,可發生心肌穿孔,并且容易被臨床忽視。臨床常表現為患者心前區疼痛,膈肌、骨骼肌收縮,起搏中斷或間歇性起搏,閾值升高,感知不良,起搏心電圖由左束支變為右束支傳導阻滯圖形。體格檢查心前區可聞及心包摩擦音,超聲心動圖可見心包積液,X線顯示導線頭端伸出心影之外。這些均可成為心肌穿孔的臨床證據。將導線頭端后撤至右心室腔重新調整導線位置,上述癥狀可消失,一般不會發生心臟壓塞及其他嚴重后果。球囊漂浮導管因質地柔軟較少發生心肌穿孔,過多的肢體活動也可能增加穿孔發生率。
4.導線斷裂
因塑料導線質地硬,柔韌性差,如放置時間長和體位活動,可能發生導線不完全性斷裂,導致間歇性起搏或不起搏,需重新置換導線。
5.導線在心腔內打結
因推送不慎,或未看清導線位置盲目推送,可使導線在心房或心室打結。一旦打結,應將導線輕送輕抽,試著將結松開,實在不能松開,只好將導線抽出,用死結打緊,把導線抽至無法通過的靜脈處,切開靜脈,松開死結,抽出導線。
6.穿刺并發癥
此類并發癥與術者的經驗有關,常見的并發癥如下。
(1)血栓形成:
臨時起搏時血栓形成實際發生率高于臨床統計,約有30%的患者可形成無癥狀的血栓,一部分患者可能會產生肺栓塞。目前多需預防性抗凝治療。
(2)皮下血腫:
靜脈穿刺時可能誤穿毗鄰的動脈,局部壓迫不當,可發生皮下出血造成血腫,甚至動靜脈瘺形成。
(3)氣胸:
常見于鎖骨下靜脈和頸內靜脈穿刺時進針過深,傷及肺尖部,形成氣胸。少量氣胸一般可吸收,需嚴密觀察而不必特殊處理。如果氣胸在X線片上壓縮肺的面積大于30%,則需胸腔穿刺,必要時閉式引流。
(4)血胸:
鎖骨下或頸內靜脈穿刺不當可傷及動脈致血胸,同時刺破肺臟可致血氣胸,必要時需作外科緊急處理。
(5)氣栓:
此類并發癥少見。發生在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插入導管時,因吸氣時胸腔為負壓不慎從靜脈入口處吸入空氣所致。重者可形成肺栓塞,一般注意操作規程即可避免。
7.感染
由于穿刺的因素和導線經皮外露與體外起搏器相連,如局部處理不妥或導管放置時間過長,可發生感染。局部感染和靜脈炎的發病率為3%~5%,常見于股靜脈穿刺處,全身感染少見。一般程度輕,應用抗生素或拔除心內導管后感染即可控制。因此,臨時起搏導線一般留置時間最好不超過1周。一旦發生感染,起搏導線應盡快拔除并做細菌培養,針對病原菌選用抗生素治療。如仍需臨時起搏,可在給予抗生素治療同時,從另外的靜脈途徑插入新的臨時起搏導線。
總之,臨時起搏技術設備簡便、操作簡單、起效快、創傷小、成功率高,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搶救。若使用球囊臨時起搏導管,操作方法正確,床旁臨時起搏幾乎可取代X線指導下的臨時起搏植入。
(方丕華 牛紅霞)
參考文獻
[1]LANG R,DAVID D,KLEIN HO,et al.The use of the balloon-tipped floating catheter in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81,4(5):491-496.
[2]LACZIKA K,THALHAMMER F,LOCKER G,et al.Safe and efficient emergency transvenous ventricular pacing via the right supraclavicular route.Anesth Analg,2000,90(4):784-789.
[3]郭應軍,王國軍,劉八一.球囊漂浮電極與普通電極床旁心臟臨時起搏對比觀察.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08,22(3):263-265.
[4]李學斌,李鼎,郭繼鴻,等.應用球囊漂浮電極導管心臟臨時起搏的臨床觀察.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03,7(1):33-36.
[5]PONIKOWSKIP,VOORS AA,ANKER SD,et al.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The 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of acute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Developed with the special contribution of the Heart Failure Association(HFA)of the ESC.Eur Heart J,2016,37(27):2129-2200.
[6]NG A,LAU JK,CHOW V,et al.Outcomes of 4838 patients requiring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A statewide cohort study.Int JCardiol,2018,271:98-104.
[7]BORIANI G,DIEMBERGER I.A closer look into the complexity of our practice:Outcome research for transvenous temporary cardiac pacing.Int JCardiol,2018,271:117-118.
[8]METKUS TS,SCHULMAN SP,MARINE JE,et al.Complications and outcomes of temporary?transvenous pacing:an analysis of>360,000 patients from the national inpatient sample.Chest,2019,155(4):749-757.
[9]TJONG F,DE RUIJTER UW,BEURSKENSN,etal.A comprehensive scoping review on transvenous temporary pacing therapy.Neth Heart J,2019,27(10):462-473.
[10]LIU M,HAN X.Bedside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emaker placement.Am JEmerg Med,2019,pii:S0735-6757(19)30804-6.
[11]PéREZ-RIERA AR,BARBOSA-BARROS R,BAUEB-SOLER F,et al.Unusual ventricular activation produced by temporary transvenous cardiac pacing:electrovectorcardiographic findings.Arch CardiolMex,2020,90(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