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病理診斷與鑒別診斷: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疾病
- 周曉軍 余英豪主編
- 1539字
- 2022-04-21 16:02:54
第五節 透明細胞乳頭狀腎細胞癌
【定義】
透明細胞乳頭狀腎細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是一種由形態溫和的透亮細胞組成的惰性腎上皮性腫瘤,瘤細胞主要排列呈管狀、乳頭狀結構,往往可見腫瘤細胞核遠離細胞基底部而朝向腔面分布。
【臨床特征】
1.流行病學
(1)發病率:
占腎腫瘤的1%~4%。腫瘤可散發,或發生于終末期腎病(ESRD)及VHL(von Hippel-Lindau)綜合征。
(2)發病年齡:
18~88歲。
(3)性別:
無明顯性別的傾向。
2.癥狀
一般無癥狀,多是體檢或偶然發現,少數患者出現腰部不適。
3.治療
完整切除腫瘤。
4.預后
目前尚未見復發和轉移的報道。
【病理變化】
1.大體特征
腫塊局限于腎皮質內,界限清楚,具有厚的包膜,囊性變常見。腫塊體積小,95%以上為pT1期。切面灰紅或灰黃至黃褐色,質地中等,無明顯出血及壞死(圖3-1-12)。大多數腫瘤發生于單側腎臟,少數病例可多發或雙側發生,特別是有ESRD者。

圖3-1-12 CCPRCC腫瘤大體
腫瘤局限于腎內,囊實性,囊腔內含膠樣分泌物
2.鏡下特征
(1)組織學特征:
腫瘤細胞可排列成多種結構,包括管狀、乳頭狀、腺泡狀或巢狀、微囊狀、緞帶狀以及實性(圖3-1-13A、B)。在一個腫瘤中可以某一種結構為主,或多種結構相混合,但以廣泛的真性乳頭伴囊性結構為典型特點。乳頭結構不同于乳頭狀腎細胞癌,多為1級或2級(圖3-1-13C),乳頭軸心及腫瘤間質豐富甚至硬化(圖3-1-13D),有的乳頭甚至呈腎小球樣結構(圖3-1-13E)。瘤細胞立方狀或低柱狀,胞質豐富、透明或淡粉染,核級別低,大多為WHO/ISUP 1級或2級。部分區域可見腫瘤細胞核遠離細胞基底部而朝向腔面分布現象,形成特征性的類似于分泌早期子宮內膜核下空泡(圖3-1-13F)。腔內或囊內常見粉紅色液體。部分病例包膜內和/或間質內可出現局灶或廣泛性的血管平滑肌瘤樣/平滑肌瘤樣成分。間質內及乳頭軸心內無泡沫狀組織細胞及含鐵血黃素沉積,無沙礫體形成。腫瘤缺乏侵襲性的組織學特征,如腎竇浸潤、血管累犯等,未見腫瘤性壞死及核多形性。

圖3-1-13 CCPRCC形態學特征
A.HE×200示腺管狀結構;B.HE×100示緞帶狀結構;C.HE×200示乳頭狀結構,胞質透明;D.HE×100乳頭軸心硬化;E.HE×200示腎小球樣結構;F.HE×400腫瘤細胞核遠離細胞基底部而朝向腔面分布,類似于分泌早期子宮內膜
(2)免疫組化:
腫瘤細胞彌漫表達CK7(圖3-1-14A)和CA Ⅸ(圖3-1-14B),但不表達CD10、CD117和P504S,CA Ⅸ常定位于腫瘤細胞膜的基底部側面,而腔面不表達,產生特征性的“杯狀”著色模式。此外,腫瘤細胞還表達PAX2、PAX8、波形蛋白(vimentin)、34βE12等,不表達TFE3及TFEB。

圖3-1-14 CCPRCC免疫組化特征
A.IHC×100腫瘤細胞彌漫強陽性表達CK7;B.IHC×400腫瘤細胞表達CA Ⅸ,呈“杯狀”著色模式
3.基因遺傳學特征
目前還沒有特征性遺傳學改變,但所有的研究都顯示該腫瘤無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的3p缺失、VHL基因突變以及乳頭狀腎細胞癌的第7和17號染色體獲得和Y染色體缺失。
【鑒別診斷】
1.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
該腫瘤大體上因癌細胞含豐富的脂質通常呈金黃色,出血和壞死也較常見。形態上雖可有二級乳頭形成,但腫瘤細胞體積較大,胞質明顯透亮,可有高級別的核、腫瘤性壞死、血管侵犯等,并具有特征性纖維血管網間質。兩者免疫表型亦不同,CCPRCC彌漫表達CK7,不表達CD10,CCRCC則相反;CCPRCC中CAⅨ的著色不同于CCRCC,即呈現一種“杯狀”著色模式。遺傳學,CCPRCC無3p缺失、VHL基因突變。
2.乳頭狀腎細胞癌(PRCC)
該腫瘤內的乳頭有纖細的纖維血管軸心,其中可有泡沫樣組織細胞和膽固醇結晶,間質內常見沙礫體。細胞核級較高,胞質多為嗜酸性。二者均可表達CK7,但CCPRCC表達CAⅨ,不表達P504S。遺傳學,PRCC有特征性的第7和17號染色體獲得和Y染色體缺失。
3.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
該腫瘤年輕人多見,腫瘤細胞較大,胞質豐富嗜酸性或透明,核級別較高,可見壞死,常見沙礫體形成。個別Xp11.2易位性腎癌亞型會出現類似CCPRCC特征性的核下空泡結構,但癌細胞核特征性表達TFE3可予以鑒別。另可通過FISH檢測TFE3基因易位。
(楊曉群)